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电话,西城区77家“父母食堂”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21 18:56:54

导读: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电话,西城区77“父母食堂”北京晚报|记者张伟方费孩子上班,父母在家,到了吃饭的时候,总是担心父母吃不上热饭。听说西城区推出了77家“家长食堂”,于

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电话,西城区77“父母食堂”

北京晚报|记者张伟方费

孩子上班,父母在家,到了吃饭的时候,总是担心父母吃不上热饭。听说西城区推出了77家“家长食堂”,于是记者为老年读者探班。

经验

热饭10分钟送到家。

80多岁的王绍文住在西城椿树街。他听说了帮助老人小组中的“父母食堂”。上周,他用微信小程序注册了账号。他必须亲自体验“父母食堂”的效果。

登录小程序,找到离家最近的红线养老站,选择两荤两素的套餐,点击完成预订,操作完毕。老人看了看手表,正好是中午11点。

不到两分钟,电话响了,电话那头传来邮政工作人员的声音:“喂,是王老吗?我是红线邮局的潘通。你刚在网上订了餐……”确认了订餐人、家庭住址、菜品等信息后,午餐从驿站送了出去。

“它真的很负责任。没想到电话来得这么快。”老先生没有等太久。门铃响的时候是中午11点10分。从下单到发货,只需要10分钟。

是潘通来送饭的。老人接过饭盒,真的很烫。炸鱼,冬瓜,土豆,猪肉,蔬菜,还有米饭,卷,汤,菜量大,种类多。

“太实惠了。20元能吃这么多菜。如果我中午吃不完,晚上可以吃顿热饭。”拿起一块冬瓜试一试。老人连说“好”。

一方面,老人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问:“以前我们都是电话订餐,或者在驿站群里订餐。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出‘家长食堂’?"

“这是我们让老年助餐更加规范的尝试,统一了平台,更有利于数据统计、溯源和质控反馈。”潘蔚解释道。

“那之后我还能电话订餐吗?”老人担心自己老了,眼睛和手指不够灵敏。一旦他在手术中误碰了它们,就会做错饭。

“别担心,我们会通过电话确认每个订单。如果老人不方便操作,也可以请邮政工作人员帮他点单。如果操作确实困难,也可以直接在岗位上打电话预订。”听了潘通的回答后,老人微笑着拿起一大块肉。

影响

大量老人吃饭不再困难。

10分钟吃一顿热饭,其中的“底气”在于驿站离订餐人家很近,从红线驿站到邵文王老人家不到两公里。虽然不常见面,但潘通和车站的同事们已经和老人通过电话进行了交流,对老人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这就是‘父母食堂’相比一般外卖的优势。它以养老驿站为中心,覆盖周边社区,力求亲民。"西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根据《北京西城区老年饮食服务实施细则(试行)》规定,“父母食堂”主要针对辖区内的基本老年服务对象,即具有北京市户籍并居住在西城区的城乡贫困老年人;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痴呆症患者和老年人;特殊家庭老年人的计划生育;家庭中的其他失能、失智、重度失能老人。目前西城区28.7万老年人中,有2.7万人接受基本养老服务。

“保障基本是我们的底线,其他60岁以上的老人也可以利用‘父母食堂’帮助我们完善老年餐的大数据,这样我们以后可以更好的迭代,更精准的服务。”这位负责人说。

事实上,从去年上半年开始,西城就选择了4个街道、1个餐饮中心、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试点“父母食堂”,让大量老人吃饭不再困难。

家住西长安街的88岁老太太刘女士,因为家里没有保姆,平时要照顾90多岁的老伴。她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很难去不远处的太仆寺街养老站吃饭。自从“父母食堂”成立后,老两口动动手指,打个电话,驿站的工作人员甚至不用下楼就把饭菜送到了他们家。

更实惠的是,基本养老服务领取者有餐费补贴,使用老年助残卡还可享受额外优惠。两荤两素的一餐均价20多元,菜品量完全可以满足一两个老人的用餐需求。好吃又不贵。

欲望

希望食物更加美味顺滑。

送货上门、温馨实惠的价格优势,让“父母餐厅”自推出以来就广受好评。很多老年人已经注册成为小程序的固定用户。但是,老人们在吃好的同时,更期待吃的更香更滑。

“整件事都很好,但我的口味更淡。这个冬瓜还是有点咸。我希望它更柔软,更轻盈。”像王绍文先生这样有个性化用餐需求的并不少见。现在的“家长食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原来,除了部分老年站自己开饭外,站内大部分老年餐还是集中配送。虽然花样繁多,但仍然无法准确满足每一位就餐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各个邮局想出了很多办法。不,月坛街的贝奇邮政站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增加特殊的清真小吃和菜肴,以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

站长风行告诉记者,在日常点餐过程中,工作人员会提醒并帮助老人在“父母食堂”的点餐界面填写备注:比如比较软烂、主食只吃面食、硬度正常等。,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膳食。

相比之下,广外街道的白菜湾养老驿站,自己开火开饭,就比较高级了。不仅每个熟客在车站都有专属盒饭,而且标注了每个人的禁忌。

“比如有的老人不吃葱蒜,就在自己的饭盒上贴个纸条,写上不吃葱蒜。有的老人没有牙齿,食物需要切碎写在饭盒上。”邮局负责人刘玲说。

不仅如此,车站的座机和手机号都贴在老人专属饭盒上。一旦对菜品有任何疑问,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工作人员。

为了让老人有更多的选择,白菜湾站除了必选项之外,还增加了很多“自选动作”。像驿站自己做的豆包,用牛奶和面条蒸的包子,相对松软无筋的馒头,都是老人的心头好。

“我们家都吃邮政的主食,一个星期都不一样,质量和口味都有保证。我去后厨拜访厨师做豆馅。”居民赵女士说。

在驿站的菜单上,记者还看到了58元起的油焖大虾等“硬菜”。刘玲说,这是为了那些嘴皮子好、嘴劲大的大叔大妈们,满足他们“又红又辣”的需求。

“但对这类菜肴的控制特别严格。在保证口感的同时,油盐量还低于外面餐馆,让老人吃得又香又健康。”刘玲说。

提升

未来增加个性化菜品的比重

如今,由77份老年餐组成的“父母食堂”已经得到了老人们的初步认可,正在努力推进项目的优化和精细化。据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吸纳更多老年餐加入“父母食堂”。优化配送力量,让老人可以在辖区内选择更多的车站,甚至可以在相邻街道的“父母食堂”订餐。

不仅如此,未来“父母食堂”还将引入社会化餐饮实体,让老人们以更实惠的价格品尝到各大餐厅的个性化菜肴,探索出一条老年人公益化、社会化之路。

现在,北京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203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接近700万。面对“银发浪潮”,应从“父母食堂”入手,一步步填补城市服务空白,让老年人体验舌尖上的关怀。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婚登记处77家“父母食堂”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你能了解北京西城区民政局。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