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地和籍贯要一致吗,填表时的籍贯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0-30 21:58:32

导读:出生地和籍贯要一致吗,籍贯填写表单时在填写个人信息表时,我们很容易遇到四种“灵魂折磨”:Q1:你现在住在哪里?Q2:你的户籍在哪里?Q3:你的出生地是多少?Q4:你的籍贯是什么?经过一

出生地和籍贯要一致吗,籍贯填写表单时

在填写个人信息表时,我们很容易遇到四种“灵魂折磨”:

Q1:你现在住在哪里?

Q2:你的户籍在哪里?

Q3:你的出生地是多少?

Q4:你的籍贯是什么?

经过一系列的“灵魂拷问”,很多朋友都觉得有点头疼。其实仔细想想,个人信息表中需要填写现居住地、户籍地、出生地等信息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这些地方和我们的生活高度相关。

相比较而言,地方里的“籍贯”这个词有点奇怪。“籍贯”指祖籍,意为靠近故乡或祖籍,写在县级单位。一般来说,“籍贯”是伴随你一生的,不会改变。

为什么我们需要在个人信息表中填写家乡信息?古人自我介绍的时候,是不是也写了祖籍的信息?

古人真的爱说祖籍。

当然会!

古人在介绍自己的时候,往往会提到自己的祖籍信息,尤其是魏晋至隋唐时期。他们甚至比我们现在更重视自己的祖籍,尤其是一些背景非常显赫的士大夫。

只是在那个阶段,祖籍不是用“籍贯”这个词来指代,而是用“县望”这个词。所谓“郡望”,指的是各郡自己家族的贵族家庭。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祖居地的“郡”,主要是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魏晋以后,出现了许多姓氏,如《五邑香》中提到的王、谢,“旧日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王导、谢安的姓氏。

春秋时期的琅琊城。来源/谭启祥《中国历史地图集》

魏晋时期开始以地域划分姓氏,山东出现了王、崔、陆、李四大姓氏。姓氏大多进入仕途,身居要职,世代传承。因为这些王姓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影响力也逐渐扩大,这些大姓,甚至他们居住的地方,也逐渐成为普通人仰慕的对象。在门阀制度的影响下,“郡望”的重要性逐渐增加。“郡望”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人的地位。古人很喜欢讨论自己的祖籍。魏晋时期,出现了“望郡”热。名门望族的学者都以看县城为荣。清朝钱大昕曾提到过这种现象:“魏晋时,士子以门第为选,而居孤家,倨傲。士大夫以县名为荣。”那些出身卑微,看着PK,但是人脉不广的呢?

他们有办法扭转这种局面吗?有一个办法——修改“县城观”。魏晋以后,很多汉族子弟为了依附名门望族,不惜更换祖籍。比如当时陇西的李、太原的王、琅琊的王都是名门,但凡是李姓的都坚持自己的郡在陇西,王姓的都坚持自己的郡在“太原”或“琅琊”。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所以出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情况。当时,如果你问一些关于汉族儿童的县的信息,如果谁叫周,他们会说他们是他们的家乡汝南人,彭城人刘,清河人张。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好像都是同根生。

“郡望热”直到隋唐时期依然存在。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提到自己的县就说自己是彭城人。有人总结清代郡望姓氏之法,唐代郡望,“王为太原,郑为荥阳,李为陇西而歌皇,杜为京兆,梁为安定,张为河东,清河,崔为博陵等,虽传相同”。

反正是祖屋,几百年前的情况大概很难考证。你不妨相信它。唐朝以后,士绅门制废除,郡县声望下降。后来有人自我介绍时,祖籍“县望”就不再是必备信息了。但从宋代到当代,文人著书或题跋时仍喜欢提及其县景,“寻根问祖”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古人:Q 籍贯,要我说“姬”还是“关”?

于是,在古代,“祖籍”二字被“郡望”二字取代。古代有“籍贯”这种说法吗?

也有。古代的“籍贯”更接近我们现在户籍的概念,更接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古代,如果你问古人“在哪里籍贯”这个问题,他一定会摸着胡子很认真很严肃地回答你:

" Ask 籍贯...那你要听我的& # 39;& # 39;或者& # 39;渗透& # 39;那又怎么样?”

