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去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 |东莞:“世界工厂”是如何完成科技转型的?东莞制成,传奇还在继续。2021年,东莞GDP迈过“万亿大关”,成为第15个GDP万亿、人口千万的“双百
去企业意味着什么?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 |东莞:“世界工厂”是如何完成科技转型的?
东莞制成,传奇还在继续。
2021年,东莞GDP迈过“万亿大关”,成为第15个GDP万亿、人口千万的“双百万”城市。1978年东莞的GDP为6.1亿元。那时,东莞还是一个四季飘香的农业县。
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到“借船出海”的农村工业化,再到“东莞堵车,全球荒”,东莞白手起家,在制造业声名鹊起,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工厂”东莞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数字化、智能化,经历了“换笼”和“机器换人”,重点是“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东莞经济的传奇除了“北有广州,南有深圳”的优越地理位置,还有其他原因吗?东莞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掀起了千帆的制造业大潮,这十年又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这座城市如何应对诸多挑战?10月下旬,纸媒记者走进东莞,探寻这座“制造业名城”的张力。
传统,华丽转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莞农村以“三合一”企业为突破口,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1985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城市化率达到21%,建立县级市。
1988 东莞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东莞提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战略。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中逐步壮大,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体系。“东莞制造”享誉全球。
除了电子信息产业,东莞的新材料、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也是其经济的重要支柱,目前都已达到千亿规模。
近十年来,以东莞姬旭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福记)为代表的传统行业正在加速“进化”。
走进徐福记的生产车间,只有几个人在进行数据监测或者产品包装检验。沙琪玛工厂里飘着甜甜的香味,大型机械设备有条不紊的运转着,基本上所有工序都已经自动化。
上世纪70年代,台湾省徐氏家族的四兄弟走上街头卖糖果。1992年,四兄弟去东莞设厂,从事糖果代工加工,1994年创立徐福记品牌。徐福记早年被贴上“劳动密集型”的标签。10年前,旺季时,工厂工人数量超过1万人。
2013年,内部成本的压力迫使徐福记探索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升级之路。
从机器换人到定制化全流程自动化,徐福记用了近10年。
制造总部总经理包告诉记者,2020年,徐福记的车间将实现无纸化作业。车间的关键工序会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物联网会用Pad和数字看板代替过去的手工笔记本。
“自动化对于徐福记来说,意味着从劳动密集型到智能制造的华丽转身。一开始是节约成本,后来对质量稳定和食品安全大有裨益。”包说:
2014年东莞“机器换人”的大幕拉开。以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为抓手,率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机器人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企业开始了现代精益管理。家具制造企业作为东莞传统支柱产业的组成细胞,更容易吸收这一轮智造创新的养分,在新的轨道上实现弯道超车。
走进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慕思,001323。SZ,以下简称慕思)位于厚街镇,巨大的立式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物料和产品跨车间、跨楼层自动配送,系统看板报表实时监控分析数据。
慕思成立之初,软装行业基本都是手工制作。2014年前后,慕思发现质量标准的管理存在困难,人们对不同质量标准的主观理解会导致偏差。慕思开始求变,实行“机器换人”,引进世界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工业流程。
数字化转型带来了慕思产能的大幅提升。三年来,慕思主要产品产能提升30%-60%,单品人工成本下降9%-59%。慕思股份董事、副总裁盛宴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床垫的自动包装已经从过去的六七道工序精简为一道工序。”
传统制造业不再传统。
中山大学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吴加宁告诉记者,从历史演变来看,早些年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布局较深,涌现出不少民营企业,形成产业集群。这些企业有设备,有相关的上下游,有稳定的订单,迭代转型会更有基础。
“在工业4.0阶段,前期积累有助于快速发挥软硬件条件优势,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吴佳宁说。
信息和高端装备发展迅速。
