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快高质量教育系统建设(深度聚焦)来源:人民日报①:中国科学院合肥研究所智能所的学生在进行水
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由中国教育部主办,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快高质量教育系统建设(深度聚焦)
来源:人民日报
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②: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大筛乡小学,学生通过“空中课”与偏远乡镇小学的学生一起做韵律操。
新华社记者肖一九摄
图3: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选手在操作机械设备。
新华社记者冉立摄
④图:山东省威海市福泰小学实习基地,学生们喜欢抱着丰收的高粱。
孙大伟摄(人民视觉)
教育是国家和党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如何构建的,其目标、关键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本期《教育》邀请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
任邵伯,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担当高校使命,培养时代新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中国特色优势学科。”高等教育系统在教育系统中起着主导和带动作用,在加快高质量教育系统建设中应该走在时代前列。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目标格局上,要主动适应中国现代化的新使命,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结合,全面提升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在体系结构上,要充分匹配时代培养新人的新任务,落实“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坚持为党和国家育人。在效率责任上,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生力军的作用,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勇挑重担,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道,夯实科技自立基础。在内涵动力上,以高层次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评价机制、发展环境和服务保障,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动能和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一流大学集团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集团的水平和质量决定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双一流”大学正在探索一条中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以“国家伟人”的胸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精神,不断深化红根强基行动,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思政课品牌,引导师生强化扎根大地“报国为最高追求”的意识,培养他们奉献家国、服务人民的真挚情怀。
找准战略位置。努力建设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科学技术自力更生、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战略基地。广纳天下英才,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大学教育体系,以高水平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锻造学生扎实的能力素质。同时,加强战略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培养,培养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形成能够满足世界一流大学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专注创新。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需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大学,做战略性科技力量;服务文化自信,加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阐释,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挖掘中华文化基因密码,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和智库建设,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贡献力量;创新国际教育,建设国际合作教育示范区,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为参与文明交流互鉴、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做出更加扎实的探索。
(记者赵整理)
北师大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家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
扩大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新时代的巨大变革,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基础教育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之本在德”、“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元化发展”...这一系列要求为推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
落实立德庶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领青年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一方面,做大“蛋糕”,改善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师水平和办学条件,增加百姓身边的“好学校”;另一方面,分好“蛋糕”,通过交流轮岗、城乡一体化、集团化办学等措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办学标准上,资金、师资、设施进一步向乡镇学校倾斜,用更高一级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持农村学校发展;在办学体制上,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教育是培养每个人走向社会、参与社会、享受社会成果、共同致富能力的重要保障。要加快转变以升学为导向的高中教育办学格局,走高中教育多元化发展之路。
加快发展素质教育,转变育人方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加快转变育人方式,实现知行统一,坚持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统一,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慧和才干。加快学校教育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要加快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向教育领域转移,全面赋能学校教育,推动中小学教育深刻变革。
此外,还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学校和家庭社会教育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和“加强”进一步确立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合作,就如何开展更适合孩子的教育达成共识;第二,在教育方法上要配合,让家长掌握和实践科学、理性、积极的家庭教育。第三,我们应该合作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灵是美好的,但是很脆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滋养和保护。第四,合作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高质量课程及实践活动。
(记者丁雅贞、颜整理)
武汉理工大学校长杨宗凯
推动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人才和科技是辩证统一的。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础,将为教育注入新动能,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入,将对教育产生重大影响。教育数字化事关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事关人民满意的教育,事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
教育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模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教育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研究与实践范式的转变,形成适应数字时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高质量。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数字技术的巨大潜力逐步释放。推进教育数字化是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教育强国的时代要求。二是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这是帮助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创新型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第三,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改变教育模式,兼顾大规模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平衡,是实现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必由之路。
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关键是推动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数字化,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环境方面,依托国家新型教育基础设施,提供全流程、全过程、全场景的技术支撑,构建人人可学、随处可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资源方面,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改变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丰富资源形式,优化资源供给。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在教师能力发展方面,要引导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课程的设计者和资源的开发者转变角色,实现教师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在教育评价方面,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完善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完善综合评价,构建以技术为支撑的教育评价新格局和新形式。在教育治理方面,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建模、智能分析和系统处理,实现教育管理的精准化、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面向未来,我们应牢牢把握数字时代的历史机遇,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大力实施数字教育战略行动,实现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精准、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助力数字经济时代优秀人才的培养。
(记者丁雅贞整理)
教育部曾天山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高质量。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任。它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要立足于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要把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改变职业教育“良莠不齐”的局面,打牢基础,弘扬特色,补齐短板,弥补长处和短处。
需要在规模稳定的基础上提高高质量。不仅要保证职业教育的规模,满足生产一线的就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大幅提高毕业生的道德水平、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
要努力优化类型和层次。办好本科、高职、中职不同层次的优质学校,改变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局面,实现毕业生从“好就业”向“好职业”的转变。
在加强类型定位和跨境融资方面积极行动。坚持教育与培训并重,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独特性、适应性和准确性。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改革方向。只有把学校建在企业附近,建在产业链上的专业附近,才能实现产教深度精准融合。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华为的合作,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北京奔驰的合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园区建立工业学院匹配专业,都实现了校企双赢。
人才培养定位从产业链的中低端延伸到中高端。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中小企业服务,更要注重培养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还应该明白,职业技能是推动我国制造和服务迈向高端的重要基础,以适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需要,重在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
在普遍就业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人民的满意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实施标准工程;改善社会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人生中发光发热;优化生态环境,落实各类人才平等待遇,吸引青年走技能发展道路。
在国内名校的基础上建立国际品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职业教育名校,打造职业教育中国品牌,着力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服务大国外交,推动“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
(记者闫整理)
布局:沈依灵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中国教育部主办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详细介绍,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加快高质量教育系统建设(深度聚焦)。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