对他们来说,“吉”和“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籍贯”也可以反过来叫“关吉”。古人写简历,往往先写“关”,后写“纪”。例如,在接下来的明代《进士邓柯录》中,进士的个人信息格式就写成了“经过省城和县”。

“关”,又称“项关”。古代政府主要是通过“续”来编户。古代“籍贯”中的“纪”主要是指役纪。

《嘉靖十四年进士登科记》中进士的“入”与“入”。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

说到“国籍”,大家马上会想到前段时间热播的古装剧《中国梦》。女主角赵早年是一位音乐家。是的,音乐是一种“民族性”。古乐书属于基书(如果对基书感兴趣可以戳:古人是不是想摆脱基书?怎么会这么容易),便宜户的社会地位很低。

来源/电视剧《中国梦》截图

然而古装剧呈现的只是当时社会的一小部分。社会上有便宜的唱片,自然也有好的唱片。在古代,绝大多数人都是良民,也就是作为良民生活的普通人。

普通人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劳役分为不同的劳役。例如,在元朝,“全彩户”将人民分为冶金户、狩猎户、姜户、葡萄户(以种植葡萄为业的人)、军户和工匠...这也是根据徭役来划分家庭的。

但是划分役权最严格最标准的还是明朝。明朝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政府用黄皮书、鱼鳞图集、道路指南等方法,将百姓牢牢锁定在土地上。

明代普通百姓被分为不同的役属,包括平民族、军人族、工匠族、炊事族、盐民族、商人族、官吏族...明代《后湖志》载:

“有几千人,总是出军队、人、工匠、火炉。

“大意是,明朝社会绝大多数人是以军人、平民、工匠、厨子的身份生活的。

不同民族的人幸福感是有差异的。军国籍因为有被军队勾搭的风险,幸福感较低,厨国籍因为可以避开一些杂仆,幸福感较强。

我们熟悉的明朝将领,很多都是武将。比如抗日英雄戚继光。来源/电视剧《抗日英雄戚继光》剧照

有了服务状态就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服务。在古代,当警察主要靠实物支付或承担职责。比如,平民户需要承担例行徭役,工匠需要承担体力劳动,厨户和盐农需要承担食盐生产。虽然这些工作听起来很累,但还是比前面提到的音乐人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毕竟他们有资格就业,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清朝中前期,民众还分为四类:民族、军族、商族、厨族。但是,这个时候,税收的征收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代中后期,张实行“一鞭法”,将田赋、徭役等杂赋结合起来,统一征收银币。清中叶进一步实行“丁摊亩”政策,丁银全部摊入田赋征收。简单来说,人不一定要亲自去上班,只要给钱和食物就可以了。

电视剧中的张。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随着明清时期赋税和役务制度的改革,役务登记在籍贯中的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意义逐渐增强。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出现了许多与居住地相关的新词,如表示现居住地的“吉吉”。这些词的出现使得“籍贯”一词表现出了出身和祖籍的意思。

古代的“籍贯”信息有多重要?

人们需要承担的徭役种类与他们的“国籍”有直接关系。比如在古代,如果你是军户,你的“国籍”就是军籍。按照当时的规定,你家要派一个人去部队服役,其他人负责补充服役和协助。如果那个去当警察的中途跑了,你就得换一个人了。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公民,你就是公民。你需要承担公务,负责一些朝廷分配的杂务。当然,税收和服务制度改革后,你足不出户就能完成这些差事,只需交钱和伙食。

“国籍”的类型也与学位分配有关。学额主要是指科举时每次考试考上郡县的人数。在古代,在哪里考,以什么身份考,成功的概率差别很大。清朝初期,有专门经营和烹饪书籍的地方。由于商科、厨科学生升学率较高,清代出现了一些文官考生冒充商科考生的情况。

“籍贯”中包含的地点信息也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地点与做官地点的划分。按照惯例,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应该在原籍参加考试。但随着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加速,这种做法也有诸多不适。在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一些“冒名顶替”的现象。

