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教育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
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教育新人。
创新:“学科突破的重点是特色,特色是竞争力”
作为江西唯一入选“双一流”计划的高校,南昌大学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科竞争力。通过实施特色创新战略,大力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竞争力。目前,学校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比2013年增加8个,增速排名全国第28位,其中农业科学(主要是食品科学)排名全球前0.74‰;材料入选国家一级建设学科;食品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A级,排名全国第三,“美国新闻全球大学排名”第七;博士点从8个增加到25个。2021年,南昌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350名,世界排名301-400,中国排名36-57。比2017年增加了400个名额。
扎根红土地,打造学科专业“国际范”的背后,是南昌大学大刀阔斧推进体制改革的力度。学校紧紧抓住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按照“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建设理念,推行学科建设的方向特色化、平台功能化、队伍宝塔化、合作国际化、文化制度化等“五化”模式,建立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装备与工艺协同、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交叉协同的“五协同”机制。探索了与学科特征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设学科特区,按照“破五唯”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突出品德、能力、贡献、影响力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了材料、食品两朵“红花”学科带动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此机制之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逐年增长,近三年均突破了300项,年均直接经费超过一亿元,立项数量位居全国25位左右,立项数量和金额约占全省所有国家基金依托单位的三分之一;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两次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扎根红土,打造学科专业“国际典范”是南昌大学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的强项。学校紧紧抓住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按照“建大团队、建大平台、担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建设理念,实施特色定位、平台功能化、宝塔型团队、国际合作、文化制度化等学科建设“五化”模式,建立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协同、装备与技术协同、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建设协同。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建学科特区,按照“破五绝”的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品德、能力、贡献、影响突出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了材料、食品两大“红花”学科与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在此机制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十年来,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项目300项,年均直接资助上亿元,在全国排名25位左右,项目数量和金额约占全省所有国家基金资助单位的三分之一;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两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在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名中,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50名。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237项,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绝学”和中国学术翻译项目零的突破。十年来出版学术专著595部,获得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
人才强校:“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德才兼备的‘人才江西军’”
中华崛起靠人才,崛起江西呼唤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南昌大学渴求人才。南昌大学大胆改革人才引进机制,聚焦学科方向,以需求为导向集聚人才。2022年4月27日,学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教授聘任南昌大学常务副校长仪式。这位江西院士的加盟,是南昌大学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工作要求的重大成果,是聚好才引智的重大成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南昌大学不断注入前进的动力。
学校还不断实现高端人才本地培养的零突破和数量叠加,在校人才总数高层次比十年前翻了两番。目前,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长期创新项目人选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人选7名;国家高层次专项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国家高层次专项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项,青年学者6项,农业农村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项。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博士学历教师比例由28.1%提高到64.5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由9.16%提高到32.32%。
五育并举:夺取“互联网+”大赛冠军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南昌大学十分注重筑根育魂,积极探索“体系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精细化实施”的思政工作模式,突出教学第一课堂,确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激活实践第二课堂,打造“青春的担当”系列主题活动,将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打造成思政大课。占领网络新课堂,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造“指尖上的理论阵地”。用好社会大课堂,发挥学科优势,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强化实践育人。学校连续两年获评全国高校思政精品项目,“四堂联动”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经验材料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刊用。南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建根育魂,积极探索“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精细化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突出教学第一课堂,建立了“思政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激活第二课堂,打造“青年的责任”系列主题活动,把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变成思政课。占领网络新课堂,积极探索“互联网加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造“指尖上的理论阵地”。利用好社会课堂,发挥学科优势,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加强实践教育。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四堂联动”经验材料被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见诸报刊。
产教融合:写祖国论文。
夜幕降临,800多盏智能路灯亮起,暖黄色的灯光装点着井冈山景区20公里的盘山公路。该光源采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硅衬底金光纯LED照明技术。是半导体照明“中国芯”的最新应用之一,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生动例证。
南昌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科技突破,引领和支撑地方发展。江风益团队历时19年研发的硅基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开创了世界第三条LED照明技术路线。目前,依托江风益团队的核心技术,江西已孵化上中下游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每年带动全国下游应用产值超过200亿元。谢明勇院士依托江西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在益生菌发酵果蔬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形成示范效应,与20多家企业合作。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十年来,南昌大学整合专业,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了祖国上。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50余项,与重庆、鹰潭、凤城、资溪等市县共建重庆研究院、鹰潭产教融合研究院、凤城循环经济产业研究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附属医院派出6批485名医护人员帮助湖北抗击疫情。他们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很多人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引领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卓有成效。
同时,南昌大学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总体方案》,选派80后业务副校长,实施“邓苗计划”,完善年轻干部选拔、教育、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推进干部多岗培训,大幅提高学校年轻干部比例,有效改善干部年龄结构,有效激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能力。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育人新人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