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紫云县人民政政府网站,紫云:回望70年紫云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在自治县马山深处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反映了紫云与祖国同行们的沧桑巨变。70年来,紫云马山的女儿,披荆斩棘,
紫云县人民政政府网站,紫云:回望70年
紫云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在自治县马山深处谱写了一部惊天动地的奋斗史,反映了紫云与祖国同行们的沧桑巨变。70年来,紫云马山的女儿,披荆斩棘,紧跟时代脉搏,勇立潮头,团结奋进,艰苦奋斗。
一组数据足以证明: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成立以来,1966年全县生产总值1523万元;1979年,全县生产总值1623万元;1990年,全县生产总值11724万元;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51.5亿元;2018年,全县生产总值68.11亿元。
从扛马到组织高速公路。
传承奋斗精神
航拍星火桥卢伟/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你要从紫云坐货车去安顺开会。因为路况又差又窄,货车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安顺。”80岁的原紫云县纪委副书记周永福,1961年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紫云工作。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从紫云到安顺需要两个半小时。
据县志记载,省道209道口紫云于1942年开始修建。1949年道路修到解放时,只有两辆车(部分路段是人推人抬)进入紫云县城。1952年县政府拨款对209省道进行拓宽改造,1956年省市验收达到简易公路国家标准,汽车开始通行。1985年省道209线达到国家四级公路标准,碎石路面。
一直以来,由于大山深处复杂的地理环境影响,紫云自治县基础设施落后,道路堵塞或损毁严重,造成该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和农产品运输不便,是制约紫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紫云自治县汽车站
2013年11月,回兴高速紫云开通,这是第一条经过紫云的高速公路,使紫云自治县告别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18年1月30日,安子高速公路开通,告别了紫云自治县从县城到安顺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将安顺市的历史书写到所有县(区),让紫云融入“安顺1小时经济圈”。
惠兴高速、安子高速的建成使用,以及在建的王耔高速,包括贵兴高铁、龙柏铁路等。,这些重大交通枢纽工程的规划建设将完成,预计“两高两铁”将实现紫云县的大交通格局。
紫云自治县旁儒村在建的通祖路
“以前出门都是靠肩膀,现在路通到家门口了。”现在在紫云自治县,不仅每个乡镇都通了硬化路,就连大营乡的大堰、连坝、百花等偏远村、组也通了硬化路。
新时代的奋斗精神在马山腹地传承,硬化的道路在马山深处铺开。截至目前紫云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558.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3.7公里(惠兴高速紫云52.4公里,安子高速紫云11.3公里),国道1条71.58公里,省道5条270.25公里。
从城市大道上升到新城市。
见证进步的速度
紫云鹿尾,自治县城市/图片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逐步提高,很多人开始自建楼房,几乎所有紫云县城的茅草房都消失了。虽然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县城面积逐渐扩大,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城市大道。直到21世纪紫云县才有了一条城市大道,即格图大道,让这里多了一点城市的味道。
"紫云发展受制于交通、供水、电力。90年代中期,紫云县城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2万。县城只有一条主要街道,建筑陈旧破旧,几乎看不到现代的样子。”紫云县城老市民范干平回忆道。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紫云自治县决策层充分认识到紫云通过大力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小城镇扩容提质,走一条有别于东部和省内其他地区的山区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整体发展、赶超小康的必然。
紫云公园
从2012年开始规划到2015年底,短短三年时间,紫云人民以“冲出经济萧条”的新时代精神跨越,将昔日丘陵道路纵横交错的旱地,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城市街区和美丽的城市公园。一座近40平方公里的现代化紫云新城在鸭绿王故里强势崛起。
逛遍紫云新城、紫云溶洞佛国公园、松林公园、格图中央公园、海子公园、文化广场城市公园、郭盛广场城市公园和紫云庄园,还有云城第一楼、翔龙华府、格图中央、雅鹿双城广场、翔宇城市之光、骑龙。
从解决温饱到同步小康。
解释的力量
真火花星河村葡萄园
紫云自治县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省取消GDP考核10个试点县之一。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省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多达27973户111989人。
70年来,在马山深处的这片不毛之地,面对贫困,紫云人无所畏惧,胸怀大志,与天地抗争,从贫困中崛起,紫云创造了惊人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紫云大规模扶贫开发、精准扶贫,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要务、第一民生工程,带领群众解决温饱,一步一个脚印向小康迈进。
四寨镇罗城村菜园
解决温饱问题,要从发展农业产业入手。县志数据显示,全县粮食总产量从1966年的5.6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99666万吨,增长1.78倍,年均增长1.18%。2018年,紫云县扎实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中药材、精品水果、菌草等高效产业,全年减少低效作物面积10.37万亩;新增蔬菜3.5万亩、精品水果3.5万亩、中药材0.89万亩、其他经济作物0.78万亩;种植红心红薯1.5万亩、烤烟1.75万亩,饲养大中型牲畜58.94万头,出栏39.68万头;存栏248.58万只,上市690.21万只。生态畜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不断壮大。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预计达到40.41亿元,同比增长7.8%。
打破高山障碍,进行易地搬迁,保障贫困群众在城市安居乐业。2016年至2018年,20210人因扶贫搬迁。其中县城集中安置点城南社区710户3864人;城东集中安置点有7881名拆迁户。
紫云民族高级中学卢伟摄
实现全民医保。截至2018年底,全县参加新农合人数33.03万人,参合率99.7%;城镇医疗保险参保8920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018年共发放医疗救助462.71万元,直接救助3743人。
就业保障稳步推进。2018年,全县新增企业382家,新增就业41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教育的基础在不断完善。2018年投资2.7亿元实施“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94个,新增教学电脑5029台、图书34.68万册,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民办学校不断发展壮大,民办教育健康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
当白真岭生态兰梅苑
脱贫攻坚的具体行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截至2018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4.1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23.59%下降到11.49%。
成绩属于过去。紫云自治县冲刺阶段,全县上下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省、市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思想意识、发展方式、作风转变”三年革命思想,全面拉开农村产业发展大幕,坚持以“三提升、两增长”为突破口,着力推动葡萄、蓝莓,提高原茶叶的质量和档次,增加原红心甘薯的种植规模,壮大林下经济和蔬菜经济等。,推动紫云贫困地区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带领紫云的孩子们走向全面小康的美好明天。
来源:紫云县人民政政府网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紫云县人民政政府网站的详细介绍。回望70年,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了解你紫云县人民政。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