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东莞市先人民法院官网,稳住保险链才能脱困。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以制造业立市,市场主体150多万,企业70多万家。近年来,东莞市一号人民法院不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聚
东莞市先人民法院官网,稳住保险链才能脱困。
东莞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以制造业立市,市场主体150多万,企业70多万家。近年来,东莞市一号人民法院不断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的理念,聚焦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急、急问题,打出“执行组合拳”,帮助“患病”企业减负、解困、恢复发展。“我们应该在法治的轨道上运用司法政策,帮助市场主体减轻负担,帮助他们发展,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服务。”东莞市第一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苏卫东说。
精准促和谐,为企业经营“减压”。
“我当初在园区创业,现在可以留在园区发展。真的要感谢法院对我们的帮助。”日前,东莞东市某工业园区中小企业负责人叶先生真诚感谢前来办理此案的执行法官。此前,工业园区内十几家中小企业因工业园区公司与房东的场地租赁合同纠纷,面临腾退搬迁的困境,也影响了工业园区企业近200名员工的就业。
原来,2004年,申请执行人东莞市某实业总公司(以下简称“实业公司”)与被执行人广东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签订租赁合同,约定工程公司租赁其关联公司的土地及地上建筑物。2009年,两家公司的关联公司签订了项目投资协议,以1000万元的价格交易了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完成后,工程公司将涉案土地及地上建筑物转租给三家租户,三家租户再转租给其他十几家中小型微型公司。
2019年4月,实业公司与工程公司因纠纷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判决该项目投资协议无效。工程公司应向实业公司返还涉案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并支付占用费约900万元。
今年6月,实业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中小企业租户对此忧心忡忡。“很难安定下来。搬走涉及到客户、房租、人事变动等方方面面,真的折腾不起。”园区某公司负责人黄先生说。
近年来,东莞市第一法院坚持稳定市场主体,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服务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一些涉及众多市场主体的案件中,积极寻求案件执行的最佳“平衡点”,甚至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建立了常态化的处置模式:法院主要领导跟踪督办、法院院长“挂帅”、业务骨干集中“会诊”、法院与政府联合处置。通过这种处置模式,今年以来,该院妥善解决了278起涉及众多市场主体的经济纠纷。
放水养鱼,为企业脱困“出谋划策”。
“随着市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每个假期来酒店喝早茶的客人都很多,他们经常要排队等候。”东莞市某豪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给执行法官谭打电话“报喜”,但2021年初,公司已濒临倒闭。
东莞市阿浩贸易有限公司是东莞市石龙镇的一家大型酒店企业。它的两家酒店位于镇中心,共有150名员工。但由于股东之间管理思路的分歧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陷入困境,欠下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亿多元,公司部分股东还欠下近亿元个人债务,被多家法院执行。
2020年5月,其中一名申请执行人向东莞市第一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追回酒店债务8800余万元。经过深入调查,谭发现某奢侈品贸易公司名下的两家酒店,地理位置优越,价值巨大。但如果机械办案,采取强制拍卖措施,不仅企业毁于一旦,150名员工也会失业,引发更多纠纷和矛盾。
经研究,谭认为,某豪商贸有限公司名下的两家酒店,通过多年的努力积累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口碑,只要给他们一个喘息的机会,就能重新焕发青春,于是决定了“放水养鱼”的办案思路。
今年3月15日,被执行人墨豪贸易有限公司已全额清偿本案本息,公司其他债务及股东个人债务得到妥善清偿。
近年来,东莞市第一法院立足社会合力,构建综治、源头治理的攻坚工作大格局,不断拓展“法院+”联动机制,先后建立了“法院+商会”、“法院+网格员”、“法院+异地法院”、“法院+律协”等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同时,东莞市第一法院将文明、善意、规范的理念贯穿于执行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东莞市第一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综合考虑被执行人的生产条件、家庭状况、履行能力等因素,审慎适用失信惩戒措施、限制消费、冻结账户等强制措施,避免“一刀切”现象,严格杜绝超标准查封和无序查封。
今年以来,该院以“活查封”方式执行案件2029件,对2364名符合条件的被执行人暂时解除或暂停适用限制消费措施。同时,积极开展司法救助,对困难企业和个人给予必要帮助。今年以来,该院已累计支付执行案件司法救助款70.3万元。
打破协同,为企业重生“输血”。
“企业现在怎么样了?有什么困难吗?”日前,执行法官董泽再次来到信阳电子有限公司进行回访。两年前,董泽通过“破局”程序,让这家电子产业链上的手机配件企业起死回生,他一直对此“念念不忘”。他定期回访企业,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帮助企业做“法律体检”。
这是东莞市第一法院探索建立“合作破法”试点工作的一个缩影。为进一步用好“执行破”程序,推动无法执行的涉企案件的结案和核销,加快“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帮助有价值的“重病”企业脱困重生,东莞市第一法院积极探索“执行破协调”机制,试行成立由破产法官组成的“3+N”办案小组,加强执行破程序的高效衔接,促进“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肖丹发现该公司没有可支配的有价值财产,但该公司经营范围属于特许经营行业,营业执照指标极其稀缺,价值巨大。“正常的执行程序已经无法查封相关财产,但利用公司营业执照指标的稀缺性,通过‘查封破’程序,或许可以实现双赢!”肖丹在想。
在肖丹的建议下,债权人申请对该公司进行破产清算。法院受理破产清算案件后,为避免公司“过早死亡”和债权人零清算风险,执行法官和破产审判法官共同协商判决。基于公司营业执照指标的稀缺性,指示管理人引导债权人申请破产和解。同时,通过引用类似案例做债务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使公司重回能源“轨道”,通过引入第三方资本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再生。
2021年以来,东莞市第一法院共办理“执行破”案件53件,涉及标的额4.05亿元。
优化服务,为企业发展“出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提速实施意味着为企业“减负”。“近年来,我院不断优化执行工作流程,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执行‘加速度’,助力辖区企业快速稳健发展。”东莞市第一法院执行局局长刘晓宇说。
据刘晓宇介绍,在内部执行机制创新上,东莞市第一法院注重执行模式的重塑,推进指挥中心实体化、执行事务集约化、执行案件团队化;建立了“执行110+N”工作机制,组建了正规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执行110”快速行动中队,配合执行,加快案件执行速度;同时,启动“5·21”案件管理系统,对案件进行团队分类处理,按照时间节点、财产处置节点对案件处理全过程进行监督,提高执行效率。
在外部执行措施的创新上,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让各方触手可及地参与到整个执行过程中。立案时,当事人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在线立案;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可通过执行团队已公布的微信账号和工作手机号码随时联系法官,及时了解案件办理进展情况;在标的物拍卖过程中,通过网络对“大数据”进行精准统计,推送给潜在买家,有效提高了标的物的成交率和变现率;案件执行终结,被执行人可通过电子二维码自行缴纳执行款,申请执行人可在“微信刷脸”退款小程序远程收款。
同时,东莞市第一法院完善积极履行的正面引导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和“不敢赖、不想赖、自觉履行”的良性执行生态;完善审判与执行协调配合联动机制,在裁判文书中附加“督促自动履行提示”,引导当事人在执行前自觉履行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不愿意履行的,将出台“预罚”“预审”等措施,做到兵前有礼,软硬结合,震慑被执行人在一定期限内自觉履行义务;注重普法宣传,通过发布典型案例,引导广大企业增强法治意识,积极配合法院执行。
[记者]余
[通讯员]刘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东莞市 First 人民法院官网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先了解东莞市人民法院有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