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民法典中有关“公序良俗”的规定梳理、要点解读、权威案例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03 18:26:06

导读: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要点解释,权威案例大意公序良俗是指公序良俗,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

公序良俗是什么意思?,民法典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要点解释,权威案例

大意

公序良俗是指公序良俗,也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本质上是指公序良俗,但当时有很多思想禁忌,没有明确使用公序良俗的概念。《民法通则》和民法典立法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明确使用了公序良俗的概念。公共秩序是指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基本秩序和根本理念,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基本原则、价值和秩序。良好的习俗是指基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习俗,也可称为社会公共道德,是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道德规范。

学习最新的民法知识,让生活工作更轻松。关注头条(微信官方账号同名):approach 民法典

代码条款

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第十条【处理民事纠纷的依据】民事纠纷应当依法处理;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可以适用习俗,但不得违反公序良俗。

第八十六条营利性法人从事经营活动,应当遵守商业道德,维护交易安全,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第一百四十三条符合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实;

(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原因】违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九百七十九条第二款【不当无因管理】管理事务不符合受益人真实意思的,管理人不享有前款规定的权利;但是,受益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违反法律或者违背公序良俗的除外。

第一百零九条从事与人类基因、人类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学研究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违反伦理道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一百零二条自然人享有姓名权,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

第1015条自然人得随父姓或随母姓,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选择父姓、母姓以外之姓氏:

(一)选择其他直系血亲的姓氏;

(二)因抚养法定赡养人以外的人而选择赡养人姓氏的;

(3)有其他不违反公序良俗的正当理由。

少数民族自然人的姓氏可以沿袭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第一千零二十六条第四项【确定名誉权严重虚假内容的合理核实义务的因素】在确定行为人是否尽到前条第二项规定的合理核实义务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4)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

第一百零四条家庭应当树立良好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家庭成员应当尊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谐、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1251条饲养动物,应遵守法令,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干扰他人生活。

练习要点

1.第八条规定的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原则有两个要求:遵守法律和遵守公序良俗。不违反法律是第一要求,但法律总是滞后的,所以辅以公序良俗来实现民事主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2.民事法律行为因违反公序良俗而无效,体现了法律对意思自治的限制。但由于公序良俗概念本身的灵活性,在具体案件中应谨慎适用,避免过度减损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民法一般对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进行类型化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一)危害国家政治、经济、财政、税收、金融和公共秩序的类型;(2)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类型;(3)有害道德行为的类型;(4)侵犯人权和个人尊严的类型;(5)限制经济自由的行为类型;(六)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类型;(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行为类型;(8)违反劳动者保护的行为类型等。

3.第1026条第4项,行为人合理验证义务的高低与公序良俗负相关,即信息内容与公序良俗密切相关的,验证义务较低;不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核实义务比较高。

Authority 案例

1.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万佳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评审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1期)

案例要点: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在判断标志是否具有其他不良影响时,应当考虑标志或者其构成要素是否可能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和负面影响。如果标志具有宗教含义,无论相关公众是否能够普遍认可,标志是否被使用过,是否具有一定的知名度,通常都可以认为该标志的登记有损宗教感情、宗教信仰或者民间信仰,产生不良影响。

2.刘克玉诉刘茂永、周忠荣共有房屋分割案(《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6年第7期)

案例要点:父母投资购房的产权登记在子女名下,属于赠与。子女要努力让父母过上平静幸福的生活。子女对父母赠与的房屋行使物权,要求父母转让财产份额,有损父母生活,不符合善良风俗和传统美德的要求,不予支持。

3.李秀珍与青岛捷盛置业有限公司、薛小明公司解散纠纷案(人民法院案例(2015)鲁珉终字第5号)

案例要点:在判断公司是否应当解散时,不仅要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充分考虑公司解散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即公司的社会责任。当股东的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公共利益应首先得到保护。

4.四川金河矿业有限公司、新疆临港资源投资有限公司(《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17年第4期)

案例要点:当事人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的合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损害环境公共利益,否则依法认定无效。环境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即使没有明确违反相关规定,也会导致合同无效。但是,如果认定合同有效,继续履行将损害环境公共利益的,应当认定合同无效。

5.徐某某诉安丘市人民政府房屋补偿安置协议案(2019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10起行政协议典型案例案例》案例10)

案例要点:签订涉案协议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如果徐某某按照违反拆迁政策的协议条款再获得100㎡安置房,势必增加政府在旧村改造项目中的公共支出,违反整个区域的补偿安置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涉案争议条款中关于赠送两套安置房给徐某某的约定不符合约定目的,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应无效。因此,徐某在根据拆迁补偿政策已获得相应补偿的情况下,要求安丘市人民政府交付剩余的100㎡拆迁安置房,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判决驳回徐某的诉讼请求。

总结:以上内容对于公序良俗意味着什么?民法典中对“公序良俗”的规定进行了梳理,要点进行了解读,并详细介绍了权威案例。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理解什么是公序良俗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