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师报考条件有哪些,思想者|刘士林:这座资质普通的苏北小县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0-30 22:05:55

导读:对城乡规划师有什么要求?思想者 |刘士林:这座一个资质一般的小县城苏北。【编者按】2020年11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馆,参观了张謇生平展览,了解了

对城乡规划师有什么要求?思想者 |刘士林:这座一个资质一般的小县城苏北。

【编者按】2020年11月12日,正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通博物馆,参观了张謇生平展览,了解了张謇兴办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家乡,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我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事实上,张謇除了实业报国之外,还是近代城市建设的先驱。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教授指出,张謇把南通这个资质普通、地位不明的小县城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制定了“一城三镇”的规划,兼顾工业与教育,以诗人的情怀经营城市,创造了“中国现代人文城市”的杰出典范,为新时期的现代城市治理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和文化财富。以下是他在南通大学的演讲。

从公元前500年的雅典到20世纪的伦敦,著名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师彼得·霍尔对这2500年间21个著名城市的兴衰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其中存在一个“黄金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只是“几年、十几年或者最多二十年”,但城市繁荣起来,达到了顶峰。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很多城市就会“消失”。

吴先生曾说,“近代南通城市建设的高潮不过是一二十年,真可视为城市发展的黄金时代。”如果南通近代真的有一个城市的黄金时代,那么张謇就是它的创始人。张謇不仅是伟大的民族实业家和爱国企业家,也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先驱。今天的演讲,我先从张謇和南通的故事说起,说一些关于城市建设的事情。

好的城市规划与好的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规划是城市的空间功能布局和综合性制度安排。城市规划有什么用?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为城市发展的土地、产业、人口、文化等要素都是由规划决定或匹配的;另一种相反的意见认为,规划没有用,大部分只是“嘴上说说,挂在墙上,因地而异”。双方都可以举出无数的城市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但他们不仅有明显的偏见,而且没有抓住重点。在中国,有句老话叫“歪僧不正经”。如果说规划相当于“经”,实施属于“禅定”,或许可以说,规划的好坏只取决于有没有“好经”,而规划实施的好坏则取决于有没有“好和尚”。在城市规划史上,不仅可以看到“播龙种,收跳蚤”的闹剧,也可以看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传说。对于张謇和现代南通来说,是好的城市规划和好的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

张健布局之前,南通是苏北最穷的县之一,城市规划的基础条件很一般。所谓“其繁华不如上海,其富庶不如江苏,其土产不如江南诸郡”。从1895年开始,经过张謇30年的规划、建设、经营和治理,南通这个资质普普通通的苏北小县城,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上一个不可思议的异数。当时被称为“模范县”。一百年后回望历史,人们仍然不得不承认南通是“享誉中外的近代工商业城市,长江下游重要的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而吴先生将南通命名为“中国近代第一城”,认为这是一次伟大的“早期现代化实验” 而他给张謇的评语是“当时可以新建”张开元先生也感慨地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个人,在另一个县办了这么多的事业,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虽然推动南通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没有人怀疑张謇制定的“一城三镇”计划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基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规划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南通博物苑的凌荣臻曾将其空间功能布局的特点概括为:“第一,一城三镇,功能和分工不同。城镇之间的农村是为未来城市发展预留的地方,避免了点式城市摊大饼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的弊端。其次,在主城外的空地和农田设置文化、教育、金融等机构,既有利于古城保护,又避免了利用古城土地增加拆迁成本。再次,一城三镇和卫星镇的布局有利于发挥各自功能的优势,也有利于同类功能组织的互补。第四,工业区远离古城,避免了工业污染对主城区的危害。同时,在工业城镇附近招聘农民工,可以节省市政建设成本。”总之,不是“拆”老城,而是把改造作为实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要手段,而不是“建”新城。相反,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将生活区与工业区、商业和物流区分开来。同时要特别注意补充现代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空间,为南通的现代城市化进程绘制一幅完美的蓝图。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张謇这一代人特有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坚定的文化自信。1921年,戈登·洛德在《1912-1921海关十年报告》中写道:“通州是中国人在没有外国人帮助的情况下建造的城市。”这里的通州是指南通。与当今许多城市规划师盲目崇拜各种“洋枪”不同,张謇有意识地培养中国本土的城市规划师。时至今日,中西方仍可见的南通近代历史建筑,都是张謇培养的南通城市总建筑师孙志霞之手。这是今天一些城市需要认真反思和借鉴的。

良好的城市发展需要对产业和人才的牢牢把握。

关于古代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城市规划理论家蒙福德曾认为:“建镇的政治需要早于其经济需要。……那时,军事考虑总是放在第一位。”与古代城市通常是为了政治和军事需要而建立的不同,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来自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还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而其统治下的南通却是一个农业小县,条件贫穷落后,交通不便,以植棉为主业,以捕鱼晒盐为副业。这样一个基础条件非常一般的农业区,要实现向现代工业城市的跨越,不仅需要移植大量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还需要实现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土壤的良好结合。在完成“一城三镇”的规划后,给美好的蓝图加上“硬件”和“软件”,成了张健最重要的工作。

