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古代 机构的路、路、州、政府是什么在关于古代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或看到鲁、周、道等行政机构以及刺史、州牧、访史、转运使等官职
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古代 机构的路、路、州、政府是什么
在关于古代的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或看到鲁、周、道等行政机构以及刺史、州牧、访史、转运使等官职。那么这些名词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就涉及到古代的行政区划系统了。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历史上的行政级别长期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循环,这种循环与古代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今天,我们来回顾一下行政区划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历史。由于商周时期主要实行的是“封国立国”的分封制,所以从秦朝开始引入。
1.从秦朝到东汉末年,从“郡县”二级制到“州县县”三级制。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郡县出现,但直到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统一全国,才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将天下分为36郡,从而在全国实行郡县行政区划制,成为中国郡县制确立的标志。
秦始皇虽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但实际上有三十七个直属中央的一级行政区,也就是秦国都城所在的内史迹和三十六郡,每个郡大约有一千个郡。南平百越、匈奴北伐后,陆续设置南海郡、桂林郡、项峻郡、九原郡、闽中郡,使秦国一级行政区达到42个。这就构成了秦汉时期的“郡县”两级制。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国灭亡的教训,因而实行郡国制和分封制并存的“郡国并行制”,即在中央朝廷管辖的地区实行郡国制,其他地区仍实行分封制。直到汉武帝实行“升官令”,才恢复“郡县”两级制。
所谓“升位令”,就是把原来的各诸侯国长子继承制改为诸子继承制。本来只有长子才有继承诸侯国的权利。在“晋升令”下,长子只有继承诸侯爵位的资格,而封地则由诸侯的儿子共同继承。此外,除长子继承的封地有自治权外,其他所有继承封地的诸侯都归各郡管辖。
于是,各个诸侯国越来越小,不仅无法再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还让中央政府直属的区域越来越大。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一级行政区的“县”的数量开始急剧增加。到西汉末年,全国共有103郡,郡县多达1587个。
由于县的数量急剧增加,法院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区数量过多,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汉武帝元丰五年(前106年)“首次设刺史,天下分十三州,各有刺史”。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州刺史只是代表朝廷监管下的郡县和国家,并无常驻之地,因此并不作为一级行政区划而存在。此时的“州-郡-县”更像是一个虚拟的三级行政体系。
王莽新朝和东汉王朝基本继承了这种格局,直到东汉灵帝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审查机构只有监督权没有实权。然而,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县”太多,太弱,无法有效地镇压起义。因此,钟平五年(188),朝廷改刺史为州牧,掌管一州军政大权。此后,“州”逐渐成为县以上的一级行政架构。
于是,全国各地的行政区划开始从虚拟的三级制向实际的三级制转变,即从“郡-郡”制向“州-郡-郡”制转变。然而,州牧权力的扩张虽然有助于平息黄巾叛乱,但也造成了大行政区各自为政,逐渐脱离中央朝廷管理的局面,最终形成了东汉末年割据的局面。
到了魏晋南北朝,虽然仍实行“州县郡”三级制,但吸取了东汉以来乱世的教训后,朝廷把州给拆了。此外,经过频繁的战争,工作分配的需求扩大,行政区域的划分越来越小。到南北朝时,中国有多达220个州。
可以说,由于晋南北朝以来的动荡时代,国家体制被彻底打乱。三国时期,一州仍辖十余郡,一郡亦辖一二十郡。到了南北朝后期,很多州只管辖一两个县,很多县只有统一,两两两三个县。但当时天下乱世,国家众多,管理问题不够突出。
2.从隋朝到唐末,从“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三级制。
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乱世,统一天下的时候,隋文帝看到“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已经乱到了极点,郡一级实际上已经没有用了。于是在帝皇三年(583年),果断“停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k0。
文帝此举使三级制回归二级制,但南北朝以来“州”太多(隋朝初期多达241个州),朝廷没有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国国力衰弱,无法聚集有效的力量来援救他。
李渊建立唐朝再次统一天下后,仍然沿袭隋朝实行的“州县”两级制。隋朝为了招募各路起义军和地方势力,对官职的需求不断增加,于是州的管辖范围再次缩小,之后州的数量再次扩大。直到唐太宗继位,“州”才开始被大力切割合并,但即便如此,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仍有多达358个州,而郡只有1551个,也就是说,一个州只管辖这五六个郡。
