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何在企业中填写组织形式,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机制■本期重点加强高校科研有组织 ③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
如何在企业中填写组织形式,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机制
■本期重点加强高校科研有组织 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迹,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核心技术突破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我国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科技工作的短板也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重大原创性成果,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能力较弱;投入总量不足,以高校为核心的全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少,促进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有利于基础研究的科研生态尚未完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年历史经验时强调:“要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深圳大学建校39年来,与所在城市的发展产生共鸣,为科教服务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深刻贡献”。面对新形势,高校应如何构建新的有组织科研体制和机制,如何发挥横向整合“产学研”、纵向贯通“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如何实现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从利益驱动、自由探索到需求驱动、目标导向的转变?这不仅是所有高校的时代问题,也是成年人的现实问题。
担任深圳大学校长后,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经验总结,我组织了相关部门,动员了学校大量的科技工作者,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做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尝试。
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核心科技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需求,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明确要求。加强高校科研有组织就是要把解决“瓶颈”问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最高追求和根本目标。在持续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快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转变,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迫切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在开展有组织科研的过程中,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的迫切需要和长远需要出发,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从学科前沿、科技形势、经济发展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持续开展学科发展、科学前沿研判等战略研究,利用高校智库优势,常规性调和重大科学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大学有组织科学研究必须在新的发展格局中规划未来任务布局和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紧密结合。高校要为中国2035年成为创新型国家、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的知识基础和人力资源。
一方面,基础研究应遵循科学发现规律,保护科学家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鼓励和支持自由探索和充分交流辩论;另一方面,在重大科技问题的驱动下,从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高校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原则,提出高屋建瓴的科技问题,并以此为导向,组织跨学科的优秀科技人才,建立团队管理激励机制。主管部门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搭建先进的科研平台,提供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让科研人员聚焦核心科技问题,进行攻关。
以争创“双一流”战略为导向,营造创新文化
有组织实施科学研究,首先要营造创新文化,要有科技自信、学术抱负,真心热爱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单纯追求科研数量,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注重解决科技问题。最后,要敢于改变项目评审制度,借鉴世界科技强国的成功经验,让更多颠覆性、突破性的科研项目得到资助。
组织上要从被动“接单”向“主动谋划、主动服务”转变,建立重大任务组织机制,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行业发展。
在平台建设上,要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围绕需求和重点任务加强培育布局。
在团队建设上,要从“戴帽”向“重实战”转变,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在扶持方面,要从“要钱要粮”向“综合施策”转变,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深圳大学一直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三步走”战略,以争创“双一流”战略为指导,规划实施“1+3+X”工程,努力建设追求卓越 有组织科研体系和创新文化。这里的“1”是指“双一流”创建工程;“3”是指政策制度方面的三大改革工程,包括追求卓越中激发教师活力的制度、面向未来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体制机制改革;“X”是指一批当前急需、影响全局、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
统筹布局,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全过程管理
高校科技工作要回答时代的答案,实现又一次飞跃,仅仅依靠自由探索是远远不够的。在保持高水平、高质量自由探索的同时,必须加强有组织科学研究,寻求系统整体布局,构建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高校科技工作的转型升级、转型发展。
对于高校来说,承担有组织科研的新任务,意味着评价体系要重新调整。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应有组织科研范式转变的科研管理模式,在加强宏观协调配合的同时,积极实施“简政放权、加强监管、改善服务”改革。以高校科研有组织为重点,结合全过程管理目标,完善长效评价、职称晋升、考核奖励、服务保障等制度机制。
深圳大学以“四个定位”为主线,结合区域社会发展,一方面积极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任务,另一方面自主培养我校科研团队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促进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从科研团队层面,围绕核心科技问题,系统规划整个研究计划,探索柔性重大项目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调整人才队伍、平台编制和各类资源,建立有效的团队激励机制,集中优势力量打赢“攻坚战”,敢于挑战世界最高点,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的生产力,进行技术转移转化,推动行业标准和平台的制定。同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通过建设大队伍,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建设。
有组织科学研究需要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注重系统性和全局性。其实就是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把过去我想做的、我能做的,变成国家需要我就做什么。围绕“四个定位”,组织重大任务,根据任务需要搭建大平台,依托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根本目的是实现基础研究持续重大原始突破,科技创新真正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补短板锻造长板,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否促进国家高水平的科技自立,是检验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准。
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依托高校,组织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以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支撑,保障一流的实验条件和科研环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未知领域,留出足够的自由探索空间,争取重大原创性科学突破,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科学大师。结合高校多学科优势,聚焦前沿交叉重点领域和优势领域,有组织判断科学发展趋势,力争在部分前沿交叉优势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前沿交叉平台,加强多主体、多学科协作,力争做出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研究,解决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复杂科学问题。
我们会对某些人或事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一方面,通过基础研究或关键技术研究的任务,尽力吸引和聚集一批优秀人才,实现“省长聚”;另一方面,以人才带任务,支持顶尖科技人才潜心研究重大科技问题,持续开展前沿探索的科研任务,实现“知人知事”。学校启动“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20+8”产业集群重大关键或前沿科技问题,设立重大工程、重点工程、探索工程三类项目进行前瞻性布局和自主培育,设立指导委员会和领域专家组,营造宽松的科研氛围,引导科研人员攻坚克难勇攀高峰,打造/[/]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21日第5版
作者:毛俊发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如何填写组织形式和构建追求卓越的有组织科研体系和机制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如何填写组织形式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