在张謇时代的中国,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被称为“教育”和“工业”。张謇认为:“产业不倒,国家永不会穷。”同时,张謇从一开始就认为“教育”和“实业”是分不开的。他强调“一个国家的强大在于自主;自主的基础在于实业和教育。认为“地方自治很复杂,所以实业和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共同改变了自然,终结了人们对自然的幼稚态度和行为。”教育”和“实业”在中华民族的近代转型和变革中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一方面,张謇以现代工业取代农业文明的经济基础,先后创办大小企业34家,构建了包括工业、农业、金融、交通、运输、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门类齐全、资本2483万两的盛达资本集团。另一方面,以近代科学重建中华民族的主体结构,张謇还创办了370多所各类学校,讲授“政、法、公法、智、植、农工商、医、化、重、电、光、汽”,涉及女子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同时,张健在这两个领域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据张廷琦《张謇创造的中国第一》统计,包括中国第一个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个实行小学义务教育的县、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聋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水利学校、第一所水上学校、第一所航海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个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工业的发展,教育的繁荣,也为南通最终发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创造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一手抓工业,一手抓教育。这不仅对南通一个城市有效,当时国内外的有识之士都认为他们自己就是中国社会的一剂良药。张开元先生曾高度评价:“没有刀光剑影的危险,没有无所不能的力量。但它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其影响即使是百年后也能看到。”因此,张謇不仅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也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形态的探路者。工业的发展直接避免了“产城不融合”的问题,而教育的发展成功解决了“城市主体素质”的问题。前者直接改变了城市经济的基础和性质,后者不断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

好的城市管理需要诗人的情怀。

在城市管理和治理方面,吴先生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张謇“以诗人的情怀管理城市,努力使人们有安居乐业的地方”。当然,吴眼中的“诗人”张謇,既不同于西方文学史上主要描写“爱与死”的抒情诗人,也与中国古代诗歌中一贯沉溺于“春恨秋愁”的婉约派大相径庭。而是与中国古代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诗人、政治家一脉相承,体现了近代爱国企业家奋发图强、抵御外侮的崇高精神。就前者而言,张謇在《论作为实业政治家的舜》一文中,将古代五帝之一的舜解释为实业政治家。就后者而言,张謇超越了单纯的“商言商”,而是以抵御外国经济侵略、发展近代民族企业为核心使命。在今天看来,这种带有强烈理想主义精神和人文价值关怀的城市管理和治理,不仅在百年前的近代中国是不可多得的,而且是我国人文城市和人民城市建设中需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在地方自治或城市治理中,最容易形成也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城市剥夺农村”。在欧洲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但与资本主义“每一个毛孔都淌着血和脏东西”不同,从小受儒家教育的张謇从朴素的民本立场出发,提出并进行“村道主义”实验,认为这是解决城乡二元对立的必由之路。1920年,张謇在《开苏宣言》中说:“江苏省晋江临海,地处十字路口。民国以来,经常有不巩固的危险。要找出原因,只知症状不知根本原因。所以治标不治本,一天一天变标准,那就穷了。只有知道根本原因,改变标准而不为所动的人,没有不可救药的原因。治本?也就是说,每个人都信奉村道,治理自己的地方。”在大力建设“一城三镇”的同时,张健也高度关注农村发展。因此,他的地方自治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城市治理,而是试图构建一种系统的城乡合作治理模式,有学者称之为“南通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张謇进行村道实验的初心,即古代儒家士大夫的民本思想和现代企业家的民生思想,寄托在“盛达”这个名字上。这给今天的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要启示:除了在政策、机制、模式上加大供给和支持,更重要和核心的无疑是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

在社会建设和治理方面,张謇的主要实践是发展现代社会事业,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就像教育之前的工业,有了客观的经济基础和主体的精神条件之后,才有可能把一般人群的美好口号变成日常生活的事实。在社会建设和治理方面,张謇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又广泛吸收了西方的先进经验。对此,张謇曾说:“除了照顾死者、抬棺、蜗居这些旧东西外,还有六样特别的东西:一个新的托儿所、一个疗养院、一个医院、一个穷人的工场、一个残疾人的医院、一个盲人和哑巴的学校。”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张謇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蓝图在南通进行实践的,先后创办了南通医院、新育婴堂、疗养院、穷厂、季良医院、残疾人医院、人居和模范监狱等,使南通成为当时少有的“育幼、养老、济贫、治病”的理想。

在文化治理领域,张謇也为近代中国贡献了一座知名的文化名城。建筑是城市的身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产业和教育的发展解决了人们的生存发展需求之后,在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治理解决了人们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之后,人生最高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必然从日常生活的角落走到前台。同时也涉及到张謇在近代南通从事城市建设的最高目标。在人文城市学家看来,城市的本质是文化,城市发展的真正目的既不是简单的人口增加,也不是简单的财富聚集,而是一个城市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文明生活方式。也可以说,一个理想的城市,不仅要让生活安全、富足、健康,还要让人感到幸福、自由、有意义。今天,在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这种类型的城市被称为“人文城市”。难能可贵的是,张謇在当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付诸实践。他在《南通公园记》中写道:“实业,教育,勤劳,公园自得其乐。劳逸结合,劳逸结合,是人的感情。”为了满足城乡人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张謇不遗余力地建设现代城市的公共文化,包括公园、新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公共体育场馆、新闻出版等。这种规模和体系上的近代文化规划建设,使南通迅速超越了其经济、商业、交通等实用功能。,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最高城市本质。所以鲁迅先生的朋友内山和夫称赞南通是“中国的理想文化城市”。可见,张謇不仅在空间形态和功能上创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而且在城市发展上也创造了“中国近代人文城市”的杰出典范。

[思想者传记]

刘士林,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南通大学张健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崇明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人民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等主要从事城市理论与政策、战略与发展规划、大运河与江南文化研究。代表作《中国城市之道》已被翻译成法文、俄文、英文和阿拉伯文,《六千里运河,二十一座城市》被翻译成英文和阿拉伯文。(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转载请注明出处《上官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邮箱:shhgcsxh@163.com)

主编:文字编辑:周标题来源:视觉中国图片编辑:

图说:南通中央商务区来源:作者:刘士林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城乡规划师要求的详细介绍,思想者|刘士林:这座普通苏北小县城。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城乡规划师的要求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