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翁光明,环上大成果转化案例第七期|精海智能:精海逐浪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03 17:14:27

导读:国家海洋局东海支局翁光明,环环伟业转型案例第七期|京海智能:大海与波涛赛跑。项目介绍环上大落地企业京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基于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上海大学人工智能

国家海洋局东海支局翁光明,环环伟业转型案例第七期|京海智能:大海与波涛赛跑。

项目介绍

环上大落地企业京海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基于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多年的研究成果,紧扣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专注于水面无人艇、水下机器人、海洋信息系统等智能装备系统研发和技术咨询服务,致力于推动中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创新发展。

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无人艇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程开发能力,为海洋智能无人装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深厚的技术支撑。公司与上海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全国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在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工程应用方面引领行业。

本期嘉宾

张,管理学硕士,现任上海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京海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长期致力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参与了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微纳卫星发射等重大项目。主持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

以下是对张总经理的采访摘录。

章昊,作为中国最早的无人水面艇研究机构,团队为何被命名为“京海”?这里面有什么寓意吗?

张:“靖海”号是“精确执行海上任务”的宣言,是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体现。被称为“静海爸爸”、“静海妈妈”的上海大学无人艇队员,一直保持着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国家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的雄心从未停止。

目前,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减震降噪、海洋传感器的研究,已突破11项关键技术。经过10年的技术突破,我团队研发的10个系列无人艇已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艇、龙雪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京海智能团队充分发挥“精卫填海”精神。“京海”系列无人艇还在关键领域实现了多项海洋探索和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等奖项。

团队致力于海洋智能无人艇装备的研究工作,已突破11项关键技术(上海大学供图)

经过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所几代人的多年不懈努力,京海智能在国内无人艇开发领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团队背后的故事吗?

张:在2009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上海大学的教授和教授预感到无人驾驶船“前途无量”。尽管他们当时对海洋和船只的了解有限,但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他们的职业敏感性促使他们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转向研究,着手组建无人艇团队。当时招募的团队成员很多都是学院里的优秀研究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除了罗俊和谢少荣两位老师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他成员都出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

“静海”号无人艇的研发阶段正值国内水面无人艇方向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外可供参考的案例很少。为了尽快“长大”静海,无人艇团队奔波于实验室、工厂、码头、大海……无数次从无到有,静海一号无人艇的雏形诞生了。无论是半年的海上调试,还是在科技创新上废寝忘食,团队成员在追求极致的R&D工作中,始终贯彻着专业、专注、精细的永无止境理念,团结奋进。

能否介绍一下落地环后的产业化工作和未来布局?

张:第一期“静海”是从2021年到2022年。其目标是夯实基础,布局无人艇典型场景和市场方向,在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年中完成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第二阶段是2023年到2024年。目标是拓展市场,成为无人艇的领军企业。通过深挖场景需求,延伸产业链,确立市场领先地位。当公司符合申请三军证条件时,申请三军证;2023年年中完成5000-8000万元的B轮融资。第三阶段是2025年到未来。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成为海洋生态的平台,全球领先的海洋科技企业,智能装备产业链的布局,公司成立五年内IPO。

目前,“静海”系列无人艇装备有海监船、海上保安厅艇、龙雪等。,并常年在东海、黄海、南海、南极巡逻、警戒、探测。一是为南海填礁造岛服务。2013年,“静海”号作为中国第一艘探索南海的无人艇,对南海岛礁进行了20多次探索。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评价“为永暑礁、岛礁建设和机场建设提供数据支撑”,“显著提升我国海洋测绘和浅水危险水域应急搜救能力,提高我国履行国际公约、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能力”。二是服务于极地战略。2014年,“京海”号作为中国第一艘探索南极的无人艇,首次在南极罗斯海为龙雪找到了锚地。国家极地中心评价其“解决了制约南极冰盖海域科考的瓶颈问题。这是近年来极地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贡献”。三是服务国家应急检测。2018年1月,桑杰号碰撞引发的溢油事故中,“京海”号完成了桑杰号沉没后急需的应急探测,这是世界历史上首次使用无人艇完成凝析油事故泄漏应急探测。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公司评价为“为航运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轻质油泄漏事件的评估和处置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四是服务文化自信。“静海”号探测到清朝同治年间的古沉船,是我国水下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并于2018年作为唯一文物上报中央办公厅和国家文物局国办。五是服务国防建设,引领我国无人艇谱系规划发展。海军无人艇在竞赛中获得全国第一名,被评为“中国应用成熟度最高的无人艇”。

作为中国第一艘在南极南海作业的无人艇,东海“静海”系列无人艇获得中国首届国家技术发明奖,并在全国海军无人艇竞赛中获得第一名。相关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十余项,如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2016、2019),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18、2020),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2017、2015),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19、2021)。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你有哪些经验想和其他科研人员分享?

张:高科技找婆家难已经成为让高校非常头疼的现实问题。潜力巨大的技术转移到大企业往往不被别人需要,或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但是转到小企业,他们没有那么多资金和技术支持,交易根本无法实现。有时,技术项目转移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这就失去了时效性。这个时候降价卖不出去。有人把无法转化科研成果比作漂亮女儿嫁不出去。起初,因为条件太高,当她变成半老徐娘时,没有人要她。

高校清水衙门是众所周知的,高校的学者做不了生意也是不争的事实。除了技术、市场资本,企业运营这两个要素都不如人,很难保证校办企业成功。实践表明,一项技术在实验室达到了成熟阶段,只意味着它在市场上的工艺已经完成了20%,剩下的80%的精力将用于技术工厂、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环商科技园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确保好的技术能够落地产生。

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来说,这个项目转型应该意义重大吧?

张:科技成果转化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键。

从社会效益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经济的增长力,是提高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动力,符合世界和国家科技政策的趋势。

从团队的角度来说,研究团队几十年来一直在实验室和试验场研究新技术,只为开发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产品。有机会进一步实现产业化,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提高科研团队的信心和动力,进一步推动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个人认为,能够有幸参与到国家科技革命中,为科技行业和科研团队服务,把真正好的科技产品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海智能设备去年9月在宝山环上大科技园注册,12月入驻环上大科技园办公室,得益于环上大科技园的大力支持。园区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为科研项目人员提供了优良的办公条件和政策支持,为我们的科技项目产业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回顾过去的一年多,有艰辛,有收获,有困难,也有成绩。我们所有的成绩都离不开保山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上海大学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开环大学科技园的帮助。今天,我谨代表京海智能团队,借此机会感谢各方的大力帮助。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全力以赴,再创佳绩。

2022-10-29 14:41

来源:上海宝山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翁国家海洋局东海支局的详细介绍,华大成果转化案例第七期|静海智能:细海与浪赛跑。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国家海洋局东海支局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