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的内容包括哪些,读懂上市公司报告|上市公司定期报告QA解读第三期-财务篇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2-05 17:18:26

导读:金融学报告的内容包括有哪些?读上市公司报告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QA解读第三期——金融。金融文章1.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上市公司年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审

金融学报告的内容包括有哪些?读上市公司报告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QA解读第三期——金融。

金融文章

1.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上市公司年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报告、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

若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年度报告重要提示应说明会计师事务所为公司出具了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带强调、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及其他信息段落包含其他信息未更正的重大错报报告。

会计报表,包括合并会计报表和母公司会计报表。包括具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会计附注由上市公司按照《财务通则报告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附注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务报表编制基础、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说明、主要会计政策和估计、会计政策和估计变更及差错更正的说明、报表主要项目的说明。

2.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内容和格式是什么?

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报表格式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会计科目上。以下是一般企业报表格式的示例。

(1)资产负债表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一般采用账户资产负债表。所谓账户资产负债表,是指资产负债表分为左右两边,资产列在左边,负债和股东权益列在右边。根据“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的会计等式,左右方合计数保持平衡,表示“资产总额”与“负债总额和股东权益”相等。

(2)收益表

利润表是上市公司报告期间经营成果的反映,是关于收益和损失的财务报表。损益表逐级匹配收入和费用,计算各种损益。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利润表是多步利润表。

(3)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由于公司部分资产的变动不计入利润表,而是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可以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的实际利润和公司的利润分配情况。

(4)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汇总上市公司报告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会计报表。

3.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是什么?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作用在于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编制报告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目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报告的其他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有用的财务信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及公认会计原则相一致。通过financial 报告提供的有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为financial 报告用户提供公司决策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

上市公司提供会计报表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于公共利益。上市公司正常生产所需的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投资者投入的资本或通过借贷获得的资金。前者可以通过发行股票获得,后者可以通过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获得。这些行为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也会权衡投资和借贷的收益-成本-风险来选择投资和借贷的对象。Accounting 报告为那些正在寻找投资机会的投资者和已经投资的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够有效利用并为他们带来更高收益的公司,从而使社会资源流入效益好的公司,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服务于公众的利益,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4.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是什么?

会计要素用于对会计机构的经济内容进行基本分类。有六个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负债是指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现时义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的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它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所有者对资本的投入无关。

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扣除费用后的净利润、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简单来说,公司获得了收益,为收益付出了成本,剩下的就是公司的利润。反映公司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也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内容。

资产、负债和所有权益是静态的会计要素,反映的是公司在某一时间点的规模。收入、费用和利润是动态的会计要素,与公司的生产经营直接相关,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静态会计要素、动态会计要素、静态会计与动态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会计等式来表示。会计等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等式1:资产=负债+股东权益;

等式2:利润=收入-费用;

等式3: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

5.什么是账户和复式记账?

账户按会计科目设置,用于反映会计要素的变动及其结果。

复式记账法是指任何一笔经济交易都要以相同的金额记录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账户中,通过账户的对应关系,全面、清晰地反映经济交易的来龙去脉。例如,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一方面记入“银行存款”科目,反映银行存款减少,另一方面记入“原材料科目”,反映原材料增加。

6.什么是权责发生制?

以权责发生制确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原则。所有已履行的责任的收入和已形成的权力在当期承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到或支付,都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权责发生制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以款项是否已收或已付为计算标准。比如,公司本期销售一批货物,但货物已被客户签收,但货款将在下期支付。在权责发生制下,公司可以在当期确认收入,并账面应收账款。在收付实现制下,公司只有在下一期收到款项时才能确认收入。

7.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什么?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定义会计主体的意义在于确认哪些经济业务需要纳入财务报告,与法人主体不同。就企业集团而言,一个母公司有几个子公司。虽然母公司和子公司是不同的法人实体,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进行编制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公司将继续按照目前的规模和状态经营,不会大规模停业或削减业务。在此基础上,会计人员可以选择会计原则和方法。在这个前提下,固定资产可以按历史成本计价,历史成本可以通过折旧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而不是按照清算价值记录。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间隔相同的连续期间。据此结算损益,按期编制财务报表,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本期财务状况的信息。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的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采用统一货币计量也有缺陷。通常很难用货币来衡量一家公司的业务战略和R&D能力,但这些信息对投资决策也非常重要。

8.什么是会计科目?

账户是账户的名称,是复式记账、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的基础。常用的会计科目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

9.如何分析周期报告中的主要会计数据?

(1)总资产。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所有资源。总资产是反映公司规模的主要指标。

(2)营业收入。企业业务实现的总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核算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的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核算企业确认的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其他业务活动实现的收入,包括租入固定资产、租入无形资产、租入包装物和商品、销售材料、非货币性交换材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或债务重组实现的收入。

(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反映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份额,在合并报表层面从非全资子公司实现的当期净利润中扣除归属于少数股东的份额。

(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基础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与公司正常经营没有直接关系,与公司正常经营有关,但由于其特殊性和偶发性,影响报表使用者对公司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作出正常判断的交易和事项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如债务重组利得、不能持续取得的政府补助等。

(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企业集团所有者权益中反映母公司净资产的部分。对于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非全资子公司,不属于上市公司的这部分资产应剔除,按股权比例计入少数股东权益。

(6)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经营活动是指企业除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入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差额,反映了公司生产经营产生现金的能力。

10.如何分析年报中的主要财务指标?

(1)基本每股收益。根据当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除以对外发行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用于衡量企业每股投资所产生的净利润。

(2)摊薄每股收益。企业存在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应分别调整当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和企业外部发行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并相应计算稀释性每股收益。稀释性潜在普通股是指当期转换为普通股会降低每股收益的潜在普通股。比如当认股权证和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低于当期普通股的市场平均价格时,就要考虑其可稀释性。

(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将基本每股收益计算公式的分子由净利润变更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净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从所有者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指数越高,业主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将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公式的分子由净利润改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11.什么是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同一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否则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会减弱,投资者也难以比较各年度的业绩。除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求变更。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取消了发出存货实际成本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因此企业对发出存货应相应选择其他计价方法。第二,会计政策的变更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例如,企业一直使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如果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持续获得类似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和其他相关信息,从而能够合理估计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则可以将计量方法由成本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应在附注中说明。市场上存在个别公司通过改变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的情况。投资者在阅读年报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会计政策的变更不会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只会改变公司经营状况的列报方式。

会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负债的现状和预期经济利益、义务的变化,而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经常性消耗金额进行的调整。估计是基于现有数据对未来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作出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如无形资产原来的摊销期为10年,后来发现受益期不足10年,应相应减少摊销期;如果公司获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它也可能不得不修改其会计估计。比如过去确定的应收账款坏账比例为5%,后来发现的坏账比例达到15%,那么它也需要修正其会计估计。

会计差错通常包括(1)计算差错和账户分类差错,如购买五年期国债,意图长期持有,但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2)采用不符合规定的会计政策,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的借款费用应当支出,但公司仍将其资本化;(3)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欺诈行为,如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条件已经满足,但公司期末未确认收入。企业应当采用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早期错误。追溯重述法是指当发现一项前期差错时,将该前期差错视为从未发生过,对财务报表中的项目进行更正,并在附注中披露。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金融报告的内容包括的详细介绍,阅读上市公司 报告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QA解读第三期——金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你能了解金融。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