“国内每生产5部手机,就有1部是东莞生产的。”进入新世纪,东莞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全球95%的IT产品可以在东莞组装,一批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加速成为主导产业。
2021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收入突破万亿,手机产量达到2.45亿部,是2012年(6729万部)的3.6倍。
新能源方面东莞消费电池产值约占全国15%,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超过1300家,拥有东莞新能源(ATL)、振华新能源、创明电池、力维能源等多家电池生产企业。
与此同时,工业测试设备行业也在增长。广东叶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叶正科技,300410。SZ),作为工业测试智能设备提供商,深耕锂电池、PCB(印刷电路板)、平板显示行业多年,并进军半导体领域。独立R&D包括锂电池、半导体、电子制造行业的X射线智能检测设备,PCB行业的智能检测及自动化设备,平板显示行业的贴合、邦定、背光组装等中后段模组全自动化生产线。
叶正科技走出了单机离线检测-自动在线检测-集成解决方案-工业检测智能生产线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之路。涵盖了光、机、电、软件、图像处理等核心技术,可根据工艺和特殊要求定制。
机械设备作为继电子信息之后的东莞支柱产业,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78.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81.3亿元。东莞“广深佛山东莞”智能装备集群入选第二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东莞凯歌精机株式会社(凯歌精机,301338)研发生产的锡膏印刷机。SZ)也是电子制造产业链中的重要设备。
长期以来,电子工业自动化精密设备一直高度依赖进口。以焊膏印刷设备为例。SMT(表面贴装技术,将电子元器件贴附在电路板表面并进行焊接的工艺)生产线中的质量缺陷,大部分是由于焊膏印刷不良造成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MPM、德国EKRA、日本松下等品牌设备是下游电子行业客户采购的首选。
“制造设备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开始可能只需要60分。”凯歌精密机械总经理刘告诉导报记者。
起初,凯歌精机在2006年推出了第一台锡膏印刷设备,结合了几个国外品牌的长处和自己对设备技术的理解。要打开初期市场,给客户30件设备。“你可以免费使用它们,只有一个要求。你应该给出反馈,提出需求,帮助我们改进。”中国的企业与海外品牌竞争,往往通过这条路径,从基础和低端开始。“边做边学,边做边总结经验,提升技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
随着电子组装工艺的小型化和复杂化,电子元器件的尺寸越来越小,ic集成度越来越高,这对焊膏印刷机的精度、稳定性和印刷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凯歌精机首次使用01005组件,是全球首家完美打印01005的公司。目前能打印的最小尺寸是55x75μm m。
荆轲机器不断优化设备性能和工艺方案,成为中国SMT领域最大的设备制造商和服务商之一。已出口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自动焊膏印刷机的性能和市场占有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我们设备的定位精度、印刷精度等关键技术指标已经处于全球行业领先水平。年销量在四五千台左右,相当于市场上增加了四五千条生产线。”刘对说:
2011年,东莞确立了“五支柱四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五大支柱”是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器材、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四大特色”是玩具和文具、家具、化工、包装和印刷。
近年来,在“五支四专”产业基础上,涌现出一批新产业、新动能。
2021年,东莞提出选择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选择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半导体、集成电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4+5”产业集群培育体系,形成了“一万个、一百个”
从贴牌到自主品牌,从手工加工到高科技。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版图中,东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察窗口。经过多年的“努力”,这里已经酝酿出完善的产业链,具有很强的成果转化能力。
然而,一路走来,东莞从来都不容易。
与其他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的城市类似,东莞对国际市场形势比较敏感。
2008年金融危机咆哮,外贸企业遭遇寒冬。
2015年,世界经济疲软,中国经济换挡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加快。2019年以来,疫情、中美经贸摩擦、国内外经济低迷,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产生影响。许多企业在物流、原材料、劳动力和资金方面面临着不同的困难。
压力迫使东莞突围。
