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期刊,刘文清:促进技术快速进步。通过给大气“拍CT”,我们可以抓住污染物的蛛丝马迹。光学监测就像是对大气的CT扫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学
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期刊,刘文清:促进技术快速进步。
通过给大气“拍CT”,我们可以抓住污染物的蛛丝马迹。
光学监测就像是对大气的CT扫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学术主任刘文清也被称为“做大气环境CT扫描的人”
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包括400多种大气污染物、100多种水污染物和20多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光谱特征数据库,开发了污染物定量分析算法和工程应用软件,不仅能为大气环境“把脉”,还能对水和土壤的污染进行“诊断”。
环境监测技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解释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污染排放情况和潜在环境风险”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告诉刘文清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环境监测技术是环境管理的基础,也是环境执法的标尺。同时环境监测技术的持续创新可以有效推动中国绿色低碳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环境光学监测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中起到什么作用?
刘文清:从大气环境来看,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是地球大气的不同组成部分。因此,大气环境污染气体和温室气体是同源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而我国的温室气体总量是根据排放因子和模型计算出来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排放源的实际监测、地面监测站、航空飞机监测、碳卫星监测,形成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综合温室气体核算网络,将浓度监测结果与数值模型相结合,外推全球不同区域的碳源/汇。
另外,需要验证减排措施是否真的有效?审核结果时需要提供哪些数据?目前碳监测还存在一些缺陷,如缺乏立体监测技术,垂直监测能力不足,动态、精细、不同背景下碳监测能力不足。虽然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来源相同,但由于它们的光谱波段不同,它们的监测技术和手段也大不相同。
新京报·贝壳财经:“双碳”目标下环境光学监测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有哪些?有什么新要求?
刘文清:“双碳”目标给环境光学监测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由于目前中国在全球温室气体监测体系中仍处于弱势地位,监测数据常被国外质疑为不准确或低估排放量。因此,我们在部署“双碳”重大战略目标时,仍需继续推进我国自主做出的温室气体总量观测技术快速进展,如傅里叶光谱地基遥感设备,牢牢守住我国温室气体的数据安全门。
另一方面,要深入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加入全球总碳柱观测网络,提升中国温室气体监测结果和区域碳排放监测数据的可信度。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两次承担了奥数环境监测的任务。在你看来,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的空气有哪些改善?环境监测相比之前,在技术上有什么突破?
刘文清: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国内的空气污染还是很严重。到2022年冬奥会时,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
相比之前的监测,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更全面,监测精度更高。在获得排放、气象、化学等一系列综合数据后,可以结合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基和卫星联合遥感手段,进行多重技术交叉验证,为更准确地识别和动态监测重点排放源提供更多支持。
新京报壳牌财经记者赵方园编辑陈力校对茜茜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期刊的详细介绍,刘文清:促进技术的快速进步。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你了解环境监测管理和技术有帮助和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