如此多的一级行政区给朝廷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每个州只有五六个县管辖,管辖范围太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唐太宗李世民考虑延续汉朝的监区模式。但为了避免监区再次演变为一等行政区,从而脱离朝廷的控制,他没有按行政区设置监区,而是将全国按交通线划分为10路(后来增加到15路),朝廷不定期派出监官巡视动乱地区。此时,监察官没有固定的职位,从而再次形成了虚拟的三级管理体系。这个时候,道就是班长机构。
唐玄宗继位后,开元元年(713年),唐都永州升为京兆府,唐都洛州升为河南府。此后,府的设置和改制数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府”成为唐代的重要单位行政区划。此外,唐玄宗为了便于各种渠道的监督,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在各种渠道设置了访使,简称访史,负责巡察监所,监督州县官员。
此后,随着边境战争的加剧,唐玄宗开始在边境地区组建大军对付外敌,以节度使为指挥。后来,为了加强边防军的权力,避免各级官员对边防军的制约,在天宝年间,将“我使、访使各一人”的制度改为“我使各一人一领”的制度,“州使包办一切”,我使“归属”。这样,缓冲区司令就拥有了其管辖范围内几个州的行政权。不仅如此,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担任了几次。
然而,虽然我们省时省力的权力的增加,使唐朝能够有效地对付外敌,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定后,我们的省时制度流传到全国,逐渐脱离了中央朝廷的统治,最终唐朝的行政区划变成了“道州(府)-郡”三级制。
从此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可逆转,最终导致了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分裂。
3.宋代特有的“路-州-县”三级制
宋朝在赵匡胤建立后,全国逐渐统一。宋太祖吸取了藩镇制和时分制的经验教训后,开始实行“强干支弱支”的统治模式,将时分制的版图重新划入中央,使行政区划回归“州县”两级制。
然而,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实行两级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宋太宗继位后,试图在淳化五年(994)前的十五年实行“道”“禄”并存的选行政区划制。淳化五年,道制正式废除,改为陆制。但是,全国分了多少“路”呢?比如,直道三年(997),天下分为15路,但在宋真宗天玺四年(1020),增加到18路,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增加到23路,在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首都开封府设为京畿路,这样就形成了24路。
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没有把“鲁”的行政机构交给一个官员。而是将其权力一分为四,以水陆交通使为长官,分别设置慰安使、监使、长平使,掌管士兵、刑部、市场平整和盐铁专卖,实行分而治之的管理模式。同时,国家作为二级行政区,仍然保留着直接向中央政府行事的权利。所以宋代的“路-州-县”虽然在行政区划是三级制,但在行政权力上却是虚三级制。
辽朝是在宋朝之前建立的,所以行政区划制度模仿唐朝,有路、州、县。金朝的主要疆域取自宋朝,所以学宋朝,路、州、县都是三级制。
4.从元朝到民国,多级复合制简化为省县两级制。
在元朝政权扩张的过程中,由于被征服的政权很多,而且这些政权的制度各不相同,所以通常沿用占领区各个政府政权的郡县制。但由于蒙元南征灭宋七八十年的历史,很多临时性的措施逐渐变成了永久性的制度。
元世祖忽必烈从中朝初年(1260年)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行省的设置和管辖极不稳定,直到元成宗时期,元朝的行省制度才逐渐形成行政区划。
元英宗时期,全国分为12个一级行政区,即1个中书省和11个中书省(后来有增有减),省以下的行政区划沿袭宋朝,省下辖道,道下辖州、州、县。但也有公路、政府和州不管县;不在官道州,而在直隶。直隶省政府、州称为直隶政府、直隶州;转移到道上的政邦,称为散政、散邦。
结果元朝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导致了元朝的极度混乱行政区划。最简单的只有两级,最多的达到五级,大部分地区实行三级制和四级制。但元朝实行省制兵制,各省按犬牙交错的原则划分,打破了自然地理单元,防止某一行政区域成为自成一体的实体和地方长官铤而走险独霸全国。从此以后,真的没有出现过每一代人大分裂、大割据的情况。
明朝灭元后,为了便于统治,形成定制,开始减少行政层级,废除二级制和五级制,采取三级制和四级制并存,其中以“省-府-州-县”四级区划制为主。同时,按照宋朝的权力划分,一级行政区的军政法权分别交给了总司令、主事大臣和按察使。
清朝雍正帝将明朝的复合行政级别简化为单一的省、府、县三级制。清朝是统一的多民族帝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行政级别只能简化为三级。到清末,三级行政区的数量分别为26个、358个和1191个,管理范围并不大。后来省以下设置调度机构-巡守道,管理范围进一步缩小。
以上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化史。从上面不难看出,由于中国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二层制导致朝廷难以管理,而三层制又太容易滋生叛乱,于是古代 行政区划在二层制和三层制之间循环了很长时间,直到元朝的行省制。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以及如何填写的详细介绍,以及行政区划是什么机构,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行政区划是什么意思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