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时间,保护个人信息你听说过“颜值检测”App吗?你想知道。你对任何明星都“打脸”吗?不要急着上传自己的照片。谨防个人信息漏电。面临“丢脸”的风险日前,邀
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时间,保护个人信息
你听说过“颜值检测”App吗?
你想知道。
你对任何明星都“打脸”吗?
不要急着上传自己的照片。
谨防个人信息漏电。
面临“丢脸”的风险
日前,邀请上海市虹口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常、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公益检察部检察官魏为第39期检察官课堂授课,带你认识如何保护自己的脸。
“刷脸”测颜值
个人信息完全泄漏
扫码支付刷脸,小区门禁刷脸,测颜值刷脸……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也引起了人们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忧。
上海市奉贤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利用“颜值检测”软件盗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2020年,李某某做了一个“颜值检测”App,发布在网络论坛上免费下载。经鉴定,该软件实际上是用于盗窃个人信息。截至案发,已盗取用户手机相册照片1700余张,其中部分照片包含人脸信息、自然人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家庭住址、银行卡号等公民个人信息100余条。同年9月,李某在非法渠道购买了一个包含户籍信息、业主信息、贷款信息等内容的数据包,并转移至境外网盘。经鉴定,有1.5亿多市民个人信息,去重合并后有8100多万市民。2021年2月,李某某将含有上述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盘链接分享至QQ群,供他人免费下载。侯某某因犯侵犯公民权利罪个人信息被刑事处罚。
魏介绍:“这种‘颜值检测’是典型的黑客软件。下载应用后,用户会遇到一个弹出窗口,询问‘你同意应用占用手机内存吗?’一般大部分用户都会点击是,然后它的后台会偷偷把用户手机相册里的自拍和身份证照片上传到开发者指定的云端服务器,但此时用户完全不知情。"
对此,黄鑫提醒:“广大网民在使用手机App时,一定要从正规的app store渠道下载,防止个人信息被盗。”
“丢脸”不是小事。
财产安全需要注意。
人脸识别采集的面部特征信息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不仅会危及人身、财产安全,还会引发隐私、名誉权纠纷,甚至使人陷入“被骗”、“被借”的境地。
“例如,犯罪分子会使用非法获得的身份证照片等。个人信息制作动态视频,破解人脸识别验证程序,实施盗窃财物等犯罪。”常介绍了一起特大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案中的非法人脸识别案。
由于人脸识别是注册“皮包公司”虚开发票的关键环节,犯罪分子注册了营业执照,并联系了和周。之后,两人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用某种App处理他人的高清头像和从外地购买的身份证,使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然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手机“劫持”摄像头,让手机系统在人脸认证环节获取之前制作的视频。经查,两人通过这种方式致使不法分子虚开发票500余万元。
此外,他们两人还以25元至300元不等的价格,承接了大量破解其他app“人脸识别”的服务,涉及政务、安防、金融、支付、日常消费等app,获利数万元。经虹口区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被告人、周提起公诉,二人均获刑。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享受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的时候,使用中也存在风险,比如人脸的容易获取,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不完全,人脸信息泄露后的危害性很大。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应该正视这种风险,而不是浪费粮食,我们应该提高保护水平,让人脸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常说:
人脸信息处理的原理:
合法,正当,必要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人脸识别技术日益成熟,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在各个领域落地。
魏介绍,除了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保护公民人脸信息外,2021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实施的《关于审理涉及个人信息民事案件适用人脸识别技术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一步强化了人脸信息。
《规定》明确了信息处理者处理人脸信息的原则是:合法、正当、必要。同时,从人格权和侵权责任的角度,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性质和责任,即处理自然人的人脸信息,必须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的个人同意;违反个人同意,或者强迫、变相强迫自然人同意对其面部信息进行处理,是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的行为。
普通人如何保护自己的「脸」?
想要保护好自己的“面子”,关键还是要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常、魏结合办案实践,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切记“非必要不要提供”。除了政务办要求的必要的人脸认证,还要谨慎使用刷脸支付、刷脸开机、刷脸登录、App应用等功能。
第二,不要在非正规平台下载来源不明的App应用。从非正规平台下载App应用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容易携带窃取个人信息的黑客软件。
第三,谨慎发布自媒体平台的个人照片。很多人会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上发布自己的照片,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但这些照片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上,盗取出售,引发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所以建议网友在分享照片时也要设置分享范围,适当编码,保护自己的隐私。
第四,发现“偷脸”及时维权。一旦信息处理者非法收集使用人脸信息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可以先沟通协商,要求及时删除人脸信息。协商不成的,可以依据《条例》第九条向人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和侵害人格权请求权。
此外,还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12309检察服务热线、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等进行投诉举报。对于严重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应及时拨打110报警。
来源:检察日报正义网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时间和保护个人信息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