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回眸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4 22:20:41

导读:详细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回顾汇集了全部智慧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回顾在扶贫战场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医生、技术人员

详细介绍一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回顾

汇集了全部智慧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回顾

在扶贫战场上,数以万计的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为扶贫而战。8年后,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率先沉下心来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逆行出山,创造了人类与疾病斗争史上的又一个英雄壮举!

让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生活条件...承载着这些重要使命,事业单位的改革进展备受瞩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完善政策制度,规范人事管理,搞活用人机制。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稳妥推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创新创意与生成竞争。

树立“支柱”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

2022年新年伊始,全国80多万事业单位人迎来了“新规”。中央办公厅印发“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规定”,是对2015年印发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的修订。

“新规”衔接了新政策和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方法和程序,亮点颇多。比如提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热爱公益、履行公共服务作为必备素质;新增“沟通回避”一章,促进领导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既体现了事业至上、人事适宜,又充分调动事业单位领导和干事的创业热情,激发了团队活力。

与时俱进是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最大的亮点就是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总结改革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基层期盼。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系统中的基础和骨干系统相继落地,扎实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竖立梁柱以稳固地基。201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告别了“无法可依”的时代。近年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回避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规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投诉规定事业单位人社部会同国家文物局支持文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出台的相关政策逐步落地开花,为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总有分,严格管理。2015年,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党中央制定的第一部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的党内法规。它的出台,标志着事业单位领导的管理告别了党政机关干部的“参照式”管理模式。2017年,中组部会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出台了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高校、中小学、科研、公立医院五个行业领导人员事业单位管理办法,建立了领导人员总分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

闫厚爱激发了军官们的热情。坚持激励和约束并重,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2014-2015年开展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规违纪行为处理规定》出台,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行为。2014年至2017年,开展了两轮防治“空饷”专项治理工作。经过各地、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机关单位“空饷”事业单位现象频发的不良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初步建立了防控“空饷”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严格的日常管理和严肃的工作问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约有22.3万事业单位名工作人员因违规违纪受到处分。通过严标准、严措施、严纪律贯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全过程、全环节,严格执行人事纪律,切实落实全面从严管理。2018年,人社部会同中组部印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指导各地各部门规范奖励工作。2020年、2021年相继开展疫情防控和扶贫专项奖励,激发了广大事业单位工作者战斗在一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一系列重磅文件搭建起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四梁八柱”体系框架。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新路径新方法,分类施策,精准操作,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畅通制度落地“最后一公里”。

天津、内蒙古、江苏、安徽、福建等十几个省区市相继出台了市以下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事业单位;中科院全面修订颁布了《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办法》、《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了改进和完善选人用人制度的意见和实施细则...

多管齐下的政策,相结合的治理,不断提高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质量。目前,全国有80多万事业单位和2700多万工作人员,正在成为提供公益服务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基本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严格的“进口”

公开招聘成为聚集优秀人才的“阳光工程”。

2014年至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整治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近500名报考者和30多名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因违规报考受到处理。

选人用人事关国之根本,质量意识一刻也不能懈怠。公开招聘作为一项“入口”制度,是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的主渠道,关系到广大考生的切身利益和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规范公开招聘工作,人社部、中组部下大力气建章立制。各地各部门积极推进实施,建立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进来,成为事业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012年,中组部、人社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察情况的通报,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2017年,人社部颁布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违法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严肃宣传招聘纪律,规范公开招聘行为;同时,回应公众关切,印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设置有关问题的通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在中央层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实力的人事管理升级版,各地沿着中央指定的路线探索实践,开启了“阳光考试”的新篇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越来越完善。

准确认识人,保证人岗相适。根据青海不同岗位的特点,岗位面试分为三类,通用岗位面试统一,特点是招聘人员少,专业要求低;专业自主面试,由用人单位按照“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灵活采取实操、讲座、技能展示等多种形式进行专业面试;高层次人才自评由用人单位自行组织。分类有利于更准确的评估。

规范流程,维护公平正义。江苏发布《江苏省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岗位风险防控指引》,梳理了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招聘中42个风险点的80余种风险表现。如果不能确定意向人选,根据人物画像设定招聘条件;不得故意放宽或收紧报名范围,不得根据招聘条件进行资格审查等。,从而从多方面保障公开招聘的公平公正。

打破常规,引进高层次人才。山东发布2022年博士后公开招聘简章,放宽年龄限制,给予专项资助,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招录人数同比增长20%以上,创历史新高,为一批高校增添了新鲜血液。

公开招聘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助推器”。近年来,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事业单位在公开招聘制度上创新政策措施,印发《关于做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事业单位高校毕业生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会同教育、卫生等部门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县级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工作,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加大招聘力度,有效

