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是好单位吗还是福利院,去双非院校读研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08 17:09:25

导读:疾控中心是好单位还是福利院?去双飞院校读研。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吴广东报道。在豆瓣群“双非大师生活讨论组”,近三万名同学聚集在这里交流生活和心事。“每个人都在讨论985和2

疾控中心是好单位还是福利院?去双飞院校读研。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吴广东报道。

在豆瓣群“双非大师生活讨论组”,近三万名同学聚集在这里交流生活和心事。“每个人都在讨论985和211的生活,”该规定写道。“双非大师好像是在网上消失的一个群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要去哪里?”

然而,媒体的聚光灯近日频频打在这个群体身上。随着“反向考研”一词的流行,大学生考上“双一流大学”深造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对于主动“逆向”,目前大部分都是被动“逆向”读研。比如211、985或者双尖子本科转双非院校。“降职”到双非大学读研,他们能否适应光环的褪去?“反向考研”的趋势逐渐抬头。去双飞院校读书会是个好选择吗?

“我总是想知道来这里有什么意义”

小珂就读于北方某著名211大学。去年她参加了一个半跨专业的考试,报了另一个双一流的大学,但最后还是差了几分,被转到了双非师范班院校。

其实她考研分数不低,但是报考的专业竞争激烈。目标院校的复试分数比前年高了几分。因为专业的选择,一些分数比她低的本科转到985,她却只能去双非专业。

抱着“反正都是错也是错,去哪里读书都无所谓”的心情,小珂去年9月入学。开学第三天,她忍不住在社交平台上吐露了自己的郁闷:“以前至少211听起来还不错,但现在我好像失去了唯一能拿出来的东西。”

“刚来那一个月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回家休学。”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学校的气候和周边环境让她想退。更重要的是,从“双一流本科”到“双非专业硕士”,她觉得自己被贴上了一个尴尬的身份标签。

直到今年上半年,小珂都不敢点微信刷朋友圈动态。“以前在那种环境下不太在乎学校,现在特别敏感,害怕看着弟弟妹妹上好学校,也听不进去别人说他是985或者211。”

曾经的光环已经成为今天的压力。在学校,她总担心自己做的事会让本科学校难堪,“别人会盯着你看”。入学时,小可拿到的奖学金比分数更高的第一志愿的学生还高,这让她感到有些尴尬,因为学校奖励的是一流大学的本科生读研。

和老师同学相处,小珂的观念开始转变。刚来的时候,她很害怕,还有点自大,以为同学会不会差,但是来了之后,她看到了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无论看文献还是写文章,双非院校的研究生都很活跃。

这里的氛围也和以前的学校不一样。“以前,一学期结束,我们那里的自习室总是通宵,灯从来不灭。真的很棒。这里有一种互助的感觉。本科的时候看到各种大神,总觉得不敢尝试,现在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再试一次。另外,我的导师很好。如果不是他,我可能都坚持不下来。”

就业永远是核心问题,身份的尴尬在这个群体的就业中展露无遗。

小珂想当一名中学教师,于是来到这所师范学校读师范专业,以为研究生的学习和学历可以成为自己理想职业的通途。但是真正接触之后才发现,这才是最尴尬的一点。原本是211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小珂,去年才得以获得本科学校所在城市或家乡的面试机会。但是,小珂怕自己现在没有资格面试。

“这里好一点的学校,可能需要一个部属师范大学,或者211,985,双顶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我本科还是211,但是研究生是双负。我都不知道这种学校能不能投简历。很奇怪,你好像是双顶,其实不是。”她说,“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读这本书有没有意义。如果择业的选择和本科一样,甚至不如本科,我会花时间,精力,金钱。我最后画了什么?”

