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企业是什么意思啊,这就是山东丨解码“隐形冠军之城”潍坊:企业背后都有“技术控”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2-02 10:59:57

导读:去企业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山东丠解码“隐形冠军城市”潍坊:企业都有“技术控”的背后记者王琳魏小贤日前,潍坊市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个数据令人振奋:前

去企业意味着什么?这就是山东丠解码“隐形冠军城市”潍坊:企业都有“技术控”的背后

记者王琳魏小贤

日前,潍坊市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一个数据令人振奋:前三季度,潍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总数123个,新增人数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一;省级“隐形冠军”企业64家,居全省首位。

一个以风筝和蔬菜闻名的城市,如何成为“冠军”企业聚集的“小镇”?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走访部分企业发现,在这些冠军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技术控”企业家,这位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通过聚集大量人才,不断创新研究,突破了一系列难题,打破了国外垄断,逐渐成为行业领军人物,将企业带入新的轨道。

董事长也是技术负责人。

11月12日,记者来到位于潍坊市潍城区的智迈德有限公司,走进一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巨型车间。眼前的巨大设备,就像码头的龙门吊一样震撼。几名工人正在围绕一套装配式建筑智能设备进行安装调试,这是智迈德自主研发的“拳头”产品——装配式建筑钢梁组装、焊接、校正一体机。只需将钢梁放入智能设备,瞬间即可完成架设、焊接、校正,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和厂房面积。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简单来说,建筑的构件要提前在车间设计制造,然后运到工地组装,这样盖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简单。许多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建筑装配构件需要用大型设备制造。智迈德不直接生产总成部件,而是设计、研发和生产能够制造总成部件的大型设备。这种设备在装配制造业中也被称为“工业机床”。

作为R&D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隐形冠军企业,智迈德拥有多项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我们研发的装配式建筑钢梁全自动一次成型生产线,可一次性完成腹板、翼板组装、焊接、车削、校正四道工序,拥有33项自主知识产权,在装配式建筑智能工业机床控制系统、机器人、人工智能系统等多个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突破了钢结构零件加工自动控制、智能焊接、应力变形、工艺集成等“卡脖子”关键技术。整条生产线通过自主研发的智能软件控制系统连接,控制非常简单。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钢构件加工领域的先锋产品。”麦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春自豪地介绍。

记者发现,知迈德成立于2013年。不到10年,一个不起眼的工厂,成为国家级专业化、新型“小巨人”企业和行业的隐形冠军。这背后有什么秘密?

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来自全国各地的R&D团队成为藏在智麦得背后的“超级大脑”。通过这些跨区域实验室的联合创新,智迈德在短短几年内就获得了行业内的前沿技术。

课题组组长是智迈德董事长张。

作为一名高级机电工程师,张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积极自学嵌入式电路、电气自动化、PCB设计、QT、tekla等软件设计。作为名副其实的“技术控”,他的多项发明和研制的新设备,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重大技术难题,成为国内外该行业第一套。

张带领公司坚持走科研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分别在潍坊和上海设立了R&D中心。还积极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轻量化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建立战略合作,成立了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一企一技R&D中心和山东省。开发了预制建筑钢梁全自动一次成型生产线、大粗钢梁自动矫直机等十余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75%。

2017年,潍坊成为全国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之一。行业发展,装备先行。装配式建筑智能设备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母机,对打破行业瓶颈、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首先要在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的工业母机上有所突破。

迈德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智能工业机床领域取得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获得700多项知识产权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7项;并主持和参与制定了20多项标准。成功开发了涵盖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构件、装配式墙体生产的30余种智能工业机床,成为国内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行业的龙头企业。迈德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广泛,不仅应用于装配式建筑领域,还应用于桥梁、高铁、海上钻井平台等20多个领域。有效解决了钢梁焊接反力变形、生产安全性和加工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效率提高了30%以上,节能近50%,并具有远程监控功能。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迈德股份董事长张表示,作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工业机床”,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发展质量。智德将继续以装配式建筑高端智能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为抓手,为全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从技术员到“一把手”

