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公式,这篇使递延所得税清晰。今天在整理中级会计职称思维导图的时候,发现中级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科目所涉及到的所得税这一章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考
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公式,这篇使递延所得税清晰。
今天在整理中级会计职称思维导图的时候,发现中级会计职称和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科目所涉及到的所得税这一章的内容是一模一样的,考试深度不一样。借整理中级会计思维导图的机会,再复习演绎一遍,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深入理解所得税会计的逻辑。
1.了解所得税成本
所得税体现了税务局与企业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是企业对税务局的纳税义务,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后形成的税务局对企业的征税权。
所得税费用属于损益类,位于利润表利润总额之下,净利润之上。我们都知道利润表的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有时候一个客户在一段时间内即使把钱打入账户,也不一定能算出这段时间的收益,可能是预付款和合同负债。利润总额是按权责发生制规则计算的利润总额,而所得税费用是权责发生制×税法规则的结果。
付费所得税是一个长期行为,需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第一个层次是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时差的原因,实际支付的所得税与当期计算的所得税不同。即实际向税务局缴纳的税款有时不等于当期所得税。如果实际支付数字大于当期所得税,则有预付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上列为“其他流动资产”,即当期所得税资产;如果实际支付的数字小于当期所得税,就会有未支付的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应交税金”,即当期所得税负债。
第二层是按照税法规则计算的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入)。举一个例子说明为什么利润表中要包含一个估计递延所得税。所得税费用线也符合权责发生制:售后服务的费用应当在实际发生之前计入利润表,因为这笔费用追溯到了当期交易。递延所得税费用也是如此。
借:销售费用
贷项:估计负债
2.了解当前期间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付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减免税-减免税;减税、扣税、免税是税法的优惠范畴,这里不忽略。因此,当期所得税=当期应纳税额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计算当期所得税时,需要对范围进行梳理。该拉进来的就拉进来,该去掉的就踢出去,然后乘以现行适用税率。
被踢出去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以后拖不进去的,比如应付给员工的超过合理标准的工资,另一种是以后可以拖进应纳税所得额的抵扣项目的,比如折旧或售后维修形成的预计负债。未来作为扣款来计算所得税时,当然是用未来期间的所得税的费率。
对于后者,可以举一个更形象的例子:比如固定资产,每期折旧都按50%计,但税法上只允许税前扣除30%。所以在计算当期所得税时,需要踢出50-30=20,然后乘以当期税率。只有在未来计算未来当期所得税的时候,才算是扣款的一部分,此时才可以使用。其实这就是把所得税的费用对半分,一部分当期到期,另一部分延期。但实际上需要进行纳税调整的情况有很多,所以为了防止遗漏和混乱,一定要想办法一个一个查,达到该扣时扣,该扣时延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3.理解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让我们追踪一下被赶走的20个人先去了哪里。为了做出这个标记,税法中设置了计税依据这个术语。假设固定资产当期折旧税前账面价值和计税依据为100,折旧后账面价值为100-50=50,但税法只允许折旧30,所以计税依据为100-30=70。70的计税基础大于50的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扣除的利息金额为70-50=20(暂时性差异),会减少未来支付的所得税。以此为例,通过资产负债表左侧,查看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关系,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债务计税基础的定义不同。这就是我要抱怨的。也是计税依据。官方不得不给出不同的定义,转个弯测试一下脑回路是否滴水。经过思考,其实他们是在试图统一暂时差异的定义。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是暂时性差异。负债的计税基础=账面价值-未来可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暂时性差异是未来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通过从左到右排序,实现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分离。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负债都这么简单,一些特殊复杂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4.通常暂时的差异会影响递延所得税
暂时性差异= |账面价值-计税基础|
在税法和会计意义上,进入利润表的资产总额几乎相等,差的是多少和早晚,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一般来说,这种差异会影响所得税的成本,但也有例外。
借:所得税费-递延所得税
贷款:递延所得税负债
借入: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款: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5.长期股权投资
对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投资,投资方能够控制差额的转回,且没有转回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LTI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在以后不会影响所得税,因此这种情况下的暂时性差异不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
对于权益法核算的长期投资,如果打算长期持有,这种情况与上述情况类似,对应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但是,当持有意图发生变化,长期投资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处置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额将随着处置行动影响税前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
6.一些金融资产
变动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他权益工具的投资,该金融资产在所有者权益内独立实现一个小循环。从出生到死亡,其对应的纳税也直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所以在所得税的日常核算过程中,其暂时性差异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
7.合并相关所得税
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不会产生新的资产和负债,因此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非同一控制下,正常的应税合并情况下,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重置,可以按照所得税的一般会计原则进行。
非同一控制下的免税合并很有意思。有可能是账面价值发生了变化,但计税基础没有发生变化,会导致税前扣除的金额发生变化(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为符合免税规定,此项变更不影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全部注入商誉弹性科目:商誉计税基础定义为0,账面价值为合并成本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临时差异不会被识别为/[/k0。
4.自下而上
所得税会计通常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核算,企业合并除外,合并时应确认递延所得税的资产或负债。
如果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不是企业合并引起的(可能影响商誉和所得税),这种差异不会影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R&D费用的扣除只在计算所得税时扣除,会计上计算税前利润时不扣除),规定这种暂时性差异不会产生/[/k1/。如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自行开发的工艺、研究费用按75%扣除,形成的无形资产按税前账面价值的175%计税基础扣除。
为什么研发费用的暂时性差异不影响递延所得税?税收优惠关注当下,当下处理当下收入。至于未来,很难说以后会怎么样。也许优惠政策会改变。
写这些东西比写思维导图要困难得多,
原创不容易。希望大家动动手点一下:)
嗨,我是柏文,费曼地图的创始人。首席财税,致力于让学习变得简单;
如果你觉得好,请让更多的人知道。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计算公式的详细介绍,这篇讲解递延所得税。文章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你能知道递延所得税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