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2年是哪一年?,关于这些热点问题11月7日,中国气象局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宋主持了新闻发布会。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方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
2022年是哪一年?,关于这些热点问题
1.《高质量气象发展纲要(2022-2035)》提出,到2035年,要形成“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请问“五个一”的精准预测能力会给政府、各行各业、公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五个1”主要是指预测时效性的提高。预测精度包括一个“精度”和一个“准确度”。精度是指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的密度,也包括超前性;准确就是准确,预报要在时机、定点、数量上达到更准确的目标。我们的“准”指标是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现在还很难量化一年甚至五年后到底会提升多少。但是在时间推进上,提升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明确了,要形成“五个一”的精准预报能力,首要的是提前一小时对当地的强天气进行预警。第二,提前一天预报整点天气。数值预报是指计算机通过数值模式运算,可以每小时滚动报告一次天气,但在准确性和可用性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提前一天大大提高小时滚动预报的准确率。第三,提前一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我们目前的水平基本上是72小时,可以保证大范围、系统、灾害性天气的准确预报,但未来一周大范围、系统、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急需提高。第四,提前预报一月份的主要天气过程。这是气候预测的范畴。每个月,我们都对下个月的重要天气过程进行预报。我们希望能够捕捉到每个月的重要天气过程,精确量化的水平能够更高。第五,提前一年预测全球气候异常。这是对年度的预测,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特殊需求。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和应用价值。这几年能力的提高让我们更加自信。比如对今年汛期降水趋势和干旱趋势的预测就比较准确。
提高“五个1”的精准预报能力有什么好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方面,天气预报越准确,我们国家的防灾能力和效力就越大。首先体现在防灾减灾救灾的能力和成效上。预测越准确,能力和效力就越大。中国自然灾害多,影响重。在每年的自然灾害损失中,气象灾害及其次生和衍生灾害占90%以上。也就是说,气象灾害预报能力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尤其是短期和局部的强天气预报。雨、雪、冰雹、局地强降水和大风往往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提前一分钟,就意味着有可能挽救一个村庄或一个市场的生命,或者避免一场泥石流或山洪的危害,收益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天气预报越准确,天气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危害就越小,越有帮助。现在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民生保障。“不知道就很难生存。”天气产品的应用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预报的准确性会提升人们对生活和生产的预期。预测越准确,人们的生活就越安全,越平静,越健康,质量越好,越幸福。你越冷静,短期和长期的预测就越准确,对生产生活的安排就越有预见性。越健康,越能根据预报安排好什么时候运动,怎么吃,根据天气气候规律顺势而为。质量越高,在安排旅行和旅游时,如观看彩虹、日出、天空和云层时,预测就越准确。
第三,天气预报越准确,天气条件作为生产要素和手段就越重要,将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以前预报不是很准确的时候,气象条件只能是生活和生产的一个影响因素,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天气预报越准确,就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特别是在农业方面。准确预测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随着气候变化改变农业生产布局。交通运输也是如此,无论是航空、航海、水运、公路、铁路还是物流运输,都需要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能源生产现在更多地依赖风能和太阳能。能源结构调整后,特别是为了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目标,主要依靠气候资源。如果风能和太阳能预测准确,可以提高产量。更加准确的预测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比如经济规划的布局,需要长期的气候预测,尤其是气候评估和承载力评估。有了准确的预测、估计和评估,国家的长期经济规划和布局将更加积极、科学和长远,日常生活将更加安全和高效。
第四,天气预报越准确,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就越有力和有效。环境中有五个圈。大气层是地球周围最表层的系统。它不仅贯穿山川、河流、湖泊、草地和沙地,而且是生态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什么某个地方的树和草长得好,主要是气候因素。地理环境的形成也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天气预报越准确,对生态保护和建设就越有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在三江源、祁连山做了人工增雨,补充生态用水,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针对这四个方面,我们也做了量化的科学评估,陆续有一些创新成果,让人们及时受益。
从预测的角度,我们也深有体会。预报越准确,预报预警发布越早,可以给政府更好的应对措施,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供更大的超前性。“五个一”要求是提前一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一天预报小时天气,提前一周预报灾害性天气。对于关注度较高的台风,目前我们已经设立了72小时预警圈,台风影响我国72小时前预警。如果能提前一周发出预警,会带来更大的收益。比如今年的台风“梅花”四次登陆,从东南沿海北上,最后影响我国东北地区,影响范围非常大。一方面,提前一周预警可以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的超前性,促使渔船更及时回港,对海上生产采取防护措施,使沿海农业和经济生产提前预判,提前做好水库调度和灌溉准备,带来更好的效益。
比如提高雷暴、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强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及时向民众发布预警,就有很大的价值。而且这些天气情况往往是很局部的,往往是因为上游的强对流天气,导致下游的山洪泥石流,所以需要更多的提前。四川彭州、绵阳等地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前就发布预警,起到了非常好的服务效果。如果能达到提前一小时预警当地强天气的目的,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并对下游进行相应的预警,就能更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个一”要求与国家气候中心的工作密切相关,如提前一个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一年预报全球气候异常。它对气候、生活、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增多,给我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从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提前判断和准确预测天气气候,对于合理规划社会经济活动,趋利避害,可以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刚才从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四个方面阐述了准确天气预报的优势。气候预测也是如此。时间尺度越长,趋利避害的效果越好。比如面临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需要推动能源转型,实施大规模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这些都是气候资源。如果有较大的预测提前,对新能源的并网调控将非常有利。因此,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逐步提高风能和太阳能的预测能力,充分发挥气候预测的更大价值。
2.今年我国冬季气候预报情况如何?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呢?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冬季气候预测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针对今年冬天的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判断。预计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地区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他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降水方面,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西北地区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外,全国其他大部降水量与常年同期接近,其中,华东、华中大部、西南地区降水量偏少二至五成。
江南大部分地区气温高,降水少,夏、秋、冬三季持续干旱的可能性很大。建议加强水资源调度管理,做好抗旱准备。湖南、贵州等省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冰冻天气,建议防范其对交通运输、电力、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和西北地区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强降雪,建议做好雪灾和低温防范工作。东部、华东、华中东部、西南地区南部和西部、西藏东部的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建议做好预警和防范工作。
3.11月是北方很多地方开始供暖的时间。近期会有寒潮来袭吗?温度条件要求提前加热吗?