在山东田瑞重工有限公司的展厅里,一个没有任何支撑的地球仪引人注目。

“这个地球仪通过磁力克服物体的重力,处于平衡位置。与地球仪采用的电磁力技术相比,该公司应用于鼓风机等动力设备的磁悬浮技术要复杂得多。”田瑞重工工程师李权科介绍,近年来,公司通过不断研发,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了磁悬浮技术的产业化。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风机、真空泵、制冷剂压缩机等磁悬浮动力设备,广泛应用于造纸、水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

“只有做好创新,才能有好的技术,好的产业,好的未来。我们将不断创新,朝着建设中国一流磁悬浮产业R&D和生产基地的目标阔步前进。”田瑞重工董事长李永生说。

1983年,从李永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甘肃天水气动厂,在那里担任技术员、组长和总工程师长达25年。2008年,李永生带领团队回到家乡潍坊,创办了田瑞重工。

开辟新的道路

田瑞重工成立的时候,并没有搞磁悬浮。

“2008年,公司成立,专注于R&D和凿岩机制造。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开发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提高钻井设备的性能,解决零件破损和磨损的问题。”李永生表示,依靠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凿岩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凿岩设备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虽然企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立足长远,未雨绸缪。“凿岩机的市场非常大。企业要做大做强,不能靠单一产品,必须开拓新的领域。”李永生说。

在一些领域“试水”后,2012年,李永生最终选择了磁悬浮行业。“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哪里,行业的出路在哪里,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在哪里。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绿色发展,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相关行业大有可为。”李永生认为,磁悬浮技术的特点是无接触摩擦,能耗大大降低,应用该技术的电力设备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标明确,说到做到。李永生带领技术团队潜心攻关磁悬浮动力设备。当时国内磁悬浮技术还处于研发阶段,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技术研究面临很多困难。“公司成立以来积累的技术和经验让我们有信心迈出这一步。我们公司所有的利润都投入到磁悬浮技术的研发中,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凡事力求完美。”李永生说,“这是一条全新的赛道,但只有经过磨练才能实现。不打不行。”

2016年,田瑞重工自主研发的磁悬浮鼓风机成功下线。该产品采用无接触无机械摩擦的磁悬浮轴承和高速大功率永磁同步电机,直接驱动高效流体叶轮,有效解决了传统鼓风机能耗高、噪音大、效率低等问题,迅速受到市场青睐。

此后,田瑞重工的R&D团队陆续研发出磁悬浮真空泵、空气压缩机、制冷机、低温余热发电机等磁悬浮动力设备。

在田瑞重工的实验室里,有鼓风机、真空泵、制冷剂压缩机等五组动力设备。每组设备都是采用磁悬浮技术的高效节能产品,是传统的电力设备。

“实验证明,传统的涡轮动力机械需要轴承支撑,存在能耗高、机械损伤重等问题。用磁悬浮技术代替传统轴承,电磁场旋转带动轴承旋转。没有机械接触,具有磨损小、能耗低、噪音低、寿命长、无油污、精度高的特点。”李权科说,“磁悬浮是一门跨学科融合的前沿科学技术。在技术攻关上,我们下大力气解决了电磁学、流体力学、制造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

在磁悬浮动力设备研发需要解决的诸多技术难题中,一项核心问题的突破,让李权科记忆深刻。“磁悬浮动力设备需要磁悬浮控制技术使设备稳定运行,转速要达到每分钟30000转。开发这项技术非常困难。一旦轴承失控,会损坏机器,造成安全隐患。”李权科说,田瑞重工花了6年时间攻关,自主研发了磁悬浮主动控制系统,实现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传统的罗茨鼓风机价格在两三万元,磁悬浮鼓风机20多万元。企业会如何选择?以前,大多数企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后者。

