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力度空前,全党全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力度空前,全党全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大踏步前进,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由南向北流淌的湘江,哺育了沿岸4000多万人口,承载了千年湖湘文化。被湖南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湘江沿岸的矿业和化学工业日益密集。这条贡献了湖南四分之三GDP的大江大河,一度成为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湖南省衡阳市水口山的铅锌产量曾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通过关闭近200家“小散乱污”企业,冶炼行业转型升级,“世界铅都”面貌焕然一新。在株洲市清水塘,133米高的烟囱不再“喷云吐雾”,15平方公里的清水塘片区正在布局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娄底市通过整治矿山、裸露山体、废弃田地等方式,使原本贫瘠的锡矿恢复了绿色...2021年,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7%,比2012年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干流省检断面多年保持ⅱ类,地级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湘江治污十年答卷,是中国生态环境形势历史性转折的缩影。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民邹毅每天都在拍照记录北京的天气。九年来,邹毅镜头中的蓝天逐年增多。过去被京津冀人民视为“奢侈品”的蓝天白云,如今成了微信朋友圈的“常客”。
成都市民自豪地说,坐在家里,透过窗户就能看到数百里外的西陵雪山,感受到唐代诗人杜甫写下的“窗含西陵秋雪千里,万里之舟泊门口”的意境。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为最近10年最好水平,远眺雪山天数约为70天。
10年来,打赢了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胜利完成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任务。
201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重度污染天数下降近40%。
2017-2021年,全国ⅲ类水体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7.1个百分点,达到1.2%。
中国污染耕地和污染土地的安全利用率均超过90%。国家统计局2020年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89.5%,比2017年提高了10.7个百分点...
从北国山麓到南海礁石,从西部高原到东部良田,可以看到山、水、花,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期待逐渐成为现实。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持续提高。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沙回湖”持续了40多年,沙把青海湖和子湖隔开了。从2012年开始,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出现“沙退水进”的转折。现在,子湖与大湖相连,水面已恢复到40多年前的状态。
青海湖的变化就像一扇窗户。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国家在过去10年里为保护自然生态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用更多高品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10年来,这里的人们通过治沙造林,把绿色向东推了几十公里,1万多平方公里的流沙已经不再绿了。从卫星遥感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8月的河北承德坝上,山花烂漫,林木葱茏,游客络绎不绝。塞罕坝曾经是“黄沙遮天,飞鸟无栖树”的沙漠沙地;如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有效阻挡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志清说,过去一年,塞罕坝植树6600亩,全部在贫瘠的石质阳坡上。近年来,林场还开展了“5+2+3”阔叶树种植试验,共推进混交林建设2万亩,计划20年完成40万亩,在病虫害防治、防火、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森林生态体系。
中国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人工林面积长期位居世界第一。2021年,森林覆盖率超过23%,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
海南长臂猿的叫声响彻山谷。海南雨林国家公园是这种濒危灵长类动物在世界上唯一的栖息地。经过多年的科学保护和生态恢复,海南长臂猿从最少的几只恢复到5组30多只,创造了世界珍稀动物保护的奇迹。
中国于2013年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2021年正式建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已经走过了近10年。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景区,建设国家公园是为了更好地构筑生态安全屏障,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0年来,基本完成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初步划定的国家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国土面积的25%。一条生态红线涵盖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涵盖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点区域。
近10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野生大熊猫、藏羚羊、麋鹿等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渐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野生大熊猫数量达到1800多只,威胁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说。
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黑龙江省磨盘山水质改善取得历史性突破。“染病”的甘肃东大沟成为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宁夏胡莎实施水生态整治获得美丽河湖提名。浙江嘉兴在受纳污泥处置上由点到面打了个翻身仗,长江岸线实现了“绿色蝶变”。广东增城的牛仔服装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正在大量推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最具代表性的重大制度建设之一。
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此后,中办、国办出台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巡视工作条例》,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巡视制度框架、程序规范、权限职责,进一步夯实了巡视工作的法律基础。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于2015年底试点启动,督察范围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扩大到中央企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取得了“中央肯定、人民好评、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0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陆续出台,数十项改革方案陆续实施,筑起了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
10年来,制定和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等10余部法律,基本建立了涵盖各种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
河长制、湖长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所有的河湖都有自己的守护者,大量的民间河长、湖长热情上岗。
中国全面建立林长制度的目标也如期实现。通过实行林长制,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格的法治,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任有人担,从根本上解决了林草资源保护开发不足、责任不实等问题。,初步实现了国家得到生态和群众得到实惠的双赢局面,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良好效果和旺盛生命力。
(经济日报记者曹红艳)
来源:经济日报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施工意见的详细介绍,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转折性变化。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能帮助你了解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