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指一级区包括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巩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青海省湖泊型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光明日报课题组青海湖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指一级区包括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
巩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效。
——青海省湖泊型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光明日报课题组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省以青海湖命名。
文公主进藏时曾到访此处,留下了动人的传说;《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从青海湖开始,风靡海内外。
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拥有高原上独特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是南北半球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被誉为“青藏高原基因库”,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青海湖仙女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倍加珍惜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生态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实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系试点经验,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自然生态,涵养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青海湖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为青海湖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在青海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4月25日,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准建立青海湖国家公园,这标志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
1.沙丘变成绿洲,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沿环湖东路北行,沿途漫长的沙漠与蔚蓝的青海湖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里曾是青海湖著名景点——沙岛。
“沙岛景区已经关闭五年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林业站站长石小红告诉调研组,“自2017年沙岛关闭以来,我们尽一切努力恢复植被。现在沙岛树木成活率基本在80%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在60%到70%。”
沙岛是环青海湖地区荒漠化治理成功的典型案例。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沙漠每年以十几米的速度侵袭青海湖东北部地区,沙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威胁青海湖周边乃至青海省的生态安全。
“以前刮风的时候,看不到天,看不到草,看不到湖,黄沙漫天,我连家门都出不去。”家住青海湖北岸海晏县三角镇的牧民华日多杰至今还记得黄沙挡太阳的情景。
“草地退化、土地沙化、植物减少、河流断流,直接导致青海湖地区水位下降。”青海湖保护与利用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处长陈德辉表示,青海湖不仅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也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防治荒漠化刻不容缓。
为了有效控制沙漠化的扩大和蔓延,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开始积极探索寒冷干旱沙区的固沙造林之路。海盐县是环青海湖沙区的重点荒漠化县。几十年来,海盐县采取“封育为主,封育结合”的治沙方式,创新固沙方式,调整树种结构,成功试验了“沙棘营养土块造林、黑柳深植、容器苗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积极成效。
“我们在自然修复的基础上推进人工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在沙区补植灌木树种和一些适宜种植的草种进行生态修复。目前恢复情况比较好,达到了原计划的远期目标。”海盐县自然资源局高级工程师马说。
环湖地区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和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林业工程,人工营造的灌木林逐渐变成了森林。在围栏和专人保护下,植被得到自然恢复,林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逐步发挥,青海湖流域沙区沙化程度逐步降低。
据介绍,青海湖周边沙化土地170.7万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7%。“十三五”以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不断加强沙化土地治理,青海湖周边已治理沙化土地50多万亩。
“沙岛已经变成了一个保护区。经过5年的修复,沙岛已经从颗粒状的黄沙变成了绿色的植物,近三分之一的沙山已经被绿色覆盖。放眼望去,海岛又绿了,湖水位上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陈德辉说。
青海湖变大了,水环境持续改善。
青海湖长约105公里,宽约65公里,海拔约3200米。青海湖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洼地,南有南山,北有大同,东有日月山和野牛山,西有比较平坦的布哈河底。但受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一度严重退化,水位持续下降,面积持续萎缩。
根据2002年的数据,青海湖的水域面积只有4183.75平方公里,青海湖的水位正以平均每年13厘米的速度下降。一些专家甚至断言,如果任由青海湖生态环境恶化,将得不到有效控制。40年后湖区荒漠化面积将达到1300平方公里,青海湖面积将进一步减少,200年后青海湖将消失...
青海省在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在青海湖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现已取得积极成效。
最新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青海湖水域面积4625.6平方公里,10年间增加了近220平方公里,相当于34个西湖的面积。
"近年来,青海湖水量持续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青海湖保护与利用管理局副局长高景宇表示,除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增加等环境因素外,“青海湖变大”最直接的原因是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政策措施的落实。
大量的废弃地变得绿意盎然,减少了青海湖地区水土流失现象,湖水蒸发量持续减少,客观上也造成了湖水总量的增加。
为保护青海湖生态,2008年,青海省启动实施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十年规划》,总投资15.67亿元。2016年以来,青海省先后安排生态环境专项资金10.57亿元,全方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研究,先后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0余项。
同时,青海省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河湖、水质生态、工程科研,系统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程资金投入,中央和省级共安排水污染防治资金6.81亿元,实施16项重点生态治理工程。综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20年来,青海湖面积扩大了近300平方公里,湖岸线向外推进了300多米。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得以保留,整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流域面积稳步增加。哈尔吉尔河、全吉河、布哈河、黑马河、刘莎河、倒淌河、甘孜河、吉尔孟河等主要入湖河流的8个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K2/”
3 .野生动物增多,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普氏原羚通道减速注意避让”,驶入位于青海湖北岸、祁连山南麓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一个特殊的交通警示牌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是中国第一条普氏原羚通道,也是青海省第一条单物种野生动物生命保护通道。”陈德辉解释说,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也是青海湖的旗舰物种,仅分布在青海湖周边。