“当一台100千瓦的磁悬浮鼓风机每年可以节电30多万千瓦时,降噪从100多分贝降到80分贝。如果用磁悬浮风机替代传统风机,仅省电一项,不到一年就能节省采购成本。”李永生说,由于悬浮中无接触、无机械摩擦,田瑞重工研发的磁悬浮动力设备比传统罗茨鼓风机节能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公司已在山东安装了400多台磁悬浮鼓风机,每年节省约1亿千瓦时的电力。

创新已经成为田瑞重工的发展基因。田瑞重工有一面壮观的专利墙:300多项专利证书挂满了整面墙,显示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深入市场调研,不断加大R&D投入,研究前沿技术,组建山东磁悬浮产业技术研究院等9个省级创新平台,建立海外R&D中心,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今年,田瑞重工磁悬浮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磁悬浮动力技术基础与应用标准化工作组正式揭牌。

田瑞重工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注重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发展。今年公司担任山东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链主”。产业链快速延伸,已初步形成水泥链、造纸链、热能制冷链、船舶装备链、化工产业链等产业链。

“三个字离不开技术”的创业者

在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效东看来潍坊之所以有很多“冠军”企业,与当地制造业基础深厚有关。早在20世纪初,随着吉焦铁路的修建和当地商埠的开辟,潍坊地区的民族工业开始起步。中国成立后,当地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成为著名的“电力城、电子城、纺织城”。

在工信部和山东省工信部相继出台的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的相关培育方案中,都有是针对不同级别“冠军”企业的单项产品市场份额的“硬性指标”。

“有很多‘冠军’企业,本质是有很多‘冠军’产品,这取决于当地产业的齐全程度。”孙效东说。

公开资料显示,潍坊拥有中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包括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全部31个制造业。其中工业产品有108大类,5000多个品种。仅电力设备行业就有近800家规范企业,产品涵盖汽车、农业装备、工程装备三大领域。

“一个产品品类单一的城市,很难孕育出潍坊这么多‘冠军’企业。”孙效东说。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潍坊“冠军”企业的创业者总是“三个字离不开技术”。刚刚入选工信部制造业第六批单项冠军(产品)的山东华特磁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在两栋茅草屋里。从最简单的除铁器开始,30年来一直在磁应用上做文章,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低温超导磁应用设备的垄断。该公司董事长王兆连表示,他从未想过其他业务。

目前潍坊山东省级单项冠军制造企业平均经营年限20.89年,是全国中小企业平均经营年限的8倍,平均从业时间19年。

据统计,潍坊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96%,是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5倍。细心的人会发现潍坊很少有家喻户晓的大牌消费品,本地的工业品大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但拥有核心技术,成为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潍坊很多企业的立身之本,这也造就了潍坊制造业的低调气质。

“我们公司平时不动声色,到了关键时刻,重要性和应变能力就凸显出来了。前两年,潍坊按规定,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还在省内徘徊。”潍坊市工信局副局长孙效东回忆,2020年春天,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很多外地企业赶到潍坊市工信局,呼吁产业链上游的潍坊工厂尽快复工。

数据显示,2021年潍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27家,工业企业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过万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二,仅次于副省级城市青岛。

据介绍,目前,潍坊市工信部门将每年选择30家左右的企业纳入目标群体进行培育,实行跟踪指导,提高申报的准确率,基本形成了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的梯级培育格局。

今年前三季度,潍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1个,总数123个,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重点“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8家,省级“瞪羚”企业46家。

在一大批“技术控”企业家的带领下潍坊制造业的中坚力量越来越强大。

新闻线索举报渠道:从应用市场下载“齐鲁一点”APP,或者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一点”。全省600名记者在线等你报道!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被监管企业的意义。这就是山东丨解码“隐形冠军城市”潍坊:企业背后都有“技术控”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理解规范企业是什么意思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