各地加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公开招聘力度,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2021年,Xi共有2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在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下,Xi安动员各方面力量,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深挖岗位资源,利用70%的空缺岗位招聘未就业满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并专门针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和优秀村、社区干部进行定向招聘。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开招聘已经成为入职的“主渠道”。自2006年以来,全国已有8000万人参加公开招聘,实际就业860多万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已经成为一项广受欢迎的“阳光工程”。

畅通路

提高基层事业单位员工的职业获得感。

自2022年1月1日起,县以下管理岗位工作人员职级晋升制度事业单位在全国范围内显示出“生命力”,着力解决基层事业单位基层工作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单一、待遇低等问题,增强他们的职业获得感。

陕西省紫阳县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管理岗位晋升改革打破了乡镇管理岗位“最高九级”的惯例,极大拓展了基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发放的248份问卷,对这份工作的满意度为100%,有50人回岗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满意度达到1000。

人民是否满意是检验政策的“试金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眼睛向下、力量向下、措施向下,把基层事业单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针对基层事业单位人员招不到、留不住、艰苦边远地区人才流失等问题,

2016年,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流动事业单位,中组部、人社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县乡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事业单位,明确了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开招聘“三放宽一允许”倾斜政策,放宽招聘条件并加以完善。2019年,为畅通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出台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职称“定向评聘、定向使用”政策,明确贫困地区基层人才参加职称评聘要分组评聘、单独确定通过率, 且定向使用的专业技术岗位要单独设置,不占专业技术岗位总量的比例,有效解决基层人才数量少、层次低、晋升难的问题。

“双定向”政策实施一年来,基层新增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1.8万人,有效解决了贫困地区“有岗没人”、专业服务缺乏、水平不高的困境,为扶贫事业增添了活力。规定很多地方在贫困地区服务一定年限,做出突出成绩的,可以适当放宽申报学历、任期等限制。如四川规定在深度贫困地区工作满15年,申请定向评聘职称时可放宽学历要求;云南将加大参赛人员基层工作生活和扶贫工作成效的考核权重,引导广大专家人才脚踏实地撰写论文。

在基层,扎根基层,成长的渠道也在基层畅通。一大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直言比以前更有精力和动力,愿意继续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评上高级职称后,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一线教学的想法,努力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改变命运。”云南迪庆州香格里拉三中骨干教师李允美获得了定向高级职称资格,她多年的心结解开了。

畅通的渠道不仅是为了职业发展,更是为了打破唯名校、唯学历的就业导向,让职业院校毕业生享受平等的竞争机会。2021年,人社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打破唯名校、唯学历的导向,打通职业院校毕业生(含技工院校)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渠道,充分保障了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可以大显身手!这个“通知”收获了很多好评。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徐玲表示,她多年来在全国人大的呼吁终于有了结果。“通知给职业教育打了一针‘强心剂’,维护了公平正义,对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全力以赴

激发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家事业单位,本可以过上安稳日子,却执意进入改革“深水区”。近日,浙江省特种设备研究所(简称浙特所)的一项人事制度综合改革引起了热议。

医院实行全员岗位管理,中层干部采取公开竞争、目标竞争的方式选拔,打破聘任制,连续两年考核后的最后三个中层岗位予以辞退或降职。同时,将为入职医生设置3年的“放养期”,每年20万元的保底收入,鼓励医生投身科研。医院员工、高级工程师林正说,这些安排让每个人都感到“压力”,并自觉“奔跑”。

长期以来,“人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人被分到同一个大锅饭”是一些事业单位的顽疾,也是影响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主要原因。

既要管好,又要搞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落实和保障事业单位自主权、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如雨后春笋——

2016年,中央发布《关于实施以知识价值增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收入,避免再次吃“大锅饭”。2017-2019年,为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人社部先后出台《关于支持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高校、科研院所等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事业单位可以通过挂职、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在职创业企业、脱产创业企业等方式进入企业工作。,并在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支持倾斜政策。,解决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后顾之忧”。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地纷纷出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引导政策,激发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北京推出“京科九条”、“京校十条”,四川制定鼓励创新创业“十六条政策”,浙江率先实施高校职称制度改革,广东向试点高校下放5项人事管理权限;中国农科院实行两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模式,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增加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奖励分配...

环境好,人才聚集,事业兴旺。

新征程上,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开新局,找新篇,释放强大动能。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拼搏、拼搏、开拓的状态,为人民提供了更好、更高效的公共服务,使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编辑:郝铎

编辑:陈卫平陈景超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十八大以来介绍一下、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工作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组织人事消息电子版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