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党史一百年]关键词 (4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党史一百年]关键词 (4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农村的主要生产经营方式,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将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任务承包给集体经济组织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农民创造了家庭承包、家庭联产承包等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4年,党中央连续三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充分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积极进行政策引导,最终形成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既克服了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弊端,又纠正了管理过于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央精神的鼓舞下,安徽、四川、云南一些地方开始打破土地管理和使用的“禁区”,把“一户包产”推广到“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定工出奖”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安徽省农村的到户、到户(简称“双包”)生产责任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旧思想的束缚,当时党内党外很多人对农村实行包产到户、承包到户的责任制形式有疑虑,担心它会偏离社会主义。特别是《人民日报》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认为包产到户是错误的,要求坚决纠正。这引起了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波动,一些地方甚至开始集体纠正承包生产的“偏差”。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一次讲话奠定了农村改革的基础。1980年5月31日,在与胡乔木、邓力群的谈话中,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凤阳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说,“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合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实行了包产到户,效果好,变化快。”“在‘凤阳花鼓’里唱的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包产到户,用了一年时间翻了个底朝天,改了个样子。”他强调,不必担心这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只要这些地方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级集体化就会向高级集体化发展,不巩固的集体经济就会得到巩固。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邓小平谈话思想的基础上,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批准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规模承包的固定报酬,联产承包的专业报酬,联产承包到劳,到户到户,小组到组,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随后,1983年、1984年的一号文件继续充分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进行政策引导,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在全国广泛推广。
1978年大旱饥荒,安徽凤阳受灾严重。农民们蜂拥而出乞讨。为了吃饭,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的农民开始想办法。小岗生产队18户人家,几乎都当过队长,但还是穷。虽然“包产到户”之风也到了小岗,但因为底子差,一直没有开工生产。
当时,小岗队长闫找到副队长闫洪昌和会计闫,私下商量:如果“包产到户”能搞好,我们就豁出去,不然就饿死!今晚开个会讨论这件事。就这样,1978年11月24日,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鸿昌在一间小屋里召集了18个农民,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严鸿昌开门见山地说:“我们得自救。”有人问:“怎么救?”“分土地。”干净利落的回答。突然,小屋里,所有人都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过了很久,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说:“你放心,你这样下去会有饭吃的!不过,你一定要倒霉,说不定会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然后就身败名裂了!”愤怒的农民喊道:“你要是倒霉,我们就帮你把孩子养到18岁!”队长严宏昌深受感动。他从身上拿出一篇稿子,声音颤抖地说:“就算杀了你的头,你也会在富锅里掉脑袋。为生活而死是值得的。我们写了保证书,对我们的小岗位搞秘密‘包产到户’做了两条规定。如果我们同意,请每户按手印。”再加一条:“把孩子养到18岁!”合同写好了,18户21人到场,含着眼泪用食指压着鲜红的印泥。
人们无法想象,正是这份有着21个指纹的契约,打破了农村改革的坚冰,打破了束缚已久的枷锁,开创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来源:刘志新百年党史关键词。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间,[党史一百年]关键词 (4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