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育新人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0-24 21:10:46

导读: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教育新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

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教育新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在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改革创新、以人为本。通过调整结构、强化平台、拓展内涵,南昌大学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加速期。2014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批复《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和江西省共建的高校。2020年,省委甚至提出全省都要办好南昌大学。

十年来,南昌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学科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科研创新实现历史性突破,产学研用效率显著增强,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面向“十四五”,学校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发展需求,制定出台了《南昌大学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南昌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南昌大学落实“六江西”目标任务实施方案》、《中共南昌大学委员会关于完善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引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转向内涵发展。

创新:“学科突破的重点是特色,特色是竞争力”

2020年9月16日,在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了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效果“期中考试”。经过严格评审,由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认为,南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良好,学校“双一流”建设内容符合建设规划,全面实现建设目标,成效显著,一致同意通过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报告。

作为江西唯一入选“双一流”计划的高校,南昌大学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科竞争力。通过实施特色创新战略,大力建设特色学科,增强学科竞争力。目前,学校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比2013年增加8个,增速排名全国第28位,其中农业科学(主要是食品科学)排名全球前0.74‰;材料入选国家一级建设学科;食品学科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获A级,排名全国第三,“美国新闻全球大学排名”第七;博士点从8个增加到25个。2021年,南昌大学首次跻身世界前350名,世界排名301-400,中国排名36-57。比2017年增加了400个名额。

扎根红土地,打造学科专业“国际范”的背后,是南昌大学大刀阔斧推进体制改革的力度。学校紧紧抓住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按照“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建设理念,推行学科建设的方向特色化、平台功能化、队伍宝塔化、合作国际化、文化制度化等“五化”模式,建立学科建设的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装备与工艺协同、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交叉协同的“五协同”机制。探索了与学科特征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设学科特区,按照“破五唯”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突出品德、能力、贡献、影响力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了材料、食品两朵“红花”学科带动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此机制之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年来,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量逐年增长,近三年均突破了300项,年均直接经费超过一亿元,立项数量位居全国25位左右,立项数量和金额约占全省所有国家基金依托单位的三分之一;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两次在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扎根红土,打造学科专业“国际典范”是南昌大学大刀阔斧的机构改革的强项。学校紧紧抓住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学科建设模式,按照“建大团队、建大平台、担大项目、出大成果”的建设理念,实施特色定位、平台功能化、宝塔型团队、国际合作、文化制度化等学科建设“五化”模式,建立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协同、装备与技术协同、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协同、多学科建设协同。探索适合学科特点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创建学科特区,按照“破五绝”的要求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品德、能力、贡献、影响突出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了材料、食品两大“红花”学科与相关“绿叶”学科交叉、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在此机制下,学校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1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十年来,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近三年项目300项,年均直接资助上亿元,在全国排名25位左右,项目数量和金额约占全省所有国家基金资助单位的三分之一;高水平科研论文取得突破,研究成果两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学校被列入首批国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与此同时,南昌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是齐头并进。在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排名中,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在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50名。十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237项,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绝学”和中国学术翻译项目零的突破。十年来出版学术专著595部,获得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7项,二等奖80项。

人才强校:“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德才兼备的‘人才江西军’”

中华崛起靠人才,崛起江西呼唤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南昌大学渴求人才。南昌大学大胆改革人才引进机制,聚焦学科方向,以需求为导向集聚人才。2022年4月27日,学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教授聘任南昌大学常务副校长仪式。这位江西院士的加盟,是南昌大学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人才工作要求的重大成果,是聚好才引智的重大成果,为发展势头强劲的南昌大学不断注入前进的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昌大学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启动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人才工作“一把手”机制。推进党建工作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合,实施“锻造人才江西”计划,塑造一支“实干”、德才兼备的“人才江西军”,造就更多新时代“大君子”。在做好人才引进的同时,学校也非常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2019年,江风益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这是南昌大学产生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年后的2021年,谢明勇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纺织工程系院士。这是南昌大学产生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位院士的当选,标志着南昌大学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校还不断实现高端人才本地培养的零突破和数量叠加,在校人才总数高层次比十年前翻了两番。目前,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长期创新项目人选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人选7名;国家高层次专项人才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人,国家高层次专项人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项,青年学者6项,农业农村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项。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也得到明显优化,博士学历教师比例由28.1%提高到64.59%,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比例由9.16%提高到32.32%。

