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学习有理丨尊重自然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2-08 23:37:17

导读:农业自然条件包括什么?学习有理尊重自然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遵守自然、保护自然,是全

农业自然条件包括什么?学习有理尊重自然

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习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遵守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这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新的理论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为什么尊重自然、遵守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是完全一致的。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关键在于,中国式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是任何其他的现代化。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人类已经有了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马克思要人们超越这个体系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后者和前者是两个不同的体系,而后者要比前者优越得多,这主要体现在后者会把人引向更人道的生活方式。马克思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活方式以满足动物功能为标志,所以他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社会体系中,人的生活方式以满足人的功能为目的,真正实现人对符合自身本性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条件途径之一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即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我们无法想象,当人们坚持走自己的路,无止境地向自然共同体索取时,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就能被创造出来,而自然共同体与人们形成尖锐对立,就能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彰显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而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观。同时又因其中国特色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通过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观,可以说明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来说明它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标志。所谓“中国特色”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人多地少的国情基础上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里的“土地”理解为包括自然资源、环境、生态在内的所有自然资本的代名词。显然,中国是世界上“自然资本”相对贫乏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中国既没有挥霍的理由,也没有浪费的资本。只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与自然社区和谐共处,才是正道。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的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国情,就必然会把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坚持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规定,又完全植根于中国客观社会实际。

深刻理解“尊重自然,遵守自然,保护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被进一步定位为“全面实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要求进一步上升到“内在”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如果说以前对通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那么现在就应该有充分的“内在”认识了。这里,关键是要把“全面”和“内在”放在一起理解,也就是说,这个“内在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建设决定的。我们正行进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也将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全面建设”相适应。

为什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发展阶段,对尊重自然、遵守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要求更高、更“内在”?这是由所实施的现代化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马克思不仅是现代化的赞美者,也是现代化的批判者。他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是片面的,它只在社会的某个领域,即经济领域实现现代化。如果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看作是“一元现代化”,马克思批判的就是这种“一元现代化”。“单一现代化”的一个严重后果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对立,自然共同体对人类进行了无情的报复。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单向度”和“片面”的现代化,要求实现“多元”和“全面”的现代化,即全面赋予现代性以经济发展、政治建设、文化创新、生态保护、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内涵。其实现代化在马克思看来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概念。马克思把现代社会历史看作是一个不断概括的过程,认为现代化具有整体性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与资本主义片面现代化相对立的是社会主义的全面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既然是全方位的现代化,自然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现代性的价值渗透到建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中。

中国只有全面实现现代化,才能从“富”走向“强”。在中国,“变强”是“变富”的升级版。相应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现代化,是“片面现代化”的升级版。“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尊自然、顺自然、护自然”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以前的现代化主要着眼于解放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那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应该致力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当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时,非常及时地提出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内在”要求。

当然,以尊重自然、遵守自然和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坚定的立足点和更有力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此作出了明确而精辟的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变,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我们需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之战;我们要求加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加快保护和恢复重要生态系统的重大项目;我们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立足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确立后突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行动,深化能源革命,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可以预见,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清晰地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随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跟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 要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把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意义,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中国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的认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出现新的转折,实现新的跨越。

[执笔:陈雪明,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农自然条件包括什么,学有理和尊自然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了解自然条件包括哪些内容对你有帮助。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