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可以这是学校文,培训“好爸爸”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2-08 20:43:59

导读:爸爸不可以这是校文,训练“好爸爸”在第二个孩子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之前,40岁的杨勇决定去“男性德班”。第一次听到“美德”这个词时,杨勇觉得——“特别反感”。“曾经有个女德

爸爸不可以这是校文,训练“好爸爸”

在第二个孩子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之前,40岁的杨勇决定去“男性德班”。

第一次听到“美德”这个词时,杨勇觉得——“特别反感”。“曾经有个女德班,对女性的言行提出要求。我在想,是不是男德班教会了男人要阳刚,必须压抑自己的情绪。”

杨勇小时候的教育风格是“男孩子不许哭”、“要勇于承担责任”,这让他无比痛苦,甚至抑郁,与父亲疏远。

在抚养第一个孩子的过程中,他在和孩子交流时发现自己有了父亲的影子。“叫他打针的时候不要哭,男人摔倒了也不能哭。”

现在,他想学习另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今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性别问题学者方刚在其微信官方账号发布招聘消息,准备重启“男性德班”。2015年,方刚曾经办过一次“男人德班”,但效果并不理想。真正主动参与的社会成员只有两个。“我们事后收集了近300篇媒体报道,很多都是负面的,把我们当成嘲讽的对象。”

这一次,“男德班”依然面临诸多争议。“取这个名字就是哗众取宠。”“作为男人还需要教吗?”“过于强调性别差异本身会导致很多问题”...

在2015年举办的“男性德班”中,学生们体验了孕妇的艰辛。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另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在“男性德班”的招生简章上,杨勇发现这个班的全称是“好伴侣好父亲:男性全员参与工作坊”。

创始人方刚解释道,“希望通过男性德班推动男性参与,承担起家庭、职场等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抚养孩子,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2015年,方刚曾经举办过一次“男人德班”,但真正主动参加的市民只有两个人。前排的方刚。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在杨勇成都做心理咨询师。2019年,他参加了方刚教授的赋能性教育讲师培训班,以便更好地做家庭和亲密关系方面的辅导。当他听说“男子气概”是一种男子气概,而且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千千所有的男人时,杨勇无法停止思考他与父亲的关系。"气氛越来越紧张,火药味特别重。"

他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是雷厉风行,不妥协,从不退缩,从不表露自己的脆弱。“我学了心理学之后,才知道,每个人都有他的喜怒哀乐,只是父亲抹杀了他的喜怒哀乐。”

杨畅和他的朋友分享了一个故事。上小学的时候,他很懒,不想上学。他的父亲会强迫他站起来唱国歌。

另一个保存在他脑海里的场景是,有一次弟弟考试不及格,父亲像抓小鸡一样迅速抱起弟弟,把他“扔”到了家门口的珠江里。

这些事情使杨勇在父亲面前掌握了生存法则,保持了“非常好”的形象。但是在高中,杨勇很沮丧。“我害怕我的生活被别人主宰。我的人生已经被规划好了,毫无意义。”

杨勇的哥哥在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他父亲为他们规划的——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杨勇想拒绝,但不敢反抗他的父亲。最后,他选择在医学院学习心理学。“我现在意识到,我的父亲是根据一种主导的男性气质来要求我们和他自己的,这伤害了我和父亲的感情。”

杨勇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发现当他与孩子交流时,他带着父亲的影子。“叫他打针的时候不要哭,男人摔倒了也不能哭。”

现在,第二个孩子即将出生,他想学习另一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想尝试在‘男性参与’的理念下教育孩子,他的成长会有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也许,等他再摔倒的时候,我会告诉孩子,哭也没关系。”

“男人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我的工作真的很忙。我比我妻子忙得多。我们都有自己的分工。她做更多的家务,我赚更多的钱。这不是挺和谐的吗?为什么我做家务就能平等?”

这是在《男德班》第二次训练中,方刚提前抛出的九个问题之一。

上课以方刚讲课和学生讨论为主,课程在线进行。"之后,当涉及到婴儿护理技术时,将邀请专业人士授课."方刚说,目前招收的都是有一定心理学基础或者对性、性别有一定认识的人。完成三个月的培训后,受训者将成为新的男性德育教师。2023年,他们将去各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培养更多的学员。

2022年10月,方刚再次做起了“男德班领导”。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学员将成为新的男德育老师,到各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图片:网络截图

《男性德班》的内容主要以方刚的《全参与式好男人团体手册》为蓝本,包括认知和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反思大男子主义的危害、做家务和照顾家人的能力、婴幼儿护理技巧、家庭暴力的原因和干预、青少年和儿童的相处艺术等。