虽然不能说完全接受这个结果,但是小珂在努力释怀。一年过去了,她还在说服自己。

“堕落”读研也可以很幸福。

在被转学的失意学生中,小姚似乎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游泳、爬山、看书、摄影、拍视频、陪父母过周末,医学生小姚觉得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很幸福,尽管从北京的211大学转到了杭州的双非学校。

2021年,小姚报考了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但他没有去电影院。最后转到杭州,换了一个和本科不一样的专业。

“我老家是诸暨。当时我选择了调整。一是考虑到离家近,幸福感会高一些;还有一个原因是专业升级了。这门科学的专业是康复治疗,但我不想做临床工作。我调剂的时候选了现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对我来说,有更多可供选择的就业方向。”她说。

虽然身边很多同学一直在给她灌输“考研要去更高的平台”的思想,但在家人的支持和回家发展的意愿下,小姚还是顺利拿了这所学校的offer。

和小珂一样,在入学之前,小姚对自己的研究生院和研究生生涯并没有很高的期望,但这一年的经历却给她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读研的这一年半里,我真的开阔了眼界,尝试了与本科无关的工作。我本科就面对病人,给他们按摩,康复训练。现在学了一些生物技术,做了动物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研究了疾病中的某一种机制,这些都是我本科没接触过的。”

现在小姚有些商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参加一些社会医学相关的调查项目,比如去工厂调查工人的职业压力。她觉得自己现在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可以接触不同的人,增加阅历。

让她满意的是,她的本科专业在当时的学校里被边缘化了。如今,学校研究生部刚刚成立,自然备受瞩目:“学院配备了几十万、上百万的仪器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很丰厚。跟着我毕业设计的老师手里的项目也拨款20万,真的很大方。”

因为是“降职”读研,和在大学里被当做整体的一员来管理是不一样的,所以小姚现在真的感觉到自己在读研期间经常被当做单个个体来对待。比如他向学校和导师反映自己的不满时,需求一般都会得到回应,扔石头呼应,让人觉得很踏实。

“现在除了论文和就业的烦恼,我可以回到父母身边,参加户外运动。我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过去的一年半里,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看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我觉得这些经验都是有价值的。”

对于未来,小姚还在思考,她希望深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说,就业还是可以的。反正笔试面试就看自己的本事了。无论是双负院校还是双一等职称,都不如工作经验。现在父母想让我考疾控中心之类的机构,防疫站,我也有这个意向。在一个相对舒适稳定的学校环境里,我可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非[/K2/]考研难度更大。就业怎么样?

在以上几个群体中,我们可以一窥当下双非硕士的生活、学习、就业情况。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对部分学生的采访了解到,对于“被降职”的学生来说,敏感、沮丧、焦虑、害怕丢脸的压力混杂在一起,同时还有一股反内卷的“清流”。他们坦然接受,在不同的环境中挖掘更多的快乐和意义。还有少数选择退学重考。

随着考研的人越来越多,考双非[/K2/]也越来越难,一些热门双非[/K2/]的报考率也在逐年上升。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人,小珂总结了考研难的原因:“第一,研究生每年都在大幅增加,每个学校都越来越难考;第二,很多本科都是二本或者二本非一,不敢报很高。那么,报我们学校,反向考研的人会更多。第三,有的人只是为了混学历,直接申请双非[/K2/];另一部分是转让额度。”

她建议,无论去哪里读研,都要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只要你有研究生文凭,选择一个相对容易考的学校没什么问题;如果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是要谨慎。“不是学术环境或者师资力量,而是客观的资源投入差距会非常大。我们学校是省属大学,由省里管理,省里的钱大部分还是会投入到当地比较好的学校。”

姚认为,无论在什么学校,都要培养自己的兴趣,多参加学术活动和项目,增长见识,多认识人,利用好学校资源,提升自己。

对于大部分考研人来说,考研是为了以后找工作多一个筹码。非硕士就业怎么办?

广东某私企HR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根据不同情况,在同等条件下择优录取。如果校园招聘的简历样本足够多,首先选择学历在985、211的,专业排名靠前的。如果这部分简历不够,会考虑‘双非’。如果是社会招聘,招本科以上学历也可以接受。除非有特殊要求985.211,没有要求的话比工作能力和工资都好。总的来说,校园招聘更多看学历,社会招聘学历是底线,更多看工作能力。”

有猎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于工业企业,比如医药、化工、新能源企业,更重要的是直接在学科专业上多加分;但对于可能不那么专业的岗位,学校背景,再加上个人的软件素质,会变得很重要。”

编辑:郭

(版权归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摘抄、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疾控中心是好单位还是福利院,去双非院校读研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疾控中心是不是一个好单位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