科举中考生的籍贯也造成了大案,比如明初的“南北榜案”。图为影视剧中刘伯温查考生籍贯。来源/电视剧《李时珍》截图

《万历野集》中记载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明代名人王国昌案。

昌国是徽州人,后来成为余姚人的养子。王国昌最早是以余姚籍学生的身份参加顺天乡试的。飞行员考试后,据说他考了顺天通州籍,可惜被除名了。尽管王国昌很沮丧,但他不得不参加另一场考试。这次他以惠州人的身份参加应天乡试。考了之后还是说是冒名顶替,继续被开除。这一次,王国昌非常生气,于是他去首都争辩说:“这意味着他被顺天的浙江国籍,然后被应天的徽国籍所谴责。胡姓不行,王姓不行,那么天地之间,我该怎么办?”因为我是养子,据说去哪都要考试,有点无奈。

故事一方面反映了明朝人口流动加快对原籍规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籍贯位置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

对于古代官员来说,籍贯也影响了官职名额的分配。古人做官时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明朝早期,北方人在南方为官,南方人在北方为官。后来逐渐演变成不准在本省任职的官员。“在和吴之间,定下了南北变调的制度,南方人在北方服役,北方人在南方服役。自此官制渐定,自修官不得为省,也不局限于南北。”清朝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清朝的官员既不能在原籍方圆做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的方圆做官(长期居住也叫登记)。

古人能变籍贯?

所以,“籍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通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国籍”和军官有直接关系,那么如果古人不想要手头的差,想换另一个差,可以向上面申请修改“国籍”吗?

非常非常非常难。《明会典》上写着:“凡军人、市民、医生、工匠、阴阳家,各人准抄原报,不准乱行。如果违法者受到惩罚,他们仍然会从他们的原籍出发。”《明律·家法·家务》说“一户以籍定”。一般来说,劳役是世袭的,出生时属于哪个劳役,你的孩子出生后属于哪个劳役。

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如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夏衍被批准“乞除其家军佐为军”。仆役折算成钱粮后,为了获得某户的税收优惠服务,民间还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方法“改变”国籍,比如更换无房户(原户无人)、析户等。

“国籍”也随着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清朝初年取消了工匠注册。雍正时期,基地会员制被废除。这也是“民族性”变化的一种表现。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古人生活在异地,回籍贯考试路途遥远,是否有可能改变“贯”?

对于个人来说,“关”指的是产地,一般是固定的。但考虑到实际情况,清人想到了一个处理人口流动和回原籍应试之间矛盾的办法——允许他们报名参加考试。送国籍就是归化外省。符合科考条件后,在派遣国所在地考试,听起来人性化了很多。清人要注册要经过很多考验。首先你得在当地买房。其次,你可以再住20年,然后你只有各方面看起来都像本地人,才能拿到登记。吴荣光的《我的学习录第一版》中写明“外省人,在其寄居地拥有坟墓二十年以上者,为登记家庭之目的,准予入籍”。清朝地方志中记载的很多官员都标注了自己的住址:

资料来源/国家图书馆

民国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籍贯”一词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削弱,成为主要指祖籍的词,这个意思沿用至今。

一般来说,古代的祖籍信息主要用“郡望”二字来表达。古词“籍贯”更接近于当代的住所概念。“籍贯”在一定程度上与民徭役的种类和科举考试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古代人口对土地的依恋。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户口”、“出生地”、“现居住地”、“户籍地”等新的地方名词出现,“籍贯”逐渐退居幕后,成为指代祖籍的词。

有人会问,籍贯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为什么现在要注册“籍贯”?

这是因为籍贯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变迁历史和人口迁移状况。更多时候,我们自己需要“籍贯”信息。它默默地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参考资料:

王煜全:纪冠籍贯,文史知识,1988年。

王煜全:“收粮也是好差事”,《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刘锡玮:《清代科举考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叶金华:户籍与避税服务的选择与改革——明代中期泉州延长地区的多民族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总结:以上内容是填表时对出生地和籍贯要一致吗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出生地和籍贯的区别有所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