杨勇发现,这个男性德班的大部分参与者都参加过赋权性教育讲师培训班,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性教育”行业的人士、中小学教师等。

在回答关于家庭的问题时,杨勇提到了她的母亲。“她出去打工赚钱,不是靠我爸。”“她能和男人做生意,也不弱于男人。”

但杨勇说,她妈妈回家后,她不得不做家务,有时甚至在凌晨。“那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妈那么辛苦,还要照顾家庭。”有的长辈会议论,“说她不像女人”,建议她不要出去工作,在家带孩子。

杨勇还有一个朋友的妈妈,开酒店做生意,但是她朋友的爸爸让她通过家暴回归家庭。

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杨勇就开始帮妈妈做家务,身边有长辈说,这是女生做,男生不该做。

组建家庭后,杨勇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和抚养孩子的责任。

“职场高层很少有女性,所以不能怪女性。谁做得好,谁就升。为什么不让女性崛起?这不是性别歧视吗?”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杨勇补充道,“这也是社会上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人们认为,如果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较高,不利于她们对家庭的贡献。”

在杨勇接手的有关家庭或离婚问题的咨询中,他发现,近年来,男性希望妻子回到家庭的案例有所增加。“即使妻子提出离婚,丈夫也会认为是因为妻子外出打工变坏了。”

过去,杨勇受到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会劝说女性不要过于强势和温柔。现在他会要求双方提出问题。“现在很多女性都在改变,追求自己的事业,有自我意识。男性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但是在杨勇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新的问题出现了。

他尽可能地抽出时间接送孩子,承担起一些抚养孩子的家庭责任。他也见过一些男人身边带着孩子,玩手机看电视,让孩子一个人在旁边玩的场景。

过去,杨勇觉得自己比他们优秀,但在了解了“男性参与”的概念后,杨勇觉得自己是在以工作为借口,不陪孩子。“我也是被占主导地位的大男子主义影响,认为男人一定要成功,事业是第一位的,而忽略了这一点会影响亲子关系。”

改变的第一步是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晚上回去听孩子讲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交流方式也在改变。以前,他习惯“理所当然”地拒绝孩子,“不行,我得上班”。现在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陪孩子的时候,会告诉他为什么不能陪,也会提出下次再陪。杨勇发现,儿子的态度已经从过去的委屈变成了现在的理解和宽容。

被监禁的男性

方刚今年54岁。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的当天,他穿着与“男德班”海报一模一样的西装外套。时间让他的发际线后移了一点,但他的脸干净洁白,眼睛明亮。一位学生回忆说,她第一次见到方刚是在一个心理机构主办的讲座上。方刚是讲师,她印象中他挺魁梧高大,但动作和语言都很温和,“带着一种中性的气质”。

方刚曾在一次视频演讲中展示了一张自己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的男孩又瘦又安静。方刚自己也分析过,照片里的男人不符合主流,强势,阳刚。“小时候没人叫我‘小鲜肉’,还说我娘娘腔。”他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因为被批评而哭。老师不许他哭,说他长得像绣花枕头。又因为三岁时父亲去世,身体虚弱,成为欺凌的对象。

方刚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不符合大男子主义,被人骂“娘娘腔”。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二十多岁的时候,方刚第一次看了一本性别相关的研究书。"我兴奋极了。"他觉得自己从小就被称为“娘娘腔”,和大多数女性一样,是一个被父权制压迫的群体。“当一个男人不符合主流男性气质的要求时,这个男人就处于被性别机制压迫的底层。”

那天下午,他在北京炎热的街道上骑了三个小时,想去不同的书店买更多关于性别研究的书。那是1997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两年后,只有几本与性别研究有关的书刚刚进入中国。

从此,方刚开始思考要不要从事性别相关的研究。“我认为这关乎人权和平等”。他联系了当时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的潘绥铭。后者被誉为“中国第一性学家”。2002年,方刚被潘绥铭大学录取为研究生。

在参加培训的学员中,28岁的谢迁是最年轻的。在他的记忆中,他也被称为“娘娘腔”。“‘娘娘腔’这个词带有性别污名,诋毁男性,贬低女性。”

另一种被污名化的话语是“不像男人”。“男人特别担心被说不像男人,但‘男人’的标准其实很高。”谢迁认识一个健身教练,因为他小时候很白很瘦,觉得自己缺乏男子气概。“以至于他不得不从事健身教练的职业来弥补,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男人’。”

2010年,博士毕业后,方刚去了一所大学教书,但他不想只做学术研究,给自己定了一个理想的目标:“学术研究为改造社会服务,通过性学研究促进性人权,通过性别研究,尤其是男性参与,推动性别平等运动”。

之后,方刚计划每年做一次推动性别平等的创新活动。2015年,他在自己的微博发起招募,准备开“男德班”。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社会上真正主动参与的只有两个人。“我们事后收集了近300篇媒体报道,很多都是负面的,把我们当成嘲讽的对象。”

能改吗?

