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3 09:56:51

导读: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控制点及质量要求1.过程方法2.控制点2.1一般规定2.1.1 混凝土浇筑前应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和技术复核,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控制点及质量要求

1.过程方法

2.控制点

2.1一般规定

2.1.1 混凝土浇筑前应完成:隐蔽工程验收和技术复核,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按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求检查确认施工现场具备实施条件,施工单位填写浇筑申请单,监理单位签字认可。

2.1.2浇筑前,核对混凝土投料单,核对混凝土配合比,确认混凝土强度等级,核对混凝土运输时间,必要时确定混凝土坍落度和/[/k0/。

2.1.3 混凝土混合料入模温度不应低于5℃,也不应高于35℃。

2.1.4 混凝土禁止在运输、运输和浇筑过程中加水;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散落的混凝土,严禁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结构构件。

2.1.5 混凝土布料要均衡。应观察和维护模板和支架,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模板、钢筋、钢结构、预埋件及其定位件移位。

2.2 混凝土浇注

2.2.1浇筑混凝土前,应清除模板内或垫层上的杂物。基础、垫层和模板的干燥表面应用水湿润;当环境温度高于35℃时,洒水冷却金属模板;浇水后不应有积水。

2.2.2 混凝土浇筑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要一次连续倒。

2.2.3 混凝土浇筑过程应分层进行,上层混凝土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2.2.4 混凝土浇注用分配点应靠近浇注位置,并采取措施减少混凝土下料的影响。宜先浇筑竖向结构构件,后浇筑水平结构构件;当区域结构平面存在高度差时,宜先浇低区,后浇高区。

2.2.5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在混凝土初凝和终凝前,应分别对混凝土的外露表面进行抹灰。

2.2.6当柱和墙混凝土的设计强度比梁板混凝土的设计强度高两个或两个以上等级时,应在边缘区域采取分隔措施。分隔应在低强度构件内,距高强度构件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

2.3浇注和振捣

2.3.1柱混凝土浇捣柱间水平缝的水泥砂浆结合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结合层的水泥砂浆材料应与浇混凝土浆相同,并混凝土分层振捣,一般分层厚度不应超过300—100mm,振捣器应插入下一层混凝土派专人“看模”:监控模板及支架的变形情况,/[]当柱高超过3m时,应采取措施,用串筒或在模板侧面开孔安装斜道进行分段浇筑;柱混凝土应一次浇筑,必要时在主梁下留施工缝。无梁楼板要留在柱帽下面。

柱混凝土浇筑

2.3.2剪力墙的浇筑和振捣混凝土

水平缝处理同柱、剪力墙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底部均匀浇筑5cm厚与墙混凝土相同的水泥砂浆,并铲入模内,不加料斗直接入模;每层浇筑厚度混凝土控制在500mm左右,分层浇筑,分层振捣。混凝土消隐点要分布。墙体应连续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2h;墙体门窗浇筑混凝土时,宜从两侧同时浇筑振捣;振捣棒间距应小于50cm,每个振捣点的持续时间以表面浮浆为准。为了使上下两层混凝土,振捣时注意钢筋密集和洞口;

2.3.3梁板混凝土浇筑和振捣

梁板应同时浇筑,浇筑方法为从一端开始的“灌浆法”,即先浇筑梁,再根据梁的高度浇筑成阶梯状。当到达板底时,应与板的混凝土一起浇筑。随着台阶形状继续延伸,梁板混凝土将连续浇筑。与板连接的整体高度大于1m的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在板底以下2~3cm处。混凝土浇筑时,浇筑和振捣必须紧密配合。第一层要慢慢铺,梁底要充分振捣后再铺。梁底和梁侧应振捣,振捣时不得触碰钢筋和预埋件。施工缝的位置:楼板应沿次梁方向浇筑,施工缝留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处。施工缝表面应垂直于梁轴线或板面,不得斜搓。施工缝应用木板或钢丝网封堵。

混凝土铺砌完后,根据标高线(对角线和轴线)全面找平地坪标高。混凝土用3m铝合金刮尺找平,调整并复核标高,误差控制在5mm以内。混凝土第一遍刮,保证表面光滑。混凝土终凝前,进行第二次抹平并覆盖薄膜。

2.3.4楼梯的浇筑和振捣混凝土

楼梯段混凝土应自下而上浇筑,先振捣底板混凝土。当到达台阶位置时,应与台阶混凝土一起浇筑,并不断向上推进。任何时候,应使用木抹子(或塑料抹子)抹平台阶的上表面。施工缝的位置:楼梯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多层楼梯的施工缝留在楼梯段的1/3处,不少于3步。

2.3.5施工缝或后浇带处的浇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合面应粗糙;并应清除浮浆、松散石子、软弱混凝土层;

(2)结合面应洒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3)施工缝处的浇捣强度混凝土不应小于1.2MPa;

(4)柱、墙水平施工缝的水泥砂浆结合层厚度不应大于30mm,结合层水泥砂浆应与混凝土砂浆相同;

(5)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后浇带的强度等级应比两侧高一个等级混凝土,并采取减少收缩的技术措施。

2.4维护

2.4.1 混凝土浇筑后,应在12h内覆盖浇水,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充分湿润状态,一般混凝土养护期不应少于7d;当温度低于5℃时,不得浇水养护混凝土,应采用加热保温或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混凝土环境温度之差大于15℃时,应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和保温养护。