刚察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严说,为保护这一濒危珍稀物种,当地成立了联合巡逻队,每年、每月定期巡逻。保护区内还设置了野生动物监测站和8个监测点,通过卫星传输等方式对疫病进行监测,检测到饲料短缺时可以进行人工饲养。
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大,青海湖周边15个种群的普氏原羚数量已经从最初的300只恢复到现在的2800多只。
保护普氏原羚也成为当地牧民的自觉行动。他们通过主动降低牧场围栏的高度,为普氏原羚提供了丰富的牧场和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他们还自发组成了野生动物巡逻保护队,尽最大努力保护普氏原羚。
盖镇雅秀麻村老党员卓玛家是保护队的一员。今年3月,他和其他志愿者成功解救了一只被困的普氏原羚。
“在巡逻过程中,我们发现一只普氏原羚被网围栏缠住,我们立即对其进行了救助。看它体力逐渐恢复,能够正常行走,我们就把它放了回去。”卓玛说:“瞪羚回归自然,我们都很开心。”
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普氏原羚照片的野生动物摄影师葛·郁秀见证了青海湖这些年来的生态保护效果:“以前普氏原羚很难见到,有时候要等上好几天才能拍到,也不一定能见到,现在却频繁出现在镜头里。这是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良好表现。”
在“草-河-湖-鱼-鸟”的共生生态链中,鱼也是关键的一环。青海湖中有一种独特的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被当地人称为“黄育”。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过度捕捞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黄花鱼数量锐减,一度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黄鱼资源,青海省对青海湖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封湖养鱼,逐步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
“每年的六七月份,是黄花鱼迁徙的重要时期。它们会在刚察县的刘莎河、泉基河、布哈河等淡水河流产卵。这时候需要我们不间断巡逻,防止黄花鱼因河水断流而搁浅,当地牧民也会自发参与。”刚察县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唐玉林告诉调研组,他从事黄育保护工作已有30年。
“随着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快速恢复。栖息在青海湖的水禽种类从2017年的92种增加到2021年的97种,栖息在青海湖的水禽数量从2017年的33.6万只增加了69.9%,达到57.1万只,成为我国数量众多、种群集中的候鸟繁殖地之一。青海湖旗舰物种普氏原羚得到有效保护;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储量比2017年增长33.6%,达到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陈德辉简介。
4“天地一体化”,青海湖生态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今年8月,我们启动了为期10天的2022年生物多样性综合调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在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湿地监管大数据中心告诉研究团队。在他身后,电子屏幕被分成几十个窗口,实时监控着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变化。“大数据平台上有64个视频监控系统,其中地面56个,水下8个。青海湖‘天地一体’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初步构建。”何玉邦说。
为摸清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黑颈鹤和水禽的种群数量、种群分布和种群结构,掌握保护区内主要植被类型、地面生物量和多样性的分布情况,自2007年以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会同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开展常态化巡逻监测, 青海湖周边15个普氏原羚活动区和28个植被调查点,不断推进监测的常态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定期发布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不断丰富青海湖资源监测成果。
“青海湖将迎来国家公园时代。构建全流域‘天地一体’的生态监测网络体系,努力把青海湖建成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的国家公园,让青海湖永远碧波荡漾。”何玉邦说。
截至目前,青海湖流域已建立生态监测站300个,建立了以综合生态监测站、专业定位监测站、工程跟踪监测站、专业长期观测(监测)站为主,辅以适当的流动监测(调查)站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体系,实现了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
青海湖在五湖国家公园建设中的经验
2015年,我国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后,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等10个试点地区相继建立。已进入创建阶段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将是第一个以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保护对象的国家公园,其保护和管理经验将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经验:生态保护优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多年来,青海省把生态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先后实施了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项目。通过持续努力,青海湖蓄水能力增强,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生物多样性资源恢复加快,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经验二:共建共治共享,参与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
青海湖流域涉及3州4县26个乡(镇)125个行政村。为此,青海省不断推进“机制共建、义务共担、资源共享、实干共进”的社区共享共治模式,高度整合和加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目标与流域州县政府战略目标的联动,共同打造国家公园示范州,加快形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经验三:科技赋能保护流域生态环境。
通过实施青海湖流域生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覆盖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监测站体系、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平台和项目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为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开展了青海湖国家公园重大研究项目,助力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为稳步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课题组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不断提高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共同推进山地与山地、地上与地下、岸与岸、流域上下游的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增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
——继续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保护共同体建设。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加强项目资源整合和资金投入,形成建设和保护合力。因地制宜,将社区改造成各类配套服务节点,引导农牧民参与保护,从根本上改善青海湖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水相亲、和谐相处的生态保护新格局。
——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通道,推动青海湖绿色发展。加强生态共建和环境共治,合理解决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与周边社区和居民的问题,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区,助推生态产业发展,让人民群众从绿色发展中受益,共享生态保护成果。
(调研组成员:光明日报记者万马甲、王文静,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旭东,青海师范大学教师刘德明)
《光明日报》(2022年09月30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所指一级地区的详细介绍,巩固和扩大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效果。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