2015年男性德班开幕前,方刚在中国提出“男性参与”时,遭到一些从事性别研究的女性学者的质疑。“男人是宗法制度的受益者,怎么能站出来反对对他们有利的事情呢?”方刚写了一个回应,“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压迫我们的是男权文化,而不是个体男性。男子气概有两面性。”

在第一次男性德班失败后,方刚从未放弃在中国推动男性参与。他出版了几本关于男性参与的书,卖得并不好。他也尝试过用直播的方式宣传男性参与的理念,但是观众很少。“改变观念没那么容易。”

时隔7年,方刚观察到“越来越多的人在讨论男性参与家庭生活。”他又起了“男德班”,还用“男德”这个名字。方刚坦言,想借此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他为一个丈夫和一个好父亲鼓掌,就不会有太多人关注。”

9月15日,方刚在网上发布信息,公开招募“男性德班领导”。最终有19组成员报名。深圳、上海、成都三组入选,每组三名学生,成为受资助的正式学生。

作为这一届的学生,杨勇明年将成为成都“男德班”的老师。他已经开始担心未来的招聘了。他曾开玩笑地问身边的人,愿不愿意来马累德班。对方一听课上关于如何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内容,得到的回复是“这个还需要学吗?”

五个人联系了杨勇。首先,他问对方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五个人中有两个人告诉他,因为目睹了父亲对母亲,或者母亲对父亲的家暴,所以希望家暴不要再发生在他们新组建的家庭里。

「男德班」会对参与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杨勇听说了第一个男德班成员魏明的故事。魏明曾经是家暴犯。妻子和他离婚后,魏明“不想伤害别人,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像他一样。”他拨打了白丝带反家暴热线,还参加了2015年的“男性德班”。

"现在,魏明正在学习做一个好父亲."杨勇说。

在2015年举办的“男性德班”中,邀请了专业人士教老师如何照顾婴儿。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接触到阳刚之气这个概念的时候,杨勇一开始并不能接受所有的阳刚之气——奇装异服,爱打扮化妆,轻声细语,他定义为“娘娘腔”。“你什么也说不出来,但你心里还是对这些人有不好的看法。”

“不仅仅是责任、控制和霸权是阳刚之气,还有阴柔和随和。我们反对的是只以主导的男性气概为标准,否定其他多样的男性气概。这是对男人是一种伤害。”方刚刚在课堂上说。

这是杨勇以前从未听说过。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亲常说:“你是一个男人,这是你应该这样做。”“女人也一样。如果她不温柔或者表现得太强硬太能干,我也觉得自己不像个女人。”杨勇说。

杨勇过去常常给儿子贴上“性别标签”,买看起来“男性化”的衣服,玩手枪、飞机和火车。现在,他在努力不去约束儿子。有时候,儿子会说哪个电影明星是“娘娘腔”,学校里的某个男生走路像个“乖女孩”。听到这里,杨勇会告诉他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他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儿子告诉父亲,他想穿裙子去上学,父亲帮助儿子实现了。“我觉得这位父亲的做法特别值得尊敬。”他也想过,如果有一天,儿子来了,跟自己说想穿裙子出门,他一定会答应的。

“过去,我会把很多问题归结于性别差异。例如,男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女人应该做家务。现在,尽管有了性别的概念,我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做出各种自由的选择。”杨勇希望在抚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要尊重他,而不是控制他,“这样他才能活得更像自己。”

对于杨勇来说,一切都还在学习。

在《男德班》上,他反思了自己和父亲的关系为什么那么差。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他听过很多人谈这件事,但他自己不愿意谈。他开始加入一些心理团体来“揭露和分析自己”。在第三节“道德课”上,杨勇讲述了他和他父亲的故事。

“男性主导”仍然影响着杨勇。过去他几乎不流泪。说起最近的一部电影《叫我一号》,男主角患有先天性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发出像狗一样的怪声。男主角的爸爸听不懂他。男孩每次生病都冲他吼,让他“别无理取闹”。但是我妈一直都很包容很支持他。后来,她遇到了一个对他宽容的校长。所以男主角想做一个像校长一样爱学生的老师。

杨勇被感动了。“我感觉他缺少一个理解自己的父亲。”当时杨勇很想流泪,下意识的克制了自己。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被性别文化影响了,下一秒,他就让自己的眼泪掉了下来。

(杨勇、魏明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编辑校对杨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爸爸不可以这是校文及训练“好爸爸”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大家了解爸爸不可以/[/k0/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