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延误险赔偿标准几小时开始算,靠飞机延误险赚300万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0-28 16:34:17

导读:飞机延保赔偿标准几小时,到飞机赚300万来源:中国青年网航班延误是很多人不愿意遇到的事情。但是李那个女人但我很高兴这一切发生了。2015年至今李遭遇近900次航班延误。获得3

飞机延保赔偿标准几小时,到飞机赚300万

来源:中国青年网

航班延误是很多人不愿意遇到的事情。

但是李那个女人

但我很高兴这一切发生了。

2015年至今

李遭遇近900次航班延误。

获得300多万元的索赔。

可谓“航班延误,发大财”

然而

这笔“财富”是李通过购票虚构的行程。

使用飞机延迟获得补偿

4月29日

南京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李。

并依法对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图为民警审讯犯罪嫌疑人李。

4月27日,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报警,称以李为首的多人在支付机票延误险时,多次使用不同的护照号和身份证号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该公司可能遭受了保险欺诈。

鼓楼警方通过调查发现,李等20余人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频繁在各大保险公司投保航空延误险。经进一步侦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到了李某的账户上,民警断定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根据线索,民警于4月29日赶赴山东将李某抓获。

图为警方从犯罪嫌疑人李身上查获的作案用身份信息。

在李的住处,办案民警搜查出大量记账、航班信息的纸质票据,以及电脑中航空延误险异常描述的样表若干张。这些样本表格清楚地记录了他们向主要保险公司索赔的详细情况。

警方告诉记者:“在购买航班之前,李会分析航班和当地天气。虽然她在青岛,但是她买的航班并没有从青岛出发到达。我在综合网上的评论里找到了一些延误率非常高的航班,然后去看看它起飞时的天气。她在买航班对应的延误险之前就在脑子里估算过了。”

据调查,除了使用自己的身份外,李用于购买机票的其他身份信息和银行卡信息均被其亲友以购买理财为由骗走。在其中一次飞行中,李作为5个人索赔10多万。能拿到这么高的索赔,李是怎么操作的?经过警方的仔细调查,真相很快浮出水面。

第一步,选择延误率高的航班。从事航空服务工作的李(音译)有办法提前了解航班取消或延误的信息。为此,她在网上挑选了一个延误率高的航班,然后查看飞行过程中是否有极端天气。

第二步,编造不同身份买票,大量投保。李从亲戚朋友处骗取了20多个身份证号和护照号。为了躲避系统核查,李编造了不同的身份购买飞机票。为了更加隐蔽,李每次买机票都要用4、5个身份。对于每个身份,最多买30到40份延误险。

第三步,关注航班信息,伺机退款索赔。由于李根本不会乘坐这些航班,所以李一直关注着航班动态。如果她知道航班可能不会延误,就会在飞机起飞前退票,把损失降到最低。一旦航班延误,李开始向保险公司索赔。

购买一份保单的保费在40元左右,保险公司因飞机延误赔付的金额在400-2000元不等。如果拖延时间长,赔偿成本甚至可以达到7000-8000元。在李的笔记中,航班延误时间、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金额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李通过购买机票虚构行程,然后利用延误索赔骗取理赔。据初步统计,从2015年至今,李实施诈骗近900起,获得赔偿近300万元。

据警方介绍,航班延误险是商业保险的一种。李之前从事过航空服务,对飞机延误信息和保险理赔流程有所了解。她失业后,打起了骗取保险公司理赔的主意。李利用亲友身份信息购买机票飞机延误险。涉嫌在与保险公司订立保险合同时,故意虚构不存在的投保对象,骗取保险公司保险金。刑法评价中客观存在欺诈行为,且欺诈数额已达到保险诈骗罪的追诉标准。目前,李某已被鼓楼警方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此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热议。

有网友认为,如果没有飞机的延迟,那么李就不会得到这个说法:

有网友认为判定李某是否违法,要看她购买保险的途径是否合法:有网友认为,判断李是否违法,要看她买保险的方式是否合法:

这件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有一些人支持警方决定,但反对将案件定性为诈骗犯罪的声音,占据了舆论的大多数。在很多人看来,李某靠预测飞机延误险发家致富,明明是凭自己的“本事”赚钱,现行法律并没有对此进行明文约束,因此很难说是违法犯罪。有网友对此调侃道:“运用大数据分析彩票,如果总是中奖,会不会也被抓?”同时,也有法律人士提出意见,认为李某的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一次合法的缔约行为”,有关职能部门不能将民事行为“刑事化”,让公民动辄得咎。这件事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有人支持警方的决定,但反对此案为诈骗犯罪的声音占了舆论的大多数。在很多人看来,李靠预测飞机延迟风险发财,明显是靠自己的“本事”赚钱。现行法律对此没有明文限制,所以很难说是违法犯罪。有网友对此调侃道:“如果用大数据分析彩票,如果总是中奖,会不会被抓?”同时,也有法律意见认为,李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合法的缔约行为”,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将该民事行为“刑事化”,让公民轻易背上骂名。

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妨具体分析。根据刑法规定,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大量保险金的行为。考虑到“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规定比较抽象,刑法还明确了“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等具体情形。

看李的操作流程。虽然她有航空服务方面的工作经验,也在国内做过调研,分析过几条延误率最高的航线,给人以靠个人能力致富的感觉,但有一个情节必须正视,那就是“别人的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都被她亲戚用投资理财的说辞骗走了”。如果警方认定属实,李购买飞机延误险就失去了正当性。

欺骗亲属护照信息和身份信息购买飞机延误险,以虚构保险标的和航班买家欺骗保险公司,明显违反保险法律法规。保险购买的性质并不合法,而是“故意虚构保险标的”。根据最高法《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实施保险诈骗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李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的严厉处罚。

翻看报道,也有靠航空延误险“发家致富”,最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两年前,王、董通过某航空公司高管得到航班取消或延误的消息后,大量购买航班延误险,赚取延误赔偿险。最后因涉嫌保险诈骗被深圳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入罪”的原因在于不当使用他人信息,持有客户身份信息购买机票和延误险。这种“钻漏洞”的行为,即使不认定为诈骗犯罪,也是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应当追究法律责任。

回到本案,有关部门应该对李获取亲属信息的“合法性”进行调查核实,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当然,面对航班延误险的“规则漏洞”,也需要航空公司和保险公司尽快修复。公民权利,法律无禁止即自由,法律不会随意挥舞制裁商家疏漏的大棒。

总结:以上内容是飞机延误险赔偿标准几小时的详细介绍,通过飞机延误险可以赚300万。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飞机延误险赔偿标准有所帮助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