2.4.2 混凝土水养护时间:对于混凝土掺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的,不得少于7d;对于混凝土掺有缓凝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不得小于14d;地下室首层柱、墙及上部结构混凝土带模板的养护时间不应少于3天。

2.4.3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用水要和搅拌用水一样。

2.4.4用塑料布覆盖已固化的混凝土。所有外露表面应盖紧,塑料布内应有冷凝水。

2.4.5 混凝土在强度达到1.2N/mm之前,禁止踩踏或安装模板、支架。

2.5 混凝土冬季施工

2.5.1保温升温措施

(1)室外日平均温度连续5天低于5℃时,冬季施工开始;

(2)从混凝土搅拌站运输到泵混凝土的罐车应用保温套包裹严密,保证混凝土出罐温度不低于10℃;;

(3)在输送泵管和布料器表面捆绑被子保温;

(4)建筑工程地面应采用保温材料密封,并在混凝土浇筑后采取加热措施,保持封闭空间温度不低于5℃,加热时间以同条件下试块试压结果为准(强度超过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温度控制

(1)冬季混凝土出口温度必须大于10℃,入口温度必须大于5℃;;

(2)混凝土防冻外加剂根据室外最低温度确定;

(3)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按方案进行保温覆盖。宜用一层塑料薄膜,几层隔热棉被(具体厚度和层数由热力计算确定)。铺设保温层时,注意相互搭接。另外,墙柱体钢筋之间的缝隙是保温罩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要重点控制;

(4)严寒地区地下室采取珍珠岩覆盖等措施保护。

2.5.3 混凝土冬季施工测温及强度回弹

(1)混凝土测温应在终凝后进行。

(2)当混凝土的温度下降到(防冻液的)规定温度时,强度应反弹,检查混凝土的强度是否达到冻结的临界强度。

(3)当混凝土的强度达到冻结临界强度时,可以停止测温。

2.6 混凝土施工缝和后浇带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预留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确定。施工缝和后浇带应留在结构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对于受力复杂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的位置应得到设计单位的认可。

2.6.1水平施工缝的预留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墙施工缝可留在基础和楼板结构顶部,柱施工缝距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 mm ~ 100 mm,墙施工缝距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 ~ 300mm;

(2)柱、墙施工缝也可留在楼板结构的底部,施工缝距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为0mm ~ 50mm;当板下有梁支撑时,可在梁支撑下留0mm ~ 20mm;

(3)水平施工缝可根据施工需要设置在厚度较大的柱、墙、梁、基础中间;必要时,配筋可调整并经设计单位批准。

(4)设计单位应同意在特殊结构部位设计水平施工缝。

2.6.2竖向施工缝和后浇带的设计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设置在次梁跨度的中间1/3处;

(2)单向板施工缝应设置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3)楼梯的施工缝应设置在楼梯板跨度端的1/3以内;

(4)墙体的施工缝应设置在门洞的过梁处。

跨越1/3范围,也可留在纵横交接处;

(5)后浇带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设计单位应同意在特殊结构部位设计竖向施工缝。

2.6.3施工缝和后浇带的接口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钢筋。当结构厚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的接口应用特殊材料封堵。

2.6.4 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因特殊原因需要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应定期设置,并应垂直于构件表面。必要时可采取加插筋、事后切割等技术措施。

2.6.5施工缝和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防锈等保护措施。

2.7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2.7.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裂缝混凝土材料和配合比选择尤为重要。

(1)粗骨料应为5~25mm连续级配的石子,含泥量< 1%,针状和片状颗粒含量< 15%;含泥量< 1%的细骨料采用中粗砂,配制混凝土,以减少水和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收缩。

(2)在混凝土级配中采用双掺技术,即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一级磨细粉煤灰和减水剂,进一步改善混凝土的坍落度和粘塑性,降低可泵送条件下的水泥用量和水化热。

(3)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混合前应对原料进行遮光并适当浇水,以降低混凝土出模温度。确保混凝土的进样温度低于30℃。

(4)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浇注时间。大体积混凝土应远离高温寒冷季节浇筑。

(5)对于大体积混凝土面,混凝土振捣后,应随时进行表面处理,用压路机碾压,然后进行二次找平。注意掌握好时机,防止表面裂缝。一般混凝土表面找平后,应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并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水分蒸发过多而产生干缩裂缝。根据气温情况,可在塑料薄膜上覆盖麻袋保温养护。当温差过小或冷却不利时,可采用用水浸泡保温层,增加导热系数的方法来控制温差和冷却速度。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间一般不少于15天。

(6)密切监视混凝土的内外温度变化。如果温差有超过标准范围的趋势,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将内外温差控制在标准允许范围内。

混凝土温度测量记录

3.质量要求

(1)混凝土结构应内实外轻,表面光滑,棱角饱满。

(2)墙板的转角、线条和表面平直、清晰、光滑;无蜂窝、麻面、漏浆、胀模和烂根。

(3)施工缝的接缝应严密、光滑、无夹杂物。

(4)混凝土地板表面平整无痕迹,不能有脚印等。

(5)模板拆除后,柱角应粘贴护角保护。

(6)楼梯用保护条保护,保护条用模板的边角材料制成,并涂上醒目的颜色。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混凝土工程标准施工工艺、控制要点及质量要求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大家了解混凝土品控/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