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成本法会计分录例题,初级会计实务(第七章)33个必考考点汇总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08 17:04:50

导读:计划成本法的会计分录例题,初级会计实务33项必考汇总(第七章) 考点1.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由理论、指导、人才、信息和服务市场组成的“4+1”管理会计有机体系。2.管理会

计划成本法的会计分录例题,初级会计实务33项必考汇总(第七章) 考点

1.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由理论、指导、人才、信息和服务市场组成的“4+1”管理会计有机体系。

2.管理会计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参与单位的计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活动,并为其提供有用的信息,促进单位实现战略规划。

3.管理会计原则:战略导向原则、整合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

4.管理会计要素

(1)应用环境(基础)(2)管理会计活动(具体开发)

(3)工具和方法(具体手段)(4)信息和报告(活动结果)

5.关于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的收集和分配的一般分配法。

(1)分摊率=待分摊费用总额/分摊标准

(2)产品分销成本=产品分销标准×分销量

6.关于收集和分配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的配额分配法。

(1)产品材料消耗定额=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2)材料消耗分配率=材料实际消耗总量/各种产品定额消耗总量。

(3)产品材料成本=产品材料定额消耗×材料消耗分配率×材料单价。

7.关于雇员补偿的收集和分配的一般分配法

(1)分配率=待分配工资总额/总生产工时。

(2)某一产品分配的工资=该产品的生产小时数×分配率。

8.关于雇员补偿的收集和分配的配额分配法

(1)产品的固定工时=产品的产量×单位产品的固定工时。

(2)分配率=每种产品的职工工资总额/每种产品的固定工时。

(3)按产品分配的工资=产品的固定工时×分配率。

9.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方式有多种,如直线分配、交互分配、计划成本分配、顺序分配和代数分配等。

10.辅助生产成本通过“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归集。

11.如果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小,制造成本低且辅助生产不对外提供产品和服务,为简化核算工作,可直接记入“辅助生产成本”科目。

12.计划成本分配方法

(1)便于对各受益单位的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有助于区分各单位的经济责任,但成本分摊不够准确。

(2)适用于辅助生产服务或产品计划单位成本准确的企业。

13.顺序分配法

(1)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分配生产成本,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承担后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费用。

(2)适用于辅助生产车间之间有明显互利顺序的企业。

14.实际成本=辅助生产车间收取的成本+按计划分配率分配的转移成本。

差异=实际成本-按照计划分摊率分摊转出的费用。

15.直接分配法

(1)特点:各种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摊到辅助生产以外的所有受益单位。

(2)优缺点:每个辅助生产成本只对外分摊一次,因此计算简单,但分摊结果不够准确。

(3)适用范围:适用于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多,没有交互分配费用,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

16.交互式分发方法

(1)特点:辅助生产费用分两次分摊(先内部后外部)。

(2)优缺点:提高了分发的正确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分发的工作量。

①内部交互分配率=辅助生产总成本/辅助生产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总量。

②对外配送率=(互动配送前成本+互动配送转入成本-互动配送转出成本)/向辅助车间以外的部门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总量。

17.制造费用的收取

(1)材料消耗

(2)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3)厂房和车间管理设备的折旧、租金和保险。

(4)车间管理用具摊销

(5)车间管理的照明、水、暖、劳保、设计图纸、试验检验、差旅费、办公费。

(6)修理期间的季节性和停工损失等。

18.废品损失

(1)废品损失包括: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可修复废旧产品的修复费用,扣除回收废旧产品的价值和应收赔偿后的损失。

(2)废品损失不包括:不需返修,经质检部门鉴定后可降价销售的不合格品;入库后因保管不当导致产品损坏变质;对产品售出后发现的企业废品实行“三包”。

19.停工损失的核算

(1)停工损失是指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扣除应由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承担的赔款后的费用。

(2)不单独核算停工损失的企业,不设置“停工损失”科目,直接反映在“制造费用”和“营业外支出”等科目中。

20.停工损失的会计处理

(1)季节性停工修理期间的正常停工费用属于产品成本核算范围,应计入产品成本。

(2)非正常停工费用计入企业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

21.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生产成本的方法。

(1)当量产出比例法:适用于产品数量较多,逐月变化较大,直接材料费用占直接人工和其他加工费用的比例相近的产品。

(2)在产品按定额成本法计价:适用于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准确稳定,月末产品数量变化不大的产品。

(3)固定比率法:适用于消耗定额或成本定额相对准确稳定,但月末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产品。

22.停工损失包括停工期间发生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制造成本,过失单位或保险公司承担的赔款从停工损失中扣除。

23.采用当量产量比例法,将月末的产成品数量按其完成程度折算成与产成品相当的产量,即当量产量,然后将产品所承担的总成本按月末产成品与当量产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计算出月末产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

24.当量产出比法适用于产品数量较多,逐月变化较大,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等加工费用在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相近的产品。

25.用当量产出率法进行材料分配

对于生产开始时的一次性投入,材料成本应按产成品比例和实际在产品数量进行分配。如果材料随生产过程相继投入,产品的当量产量应按各过程材料成本占总材料成本的比例计算。

26.在制品当量产量=在制品数量×完成度。

(1)单位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成本)/(产成品数量+在产品当量产量)

(2)成品成本=成品产量×单位成本

(3)在制品成本=在制品当量产量×单位成本

27.在制品按照固定成本法定价。

月末根据定额成本计算产品成本,产品总成本(包括月初的在产品成本)减去月末定额成本中的产品成本,作为成品成本;当月生产成本偏离定额时节约或超支的差额,全部计入当月产成品成本。

8.固定比率法

产品的生产成本按其定额消耗或定额成本比率在月末的产成品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其中直接材料成本按直接材料的定额消耗或定额成本比率进行分配。直接人工和其他加工费用可以按各定额费用的比例进行分配,也可以按固定工时的比例进行分配。

9.育种法则

(1)适用范围:单步、批量生产的企业,如发电、供水、采矿等企业。

(2)品种法成本计算的主要特点:

①成本核算对象是产品品种。

②品种法下,产品成本一般定期计算(每月月底);

③一般月末没有在制品。如果有在产品,生产成本应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30.分批处理法

(1)适用范围: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如造船、重型机械制造、精密仪器制造等。,也可用于一般企业的新产品试制或试生产、在建工程和设备维修作业。

(2)分批法成本计算的主要特点是:

①成本核算的对象是产品的批次,也称订单法。

②成本计算不规范,成本计算期间与产品生产周期基本一致,但与财务报告期间不一致。

③月末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不存在产成品和产品之间的成本分摊问题。

逐步方法

(1)适用范围:大量多步生产,如冶金、防治、机械制造等。

(2)分步成本计算的主要特殊性:

④成本核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

⑤为了月末计算产成品成本,还需要将生产成本明细账中归集的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⑥除了按品种计算和结转产品成本外,还要计算和结转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成本计算周期是固定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不一致。

32.逐步结转法

(1)优点:可以提供每个生产步骤一半成本的成本信息;为每个生产环节的过程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信息;它能全面反映各生产步骤的生产消耗水平。

(2)缺点:成本结转工作量大。如果采用分步综合结转法,则需要降低成本。

33.并行结转逐步方法

(1)优点:可以同时计算产品成本;可以在不降低成本的情况下,简化和加快成本计算。

(2)缺点:无法提供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信息;无法为每个生产环节的产品实物管理和资金管理提供信息。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计划成本法会计分录33个必考科目例题和初级会计实务(第七章)的总结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计划成本法会计分录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