导读: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报告,国务院关于财政性生态环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北极星大气讯:2019年12月25日,NPC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
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报告,国务院关于财政性生态环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报告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财政部部长刘昆
NPC常务委员会:
受国务院委托,我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分配使用情况财政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报告。
一、近年来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基本情况投入和使用情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该花在环保上的钱一定要花,该投的钱一定不能省。要坚持资金投入与污染防治任务相匹配。李克强总理指出,绿色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他们努力优化支出结构。在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同时,他们坚持把生态环保投入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为防治污染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6-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财政支出24510亿元,年均增长14.8%,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6.4个百分点,占财政支出比重由3.7%提高到4.2%。其中,中央财政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10764亿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形势下,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在支出总量增加的同时,着力优化支出结构,资金投入向标志性重大战役集中,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
(1)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污染防治资金474亿元,扩大我国北方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魏奋平原等地区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展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等重点工作,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安排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579亿元,推进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支持钢铁煤炭去产能,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1024亿元,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构建包括购置补贴、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奖励、新能源公交车运营补贴等配套政策体系。
在财政资金支持下,城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2018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9.3%,十三五以来下降2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分别下降22.2%、6.5%和11.8%。出现重度污染1899天,较去年同期减少412天。重污染天气过程峰值浓度、污染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明显减小。
(二)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396亿元,用于支持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良好水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修复。资金向南水北调水源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和流域倾斜;安排海岛和海域保护专项资金67亿元,促进了蓝湾整治行动的实施和渤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为改善近岸海水水质、促进渤海生态保护与修复发挥了积极作用。2018年将安排50亿元城市管网和污水处理补助资金,支持中西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同时,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工作。计划分三批支持60个左右治理任务重的城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71%,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比例为6.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到84.9%,水体周边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黑臭水体的治理对改善水环境质量效果明显。黑臭水体涉及的101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长江、黄河、珠江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
(3)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95亿元,用于支持土壤污染详查、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试点示范区建设、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试点应用等。安排30亿元用于旱作农业农膜处理和农技推广,支持内蒙古、甘肃、新疆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整县推进废旧塑料薄膜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废旧塑料薄膜回收处理体系,防治“白色污染”。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部分地区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遏制,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进一步掌握了我国农用地污染现状。
(4)支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
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村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80亿元,支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开展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村庄分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支持建设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 有效解决了垃圾乱倒、污水直排等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不断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通过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补助资金48亿元,支持重点地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索可规模化、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通过农业生产发展基金安排40亿元,选择部分生猪、奶牛、肉牛养殖重点县,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5)支持开展重点生态保护和修复。
2016年至2018年,中央财政通过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资金安排260亿元支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综合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先后将吉林省祁连山、黄土高原、京津冀水源涵养区、长白山等25个重点生态屏障区纳入支持试点范围,基本实现了全国重要代表性生态系统全覆盖;安排林业转移支付资金2636亿元,用于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支持植树造林,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治理,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此外,我们还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政策,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稳步恢复。在财政资金支持下,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2.96%,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55.7%,人工林面积继续位居世界第一。
二。金融生态环境基金管理和改革情况
宝贵的财政资金来之不易。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抓紧完善规范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性强的预算制度,完善和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能动的体制机制,让有限的生态环保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保证花钱必问责。
(1)不断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制定了《财政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9-2020年),加强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支撑保障。加强对重大改革、重要政策和重大项目的统筹,合理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政策和预算安排。结合预算审核、项目审批等。,对新的重大政策和新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申请预算的必要条件。二是科学配置资金。向治理任务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绩效突出的重点领域的行业分配资金,不断提高资金分配的准确性和效率。逐步建立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跟踪机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完善,及时跟踪落实,确保绩效目标保质保量如期实现。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大气、水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办法,不断完善专项资金激励措施,提高资金管理规范化水平。评价机构对大气、水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进行重点绩效评价,优先选择绩效好的政策和项目,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导向。
(2)理顺中央和地方的权责关系。
积极推进中央和地方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的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起草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在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生态环境监测执法、环境污染防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自然资源产权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逐项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和支出责任。适当加强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央权力。积极推进环境监测执法体制改革,支持环境监测权限的收缴。2016年至2018年,共投入资金30亿元,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有效解决了一些地方污染物排放底数不清、人为干预监测数据等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存在的问题,为环境执法和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3)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加快完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2016-2018年年均增长12.3%。在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全覆盖的基础上,将青海三江源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纳入补助范围,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支持力度。同时,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机制,对重点县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资金分配。根据2018年完成的全国生态考核,全国生态环境优良县1561个,同比增加103个。
第二,积极探索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财政部等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建立上下游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加快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推动新安江、东江、滦津、赤水河、九洲河等11个重点跨省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形成“互监、联防、共治”的工作机制, 充分调动了上下游地区政府保护和治理的积极性,促进了流域水质的逐步改善。 支持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奖励政策,鼓励和引导建立长江流域上下游省份和省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合力保护长江新格局。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总体上看,当前财政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使用,呈现出总量持续增长、机制逐步完善、效益不断提高、成效不断显现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财政支持污染防治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生态环保资金投入压力持续加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大力实施,各级财政收入持续放缓,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但是,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有限的可用财力与生态环保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二是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谁污染谁付费”原则的实施尚未到位。各级政府仍是生态环保资金的主体。企业应承担污染治理责任的思想尚未牢固树立,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主导的环境治理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三是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要加强基于整体生态价值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进一步规范补偿标准和方式。四是预算绩效管理有待加强。部分资金使用单位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存在预算执行率低、资金分配链条过长等问题。部分绩效目标仍不合理,部分绩效评价结果不科学,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未完全落实。
三、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将以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创新体制机制, 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集中资金确保重大标志性战役的成效。
(1)加强资金保障,支持污染防治。
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形势下,优化支出结构,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领域给予支持,确保财政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支持与污染防治任务相适应。同时,围绕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难点,资金分配向治理任务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点领域、环境治理绩效突出的重点领域倾斜,引导地方政府安排使用资金,提高分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中之重,以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魏奋平原为主战场;流域管理系统化,资金向大江大河源头倾斜,突出保护优先原则;加强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加大重金属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实施山河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和海洋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活动,支持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
(二)积极深化改革,不断创新财政投资体制。
加快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推进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支持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坚持“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研究建立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体系,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标准;探索“山清水秀是无价资产”的有效转化方式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继续以流域为重点,加快长江、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总结风景林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经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自然资源公共价格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快自然资源权属清单和委托代理机制改革试点,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形成政策合力,加快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和“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落实市场主体责任,发挥企业治污主体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更多运用市场化方式,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早日注册上市,合理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PPP)合作,进一步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市场交易机制,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推动绿色发展领域。落实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启动环保节能节水工程,修订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研究适时在全国推广水资源税改革。加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的征管。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丰富绿色采购政策内涵,完善政策实施机制和配套措施。
(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按照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结果为导向,建立污染防治资金绩效评价结果、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有机结合的机制,加快推进污染防治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定期组织专家或第三方机构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加强绩效结果的应用。提高财政生态环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通过公开促进规范化。进一步完善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资金分配机制,突出结果导向,把资金花在刀刃上,加大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地方的激励力度,切实提高资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各位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各位委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努力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原标题: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报告的情况
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发布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国家能源信息平台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情况 报告,国务院关于财政生态环保资金分配使用情况报告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您能了解资金用途情况/[/]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