五育并举:夺取“互联网+”大赛冠军

2021年10月15日晚,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南昌大学“中科光芯——硅基无磷发光芯片的产业化应用”项目以1380的高分获得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这是地方高校第一次进入冠军赛,也是地方高校第一次获得比赛冠军。在这次比赛中,学校共获得19枚金牌,名列全国第一。冠军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偶然,而是南昌大学十年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自然结果。早在2012年,学校就设立了“创新学分”,后扩大到“创新创业学分”;2016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双创课程和科研训练覆盖所有本科生,通过“项目引领、竞赛推进、平台提升、成果孵化”四个环节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2018年入选中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21年,主办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由地方高校主办);2022年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南昌大学十分注重筑根育魂,积极探索“体系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精细化实施”的思政工作模式,突出教学第一课堂,确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激活实践第二课堂,打造“青春的担当”系列主题活动,将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打造成思政大课。占领网络新课堂,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造“指尖上的理论阵地”。用好社会大课堂,发挥学科优势,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强化实践育人。学校连续两年获评全国高校思政精品项目,“四堂联动”提升思政工作实效的经验材料被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简报刊用。南昌大学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高度重视建根育魂,积极探索“系统化设计、项目化推进、精细化实施”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突出教学第一课堂,建立了“思政课-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激活第二课堂,打造“青年的责任”系列主题活动,把学校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活动变成思政课。占领网络新课堂,积极探索“互联网加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打造“指尖上的理论阵地”。利用好社会课堂,发挥学科优势,结合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加强实践教育。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项目,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四堂联动”经验材料被中央教育领导小组见诸报刊。

产教融合:写祖国论文。

夜幕降临,800多盏智能路灯亮起,暖黄色的灯光装点着井冈山景区20公里的盘山公路。该光源采用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硅衬底金光纯LED照明技术。是半导体照明“中国芯”的最新应用之一,也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生动例证。

南昌大学一直非常重视科技突破,引领和支撑地方发展。江风益团队历时19年研发的硅基半导体照明技术方案,开创了世界第三条LED照明技术路线。目前,依托江风益团队的核心技术,江西已孵化上中下游企业19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每年带动全国下游应用产值超过200亿元。谢明勇院士依托江西省特色农产品资源,在益生菌发酵果蔬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并形成示范效应,与20多家企业合作。技术成果产业化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南昌大学在实现科技发展的同时,积极以特色专业服务国家战略。2016年,南昌大学第三方评估中心、乡村振兴研究院应运而生。评价中心师生完成了12个省230多个县约10万贫困户的入户评价任务。南昌大学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先进集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2021年3月,南昌大学成立“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继续承担2021年巩固和扩大国家和省两级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对接乡村振兴的第三方评估任务。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南昌大学还活跃着另一支队伍——荣获“中国五四青年奖章集体”的生命科学学院稻钓项目团队。他们将传统的稻作鱼转变为一种新型的稻作鱼,将稻作龟养殖、稻虾养殖(轮种)养殖、稻蟹养殖、水稻养殖进行了整合、创新、示范和推广。帮助省内19家龙头企业实现经济效益3-5倍的巨大提升。合作企业年总产值超过10亿。团队负责人洪一江教授还被评为第四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

十年来,南昌大学整合专业,服务社会,把论文写在了祖国上。学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50余项,与重庆、鹰潭、凤城、资溪等市县共建重庆研究院、鹰潭产教融合研究院、凤城循环经济产业研究院。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附属医院派出6批485名医护人员帮助湖北抗击疫情。他们不怕牺牲,身先士卒,很多人获得了国家的认可。

引领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卓有成效。

南昌大学始终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引领,以党建工作制度为支撑,以打造党建品牌为抓手,确保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学校贯彻省委决策部署,落实省委“示范争先”目标,启动“党建双领导双合作”计划,即大力实施党员教师“先锋引领工程”和党员学生“优秀试点工程”,引领党外教师和普通学生凝聚共同理想目标,与党同行。“两带两建”计划的实施,充分激发了党员的创业热情、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三级书记亲自抓、班子成员齐抓共管、各环节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十年来,发展党员师生两万余人。近年来,学校有3人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两优一先”、“新时代先锋”等100多项荣誉。教育部大力实施“争创标杆”计划,先后获批全国党建工作两个标杆科室、四个示范支部、“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各一所。

同时,南昌大学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制定《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总体方案》,选派80后业务副校长,实施“邓苗计划”,完善年轻干部选拔、教育、管理、使用全链条机制。推进干部多岗培训,大幅提高学校年轻干部比例,有效改善干部年龄结构,有效激发干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提升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能力。

不忘办学初心,牢记育人使命。面向未来,南昌大学全体师生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创一流的志向、理念、措施、服务、责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大力推进“十五”计划、世界一流大学行动计划和“五南大学”建设,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全力以赴保安全、以点带面促改革、齐心协力谋发展。提高标准,强化纪律,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统筹协调机制转变,负责落实工作要求,不断提高服务江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20大胜利召开。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王健)

来源:中国日报网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别支持计划专家“江西这十年”(南昌大学:扎根红土育人新人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国家高层次人才专项支持计划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