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上征信的贷款平台可以不还吗?,关于互联网信用贷款人民法院报|作者丁佳11月17日,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推出的公益普法节目——“融小法保碎银双月谈”邀请法官专家为广大
不上征信的贷款平台可以不还吗?,关于互联网信用贷款
人民法院报|作者丁佳
11月17日,北京金融法院司法指导中心推出的公益普法节目——“融小法保碎银双月谈”邀请法官专家为广大网友解读互联网信用贷款相关问题。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金融街法庭庭长杨表示,信用贷款不需要借款人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只需要借款人的个人信用作为还款担保。贷款机构在发放贷款前是否认真审查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到期后借款人无法通过变现抵押物偿还贷款,这些因素都使得互联网信用贷款具有不确定性。
“在司法实践中,这类纠纷的焦点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借款合同是否由本人签署,是否是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涉及的法律条文主要是《民法典》关于意思表示和订立合同的相关规定。例如,第143条要求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合同中关于邀请和承诺的规定;二是合同约定的利息、罚息、违约金是否与实际履行一致,实际利率标准是否超过法定上限,是否存在通过收取保证金、手续费等方式变相收取利息的问题。”杨对说道。
同时,他提醒消费者注意相关法律法规:“一是最高人民法院2017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利息及其他费用合计不得超过年利率24%;二是《2019年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关于以服务费、咨询费、咨询费、管理费等名义变相收取利息的规定。在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第三,实践中,欠款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仍有争议。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主要依据《民法典》第1064条。简单来说,就是要知道要不要‘连署债’(真正的连署还是后来的追认);或者用来满足家庭的日常需求。超出必要合理范围的,由债权人承担举证责任。”
互联网信用贷款是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信贷业务。这项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数字化,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下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风险评估成本。但与此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副教授朱伟认为互联网金融涉及个人信息,都是敏感信息。总的来说就是和人们生活相关的信息。“比如我们的身份证号、银行卡信息、家庭住址、联系方式,有的还会读取我们的通讯录信息、聊天记录内容信息等。一旦这些信息被坏人获取,最严重的后果就是我们的财务账户不再安全。坏人可以通过撞库、验证码等方式获取我们账户的钥匙。,甚至把这些信息卖给其他坏人,并精准地欺骗我们,或者精准地欺骗我们的家人朋友,或者给我们发骚扰信息、广告信息等。”朱对说:
杨提醒大家提高警惕,保护个人信息。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以免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被盗。
申请互联网信用贷款需要注意什么?朱伟认为:“首先,不要看宣传。那些所谓的零利息、身份证办理、无支票征信、无抵押、五分钟贷款放款等宣传,都是虚假宣传。消费者实际办理时会发现,其实管理费、信息费、获取个人信息的范围、收集手段、砍头利息等。,会广泛存在于非正规平台。其次,要看是否有金融资质,是否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再次,看经营范围,全国做的那种网贷存在巨大隐患,因为信用贷之类的多是属地经营。最后,还要看利率。如果低利率不符合商业逻辑,可能存在管理费、代理费等不透明的费用,不要相信。另外,尽量不要提前消费。年轻人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那种透支行为,透支信用卡,依赖网贷周转的生活方式,都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旦发生互联网信用纠纷,金融消费者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杨法官提醒网民,发生互联网借款纠纷时需要保留的重要证据通常包括:1。贷款合同。用于证明借款人与借款平台之间的借款合同关系是何时、如何、以何种方式建立的,以及双方对本金、利息、罚息、违约金等潜在纠纷的约定。2.借贷记录。证明平台何时通过什么渠道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实际发放的贷款金额。3.还款记录。证明借款人何时、如何还款,是否按合同约定还款。4.与平台客服或借贷机构工作人员沟通过程的微信、邮件等记录,用以证明双方在发生纠纷或问题时的沟通情况。
“因为互联网贷款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办理的,所以证据一般都保存在网络平台、网站等。,而借款人在人员之后往往很难从这些平台获得证据。建议借款人在合同订立和履行过程中提高留存证据的意识,通过截屏、录屏、录音、录像等方式及时留存证据。”杨提醒大家。
总结:以上内容是不上征信的贷款平台不用还的吗?,关于互联网信用贷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不上征信的贷款平台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