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科学规划统筹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2 11:48:35

导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科学总体规划作者:张伟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城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思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科学总体规划

作者:张伟文(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浙江大学中国新城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思齐(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构建发展新格局、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城镇化工作,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城镇化”的命题。随着顶层设计的逐步完善和地方的积极探索,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城镇化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近日,国家国家发改委印发《新型城镇化十五规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围绕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城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加快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意义重大。根据《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的新型城镇化要把握五个原则。

人性化

在城镇化过去的过程中,对城镇化的理解往往存在两种错误:一种是“以物为核心”,即无休止的城市扩张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另一种是把“人的城镇化”片面地解读为人口城镇化,甚至用强迫农民上楼等一些手段来提高城镇化率。在这份《实施方案》中,“公共服务”已经取代“基础设施”成为除“城镇化”之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意味着城镇化在“十四五”期间将更加关注“人”的需求,更加强调城市公共服务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以人为中心的新城镇化”至少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城市居民的主体性。《实施方案》强调,“严禁随意撤村建大社区和违背农民意愿拆大建大”。“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充分尊重“人”的意志,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目的,而不是为之服务。二是城市权利的包容性。打破户籍门槛,让新市民与当地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做出城镇化“惠及全民”的成果。《实施方案》重申了此前中办、国办提出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首次提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未落户常住人口”,多地强调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农业外来人口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此外,“十四五”期间将更加重视新市民的住房保障,租赁住房将逐步享有同等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

(2)差异化

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同一级别的城市之间差异很大。从近期城镇化相关政策来看,我国推进区域和城市差异化发展的思路比较明确。比如早前公布的《关于以县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就根据区位条件和要素禀赋将县城分为五类。《实施方案》延续了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强调“顺应城市兴衰规律,顺势而为,因势利导”。

一方面,要增加人口流入地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特别是教育、住房等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实施方案》提出,“增加人口流入集中的城市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以人口流入量大的大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房供给,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少年等群体住房困难”。

另一方面,引导人口流出地区减少不必要的投资,走集聚集约发展的“聪明收缩”之路,即“引导人口流出城市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向城区集中”。值得注意的是,人口流出减少规划的前提是现有居民能够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此外,对于一些位于农产品主产区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要对其为保护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所作的牺牲给予适当补偿。

密集

参考国内外一般规律,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中后期。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城镇化的速度放缓,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实施方案》提出“优先存量,带动增量”。相比增加城镇人口数量,“十四五”时期将更加注重现有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保障和就业能力提升。在城镇化空间布局上,“十四五”期间,城市群和都市圈将进一步聚集全国和区域人口。同时,县城作为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将成为汇聚县城元素、展示县城风貌的舞台。为此,《实施方案》特别强调城市群和都市圈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以及县城的薄弱环节。在城市建设方面,“城市更新”将取代“城市扩张”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基调。《实施方案》强调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推进城市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增量安排与存量消化挂钩,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提出探索增加混合产业、供应多功能用地、鼓励轨道交通地下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等。,并对新建建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限制,包括“重视对现有建筑的改造和活化,防止大拆大建,防止随意拆旧建筑、搬迁居民、砍伐古树”“严格限制新建超建”。

(4)增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显著增加。在百年未有之变局下,安全稳定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一个是提高城镇化的系统韧性。频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和疫情防控经验警示我们,各种要素的高度集中使得城市系统日益复杂,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在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一旦几个特大城市遭遇突发风险,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内部循环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实施方案》要求特大城市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功能、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同时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县城和有优势的卫星城承接人口的能力。

二是加强城市本身的基础韧性。这就需要严守生态底线,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锚定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目标,建设绿色低碳的城市环境。在此基础上,提高城市在防灾减灾、公共卫生防治、治涝等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能力。

三是提高基层治理水平。新冠肺炎的疫情暴露出一些地区缺乏基层群众自治。《实施方案》首次将街道社区治理问题纳入其中,倡导健全以党组织为主导、社区居委会为主导、人民为主体、多元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

(5)协同作用。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镇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业务部门坚持系统理念,凝聚力量,共同推进。

第一,区域协同。“十四五”期间,城市群和都市圈有望成为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突破口,率先探索打破行政壁垒的一体化机制。《实施方案》提出“探索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域适当分离,建立行政区域间利益共享和成本分担机制”。

第二,城乡统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必须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推进新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从城乡“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一体化,确保农村居民共享城镇化成果。

三是任务协调。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全国开放统一的户籍管理政务服务平台”“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以目标导向推动多部门联动。比如,要高质量实现新市民公共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就要“建立健全中央和省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制度,建立财政、发展改革、公安等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分类推进城市群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完善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

来源:光明。com理论频道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国家新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科学规划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国家新城镇化规划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