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什么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9 23:18:33

导读:什么是平等公正法治 层面,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作者:向久玉(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国家社

什么是平等公正法治 层面,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

作者:向久玉(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研讨班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和实践产物。它集中体现了现代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的伟大创造,表现出独特的历史特征和深刻的实践优势。

现代知识体系的伟大创造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体系是由基本问题、研究范式、概念命题和理论解释构成的知识集合体。长期以来,西方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知识体系,发生了深刻的知识变革,对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观点很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把地方性知识“普世化”,把现代化的条件“简单化”,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在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中产生错误观念。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一个能够解释中国现代化实践、揭示中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与研究范式的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总是在回应时代重大现实问题、坚持一定的理论原则、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实践导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的研究和阐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现代化实践的具体实际,批判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建构了独特的研究范式。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发展和研究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引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二是回答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征和特定国情的伟大实践。只有植根于中国的具体现实,深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过程,现代知识体系才能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实践影响力。三是批判地借鉴西方现代化研究的积极因素,合理吸收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坚持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目的,理清现代化过程中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方面的关系,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化中取得的经验和建立的理论,为现代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支持。

现代化的核心概念与学术命题的生成。概念命题是知识体系的基本标志。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原创性的、独特的理论命题,是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概念范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式现代化”定义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命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重要特征、发展方向等重要理论问题。此外,随着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现代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命题不断被提出。例如,在经济建设领域提出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在政治建设领域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文化建设,在社会建设领域提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外交领域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碧水青山是宝贵财富。这些原创性的概念命题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宝库。

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的揭示。对规律的解释和把握是知识体系的说服力和解释力。现代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发展还体现在对现代发展规律性的把握上。从“大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反映了人类现代化的趋势和走向。一方面,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历史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发展,历史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现代化反映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现代化具有历史多样性。现代化的历史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是多样的、丰富的、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的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现代化必须立足现实,关注现实,不能脱离特定历史阶段和特定国情谈现代化,不能抽象地、浪漫地理解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尊重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探索符合自身历史文化特点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价值体系的伟大创造

任何一条现代化道路都凝结和表现出特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体系是由现代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构成的整体和系统。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所建立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价值观,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和道德性的鲜明特征。从价值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以人为本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和优势。它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如人的本性和道德。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现代化的性质、目的、方向、动力等基本问题。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以人为本”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强调:“党的基础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信心。”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将这些鲜明的价值主张和实践要求融入现代化全过程的各个方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指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现代化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界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价值追求层面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明了国家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层面。富强不仅指国家富强,也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构成了经济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即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构成了政治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它是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构成了文化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构成了社会建设领域的现代化价值目标。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展现了社会的现代价值取向层面。强调对自由和现代化发展中必然规律和客观世界改造的认识。平等强调现代化必须关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公正体现了现代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崇高追求,法治强调现代社会必须遵循法律规范和秩序。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展现了公民个体的现代价值观层面爱国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敬业体现了对自己的职业和工作负责的品格,诚信强调信守承诺,言行一致,友善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必然要求。这些价值观都是适应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的。这三个层面价值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为建设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社会、培养现代公民提供了价值遵循。

现代制度体系的伟大创造

制度为现代化提供了根本支撑,制度的优势可以转化为现代化的效率。国家治理现代化、物质生产现代化和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服务于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系统、有序、科学、有效的现代化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体现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建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必然需要完善的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任务部署和实践推进,因此起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正在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全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建立了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具有深刻的内在规定性。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以党的领导体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围绕维护党中央权威、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从严治党构建的制度体系,将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第二,坚持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科学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思想基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凝聚国家治理主体的政治共识和思想共识,明确国家治理的原则、目标、方向和策略,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第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确保人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主体地位,凝聚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合力。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设计,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过程、全链条得到保障,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第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推动国家治理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规则规范。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格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保障作用。

建立促进物质生产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现代化的程度,塑造着现代化的状态。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具有根本优势。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大力推进物质生产现代化。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筑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制度基石,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绿色生产模式和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物质生产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绿色是中国现代化的亮丽底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深远追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明确规定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制度,支持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促进现代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推动现代化发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建立推进社会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社会应该充满活力,秩序良好,表现为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建设社会现代化,需要协调秩序与活力、发展与治理的关系,为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要统筹发展城乡民生保障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完善的就业促进机制、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夯实现代发展的社会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中国现代化的鲜明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育幼、育幼、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激发社会主体力量参与现代化的内生动力。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人人享有是社会建设现代化的鲜明要求。通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体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发展的活力充分涌流,实现有序与活力的统一。

总之,现代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制度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知识体系是基础,现代价值体系是核心,现代制度体系是基础。这三个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展现了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创造。

《光明日报》(2022年8月24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总结:以上内容详细介绍了什么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层面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创造。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