十年间,东莞有八个市政府“一号文件”与制造业发展相关。2014年至2016年,连续三年“一号文件”加码,掀起智能制造热潮。2017年以来,东莞创新推出“企业规模效益倍增计划”,引领全市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截至2021年底,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中发明专利16292件,国家驰名商标23件,纳入38家上市企业和91家专特企业(工信部专特“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特企业66家)。
目前已占据华南地区最大市场份额的怡和达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传统制造业通过行业整合发展壮大的典型案例:通过搭建工业自动化零部件采购B2B电子商务平台,消除中间商和零售商,实现零部件制造商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直接交易的产业链垂直整合。
随着国内自动化机器人设备的不断成熟和价格的降低,传统的东莞OEM企业也走上了变革发展之路。一些企业逐渐脱离贴牌发展模式,寻求自主品牌发展、转型升级。
数据记录了这些变化。东莞原始设计制造商(ODM)+ OEM运营自有品牌(OBM)的比例从2015年的73.5%上升到2020年的77%,提高了3.5个百分点。东莞,以“三来一补”起家,慢慢撕掉了“代工”城市的标签。
广东艺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艺声科技,600183。SH)实现了从创立之初依靠来料加工、引进美国配方到目前完全自主创新的跨越,书写了覆铜板领域龙头企业的成长之路;东莞易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易安科技,300328。拥有全国单项冠军产品“液态金属”的SZ),从成立之初的手工加工厂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是“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范例。
东莞制造企业,越来越多的主动改变,跟风。
而东莞“直筒管”的市镇二级管理架构也为各镇街(园区)的特色产业奠定了行政基础,如虎门的服装线缆、长安的电子信息和五金模具、大朗的毛纺织、厚街的家具制造和批发零售……随着出口放缓,发展内销成为今年企业转型的共同关键词。除了内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也让很多制造业小镇实现了二次飞跃和迭代。
此外,科技资源也在东莞聚集。
近年来,除了华为,东莞吸引了不少深圳企业的目光。2016年,考虑到东莞完善的电子产业生态,兰斯科技成立子公司兰斯东莞,落地松山湖生产显示窗口玻璃、触控模组等产品。这些企业的进入为东莞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增添了信心。
10年来,松山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蓬勃发展。华为终端、华北电子、歌尔智能、红珊瑚制药、彭飞生物、众生药业、汇川科技、拓思达等一批具有相当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在这里成长;由HKUST李泽湘教授领衔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涌现出李群自动化、云鲸智能、易动科技等一大批新锐科技企业。
东莞也包含了珠三角最强的科研能力。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聚集,推动松山湖成为世界上少有的科研制高点。
东莞图例,未完待续
东莞,江湖纵横交错,山峦重叠,“半城有山半城有水,一脉三江一香”,一座岭南风味浓郁的千年古城,从卖烟之地、世界工厂发展到今天的“智造之城”、“科技创造高地”。
这个城市一直处于“创业”状态。
东莞除了将粗放型模式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还大力发展内生经济,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2012年东莞对外依存度为175.6%。到2021年,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40.5%。
在这十年里,东莞的产业市场参与者数量翻了一番。截至2022年8月东莞工业企业20.4万户,是2012年的3.5倍;上海工业企业达到1.28万家,是2012年的3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东莞,也是充分利用了大湾区各项政策和地理环境的优势。
大湾区是中国最大的半导体应用市场。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反馈中,东莞初步形成了以封装、测试、设计为核心,以设备、原材料、应用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布局。安石半导体、中镓半导体、天宇半导体等企业在东莞扎根发展。
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个启动区建设,这标志着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2021年4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在松山湖东莞正式奠基,定位于推动“东莞香港制造业+科技创新”。
科学仪器、大平台、高校、大企业,加上优质的创新资源,开启了东莞在湾区时代的新篇章。
东莞,继续写传奇。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规上企业是什么意思啊,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东莞:“世界工厂”如何完成科创转身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规上企业是什么意思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被监管企业的意义。中国制造十年进化论 |东莞:详细介绍了“世界工厂”是如何完成科技转折的。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理解规范企业是什么意思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