根据预报,11月9日起,新一轮冷空气将影响中国。9日至10日,冷空气将首先影响新疆和西北地区。11日至13日,冷空气将进一步加强并东移南下,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4 ~ 8℃,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北方大部地区气温将有所波动,但总体平均气温仍比常年偏高1 ~ 2℃。
关于是否提前供暖,各地都制定了相关标准,一般参考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以北京为例,规定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在5℃及以下,或者遇强降雪等可能对居民生活保暖产生重要影响的天气,可以提前供热。根据最新天气预报,11日之前北京气温偏高,12日至14日将有一次明显的冷空气活动。日平均气温会下降到5℃以下,但持续时间不一定达标。因此,各地气象部门将密切监视天气,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前研判,为供暖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4.南方地区的旱情仍在持续。现在到什么程度了?未来有可能缓解旱情吗?气象部门会如何应对?
目前,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特别是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重庆中部等地存在中到重度气候干旱。
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是秋冬降水少。根据最新的11月份气候趋势预测,预计11月份我国南方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仍不利于抗旱。11月中旬,长江下游将有一次阶段性降水过程。长江下游沿线的旱情会有所缓解,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不了。
针对南方干旱天气,气象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8月以来,湖北、贵州、湖南等地开展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83架次,累计飞行时长554.6小时;湖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组织了1.1万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据初步估算,8月以来旱区人工增雨影响面积约161.6万平方公里。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影响下,作业影响区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中国气象局将继续关注南方受旱地区,支持增雨抗旱行动。
5.拉尼娜目前发展如何?对今年我国冬季气候有什么影响?
拉尼娜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也是众多新闻发布会的焦点。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拉尼娜对冬季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表温度异常偏冷的冷水事件。在业务上,我们以监测区(Nino3.4区)SST异常指数连续五个月以上在-0.5℃以下的平均滑动作为判断标准。我们最新的监测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自10月以来一直持续。拉尼娜事件预计将持续到2022/2023年冬季。
此次事件是随后三年内再次发展的三次拉尼娜事件,分别是2020年夏季至2021年春季、2021年秋季至2022年初夏和2022年秋季,由于赤道、中东和太平洋在2020年春季迅速转冷,因此也被称为“三重”拉尼娜事件。
大家之所以高度关注拉尼娜事件,主要是关注拉尼娜背景下的冬季气候。应该说,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中国秋冬气候的下垫面强迫因子之一,不必“谈拉尼娜色变”。中国的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系统内部的自然变率也起着重要作用。据我们预测,今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除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华南大部、西南东南部、西北地区中东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其他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当然,我们也会针对气候系统演变的不确定性,加强研判,后续持续提供滚动监测预报意见和服务信息。
6.最近冷空气的强度和频率如何?哪些地区容易结霜?会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农民应该如何防范?
目前,霜线已移至华北南部和关中平原。预计9日起,一股强冷空气将影响中国。8 ~ 10日,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较弱;1日至14日,将有一股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降温4 ~ 8℃,部分地区降温幅度10℃左右。受此影响,霜线将进一步南移。15日早晨,河南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初霜冻。
这次强冷空气主要影响北方农区,会增加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的防寒保暖成本,对尚处于苗期的冬小麦影响不大。霜冻来临前,建议苹果、梨、大枣等产区及时收获,果园做好防寒。北方的暖棚、畜棚也要加固保暖,防止低温影响。
中国气象局宣传中心(中国气象报)制作
编辑:郭曼茹
审核:段浩书崔郭辉
总结:以上是2022年是哪一年?对于这些热点问题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2022年是什么年有所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