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应付款递延收益的账务处理,会计经常要用的7大收益科目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8 17:20:40

导读:特殊应付款递延收益会计处理,核算要用的七大收益科目一、管理费用1.定义: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其生产经营而发生的管理费用。2.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

特殊应付款递延收益会计处理,核算要用的七大收益科目

一、管理费用

1.定义: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其生产经营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2.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部门职工工资及福利费、材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差旅费等。)、工会经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津贴、会议费、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的费用、咨询费(含咨询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排污费、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补充:对于无形资产的内部研发,在研究阶段发生的各项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将发生的所有R&D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

3.会计处理:企业发生的管理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并根据“管理费用”科目的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管理费用”余额结转“本年利润”后无余额。

二。销货费用

1.定义: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物资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2.核算内容: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广告费、商品维修费、装卸费等。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以及职工工资、业务费、折旧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销售机构(包括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专门为销售企业的商品而设置的。

企业(财务)应将“销售费用”科目改为“业务及管理费用”科目,核算企业(财务)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折旧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电子设备运行费、运钞费、保安费、邮电费、劳动保护费、外事费、印刷费、低值易耗品摊销、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差旅费、水电费、职工教育费、工会经费、会议费、律师费、公证费、咨询费、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等。

3.会计处理:企业发生的销售费用在“销售费用”科目核算,并根据“销售费用”科目的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销售费用”余额结转“本年利润”后无余额。

会计要用七大收益科目,上班必用!

三。财务费用

1.定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融资费用。

2.核算内容:包括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汇兑损益、相关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3.会计处理:企业发生的财务费用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并根据“财务费用”科目的费用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期末“财务费用”余额结转“本年利润”后无余额。

四。其他收益

1.核算内容:

(1)企业选择总额法核算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

政府补助有两种核算方法:总额法和净额法。总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的全部金额一次性或分次确认为收益,而不是扣除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成本。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或补偿成本的扣除额。

(2)与日常活动有关的政府补助以及在总会计法下应直接计入本科目的其他与日常活动有关的项目。

2.需要提醒的是,政府补助标准规定,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经济业务的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者冲减相关成本费用。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应当计入营业外收支。

政府补贴指南没有定义“日常活动”。一般情况下,如果政府补助补偿的成本是营业利润中的一个项目,或者该补助与日常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如增值税的征收和退还等。),认为政府补贴与日常活动有关。

3.会计处理:对于总额法下与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在企业实际收到或收到时,或在将首次确认为“递延收益”的政府补助分配给收益时,借记“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递延收益”科目,贷记其账。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不应有余额。

会计要用七大收益科目,上班必用!

动词 (verb的缩写)资产处置收益

1.定义:资产处置收益是指企业出售非流动资产所产生的损益。

2.核算内容:企业出售非流动资产(金融工具、长期股权投资和投资性房地产除外)或处置组时确认的处置利得或损失,以及处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和未分类为待售的无形资产产生的处置利得或损失。

处置非流动资产的利得或损失和债务重组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得或损失也计入本项目。

3.需要提醒的是,非流动资产因毁损、报废而产生的损益分别反映在“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两个科目中,其中“毁损、报废损益”通常包括因自然灾害、丧失使用价值等原因造成的报废清理损失。

4.会计处理:企业应通过“资产处置损益”科目核算资产处置的取得和结转收益。该科目可按资产处置收益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后本科目无余额。

不及物动词营业外收入

1.定义: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营业利润以外的收益。营业外收入不是企业经营资金成本产生的,不需要企业支付。其实是一种净收入,不能也不需要匹配相关费用。因此,在会计处理上,应严格区分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收入的界限。

2.核算内容: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利润、债务重组利润、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存货利润、捐赠利润等。

(1)非流动资产毁损、报废损失是指非流动资产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清算而产生的收益。,已损坏并失去使用功能。

(2)债务重组利润,是指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现金和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转让股份的公允价值或者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3)存货利润,是指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存货中剩余的资产金额,报经企业批准,计入营业外收入。

(4)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者非货币性资产,与其日常活动无关的利润。

提醒:与企业日常活动相关的政府补助,应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计入其他收益或冲减相关成本。与企业日常活动无关的政府补助,应当计入营业外收支。

(五)捐赠利润,是指企业接受捐赠产生的利润。企业接受的捐赠和债务豁免,根据会计准则符合确认条件的,通常应确认为当期收益。

提醒:企业接受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的子公司)或非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的子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债务偿还、债务豁免或捐赠。经济实质表明属于控股股东或非控股股东对企业的资本投入,相关利润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

3.会计处理:企业应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核算营业外收入的取得和结转。本科目可根据营业外收入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转入后本科目无余额。

我相信这里有很多想学会计的同学。可以关注边肖头条号,私信【学习】即可领取全套系统的会计学习资料!还可以免费试听15天的课程!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特殊应付款递延收益会计处理和会计常规要用七大收益科目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递延收益会计处理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