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最严最强法治保障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0-18 10:28:16

导读: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最严最强法治保障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核心阅读核心阅读□记者张伟银河璀璨的梦幻轨道,是摄影师无法拒绝的美景。但是,拍摄星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陆续出台,最严最强法治保障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

核心阅读核心阅读

□记者张伟

银河璀璨的梦幻轨道,是摄影师无法拒绝的美景。

但是,拍摄星轨的作品并不容易。除了专业的设备和特定的时间地点,它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堪称“苛刻”。很多攻略都反复强调一句话:“万里晴空,必定是一个非常通透万里无云的日子。”

近日,环境部部长生态黄润秋公开曝光了一张以故宫午门为背景的夜空图。“夜空中繁星闪烁,天空中划出明亮的痕迹”,被视为“近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改善的真实写照”。

这几年北京的空气质量确实是越来越好了。还记得“APEC蓝”和“阅兵蓝”曾经很惊艳,但当今年的“冬奥会蓝”来临时,人们已经习以为常,再正常不过的蓝天白云也不再是奢侈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认识最深、力度最大、措施最实、进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十年。以空气质量改善为代表,中国创造了生态的奇迹和举世瞩目的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美好生态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美丽中国建设中阔步前进。

控制空气污染的最快方法

北京的蓝天白云,有足够的数据来注解。

近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2013年,北京的PM2.5为89.5微克/立方米,到202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3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3.1%,降幅接近三分之二。北京的重度污染天数也从2013年的58天下降到去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天。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杜先生近日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幅他引以为傲的作品:在夜空绚丽的星轨映射下,京杭大运河北端标志性景观“三庙一塔”建筑群显得神秘而壮观。

画面太美了,很多人都怀疑是“合成照”,但杜先生却有点引以为豪:这恰恰说明他拍得够好。他也承认,这也得益于“空气越来越好”。

曾几何时,在家里拍摄星轨对他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回想几年前,“空气很差,透明度很低”,一年中甚至没有一天适合拍摄星轨。日常生活中总有恼人的雾霾和刺鼻的气味。

现在周边环境越来越好了。杜先生说,在他们的圈子里,很多摄影师都拍过星轨。

北京的变化是中国空气质量变化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甚至全国各地,这十年空气质量都有明显改善。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十年来,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6%,超过一半,重度污染天数减少8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重度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51%。

“中国是第一个控制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世界上治理大气污染最快的国家。”黄润秋说。

根据彭博新闻的报道,从2013年到2020年的7年间,中国空气质量的改善相当于美国《清洁空气法》30多年的改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评价说:“中国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美国近三十年的空气质量改善,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大力调整四大结构

为什么中国的空气质量能改善这么多?黄润秋认为,这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正是为了“把蓝天白云和闪烁的星星还给老百姓”。2013年9月,被称为“大气十条”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明确到2017年,全国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京津冀地区下降25%。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发布,要求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

有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全国范围的防空战打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终端管理、科技支撑的组合拳打响了。

在黄润秋看来,其中,大力调整“四个结构”至关重要。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清洁低碳能源转型。过去十年,中国三分之二的能源消费增长来自清洁能源,中国的燃煤锅炉和窑炉数量从50万个减少到现在的10万个。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十年来,我们淘汰了3亿吨落后钢铁,4亿吨水泥,1.5亿吨平板玻璃。第三,大力调整交通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在这十年里,我们淘汰了3000多万辆老旧高排放机动车。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居世界第一。第四,大力优化城市环境治理结构,将扬尘治理纳入重点区域。

除了空气质量的历史性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水环境质量的转折性变化上。据黄润秋介绍,近十年来,全国ⅰ-ⅲ类优良水体断面比例提高了23.3个百分点,达到84.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禁止洋垃圾入境,实现了固体废物“零进口”的目标。此外,自然保护区面积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良好恢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展现得淋漓尽致。

根据美国NASA观测到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全球约25%的新增绿地来自中国。生态系统格局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为老百姓保留了更多的鸟语花香和田园风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晋南表示,人民群众对蓝天碧水的幸福感和认同感大幅提升,创造了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有效保护环境的成功实践。

系统实施效果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成绩的背后,法治功不可没。正如黄润秋所说,过去十年,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格的时期。

作为立法最强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方位提升。首先,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环境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后于2015年正式生效。该法确立了每日连续处罚、扣押和拘留、转行政拘留等制度。,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

据统计,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了25部生态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涵盖了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有效的法律有30多部,初步形成了全面、实用、严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绿色原则在民法典中确立为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罪在刑法及其修正案中有明确规定。

这十年是生态文明系统最密集的十年。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和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之后,中央环保督察、环保垂直改革、排污许可证制度等一系列创新制度相继出台。生态环境执法队正式列入国家综合行政执法序列,实现了着装规范化。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体系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十年也是监管执法最严格、法制实施效果最显著的十年。生态环境部收集的一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年至2021年,人民法院每年审理2000多起环境污染案件。2013年以前,每年都有几十例,少的时候也就十几二十例。此外,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按日连续处罚、查封、限产、移送行政拘留、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等五大类案件超过17万件。

黄润秋特别提到,在执法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现代遥感、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巡航车、无人机、无人船等一些现代执法装备,构建了“空天”一体的问题发现机制,准确发现问题和线索,大大提高了对恶意排污的侦破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法治污染精准化、科学化、合规化,同时加大对企业的引导和帮扶,助力高质量发展。”黄润秋说。

图为生态环境部长黄润秋的夜空轨道。

生态照片由环境部提供

来源:法治每日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陆续出台的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的详细介绍,也是对我国创造生态和绿色发展奇迹最严格、最强的法治保障。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了解加快推进/[/K0/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