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山东省邹平县属于哪个城市?1987年,宾县撤销。【编者按:7月7日起,Binzhou.com推出《新时代波澜壮阔的70年奋斗历程和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前。请观看!2019
山东省邹平县属于哪个城市?1987年,宾县撤销。
【编者按:7月7日起,Binzhou.com推出《新时代波澜壮阔的70年奋斗历程和滨州成长的足迹》大型专题报道,将持续到国庆节前。请观看!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繁荣富强滨州”建设的一年。滨州的发展将翻开新的一页。
不要忘记你的创新精神,勇往直前!在此,我引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佘春明的话作为“六问”的“梦想之问”——滨州历史上有过很多“梦想之旅”的成功实践。在苦海沿岸的泥滩上建滨州港,曾经是一个梦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梦想变成了现实。把一个大土坑、一片低洼地变成“四环五海”。工作十几年,梦想变成了现实;这里曾经是一片光秃秃、波光粼粼的盐碱地。经过十余年的“林水之战”,这里成为一座拥有完善的河、湖、草生态系统的花园城市,梦想变成了现实...
让我们深深回望1949年以来我们在滨州的奋斗足迹,希望无数前辈的奋斗成为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年度活动
1.惠民县姬胡灯会隆重举行。2月9日,来自北京、内蒙古、石家庄、保定、沧州、鞍山、济南、德州、聊城及全区的200余人、30余家媒体齐聚惠民县姬胡镇,举办胡集灯会书展。
3月13日,中共回民区委、回民区行政公署召开当地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在当地全面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
4月、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和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北京办公室决定将邹平县列为中国首个农村开放调查点。
5月5日至6日,滨州市农村中小学现场会召开,山东省副省长马昌贵讲话。截至6月底,新建校舍5.75万间,改造校舍2.71万间,课桌椅2.15万套,新建围墙48.79万米,大门4911个,“六配套”学校达到5229所,占学校总数的97.1%,总投资1.74亿元。
6月28日,7月山东省滨州市灭鼠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惠民区被命名为“无鼠区”。
7、8月,滨州活塞厂研制的“铝硅合金活塞制造技术”获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9月8月1日,滨州市16周岁以上居民发放居民身份证试点工作开展。
9年10月1日,地区电视台投入试播。1988年5月1日正式播出。
10月2日至10月17日,惠民地区黄河断流。
1.10月17日至21日,惠民首届鲁剧艺术节在滨州举行。
12.11月30日至12月1日,中共回民区委、回民区行政公署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表彰了60名做出重大贡献的知识分子。
3.12月,国家计委批准鲁北化工总厂建设第一座年产3万吨磷铵、10万吨磷石膏制硫酸和6万吨水泥的国家示范厂,总投资6000万元。1989年10月投产成功,为我国发展高浓度复合肥工业开辟了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时代标志
邹平城是中国最早对美国开放的调查点。
邹平从1987年开始正式成为对美国开放的考察地。根据美中协议,开放时间为1987年6月至1991年9月。但是,这个时间段已经大大超过了。直到2010年,还是有学者来。近几十年来,数百名美国学者访问了邹平。
那么,邹平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公开的调查点呢?美国学者在邹平调查了什么?这个项目对邹平有什么影响?
事情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美国选择邹平作为调查点,认为邹平既不是很发达,也不是很落后,更能反映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前情提要。1978年6月23日,在听取了教育部的工作报告后,邓小平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赞成增加留学生人数……应该派出几千人,而不仅仅是十个或八个……”1978年10月,一个中国教育代表团访问美国,并明确表示,美国将在1978-1979年接受500-700名中国留学生。
1979年1月28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首次访美,与美国就“互派学生学者”达成大体协议。美国认为“中国80%的人生活在农村,不了解中国农村,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中国”,所以提出选择农村进行调查。
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迈克·奥克森伯格(Mike Oksenberg)根据协议提出,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助在中国农村选择一个长期的调查地点,并从1987年起接待美国学者在中国进行长期、持续的社会研究。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同意了美方的要求。当时全国很多省份都参加了选举角逐,最后,美国选择了邹平县。
邹平是中国典型的农业县,既不十分发达,也不落后。其发展水平代表了中国广大农村,更能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工作七年,作为乡村建设实验,是选择邹平不可忽视的因素。梁漱溟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让很多研究梁漱溟和乡村建设的学者向往邹平。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非常重视邹平农村地区的社会研究项目,公开选拔美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邹平考察。经过精心挑选,从近80名申请者中,选出12名学者和4名留学生组成“山东省邹平县区域研究项目”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包括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农学家等。大部分都是“中国通”。
1986年,邹平县设立“外事处”,接待旅美学者,负责他们在邹平的日常生活。
从1987年6月到1991年9月,5年间共有87位美国学者来访邹平县,2010年仍有学者来访。调查涵盖了经济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山东省邹平县区域研究项目”顺利开展。根据中美签订的5年调查协议,从1987年6月至1991年9月,5年期间共接待美国学者87人邹平县,涉及全县69个部门、9个乡镇、16个村,接触各类调查对象17500余人。专家们还查阅了大量档案,做了大量第一手调查问卷。
1991年研究项目结束时,奥克森伯格多次提出:希望美国学者在邹平县的调查研究能延长5-15年。其他主要成员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邹平县对此事非常重视,请示上级后同意了美国学者的请求。自1992年以来,调查进入了连续阶段。后期美国学者进行了更广泛的研究。
此后,参与“山东省邹平县区域研究项目”的主要成员大多多次来到邹平继续研究工作。根据附表《中国本土变迁》的统计,美国学者一直不间断地来到邹平。2006年、2007年、2008年,到邹平旅游的人数和代表团数已经达到9次,而且大部分是个人。
主要成员介绍:
迈克尔·奥克森伯格:1985年,他担任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政治学系教授。曾任美国国务院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中美建交谈判委员。我去过邹平六次。1997年促成并陪同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邹平。
艾恺: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现代亚洲问题专家,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据统计,我去过邹平11次,2009年和2010年还去过邹平。研究课题:“邹平,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邹平地方近代史研究”、“邹平经济发展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斯塔利女士: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多次来邹平。主要题目:《农村商业计划与市场》、《邹平农民家庭经济状况》、《邹平综合经济状况调查》。
堤丰女士:中国广州中医学院人类学系教授。主要议题: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与医疗、中医与家庭保健、县中医院女性健康状况与临床治疗、邹平医疗保健调查等。
戴慕珍女士:斯坦福大学教授。主要课题:金融制度、地方官员的作用和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乡镇企业发展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与产权变动、中国改革发展对整个社会影响的综合考察等。
主要学者有狄更斯、莱斯特·罗斯、黄树民、任克安、梅学良、傅菁等。
中美增进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与此同时,邹平的知名度也提高了。
(一)对中美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邹平开辟为美国学者在中国的农村研究基地,加强了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这种学术交流对促进中美两国政府和民间的相互了解不可低估。对中国来说,它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将中国农村的文化和发展带出中国,走向世界。
其次,美国学者在邹平做过研究,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发展变化。在此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加强中美关系、弥合隔阂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中美学术交流意义重大。
奥克森伯格本人选择邹平作为研究地点。作为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知名学者,他在美国指导了70多名研究中国问题的博士生和150多名硕士生。他们在中美之间的各种交流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奥克森伯格决定免费赠送邹平县两本关于美国学者邹平社会调查的专著的中文版权。艾泽从美国国家图书馆等地带来了国内难以找到的邹平县史志办有关邹平县的近5公斤史料,以及侵华前日本航拍的7幅当地地形图。
现任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戴慕真教授曾评价说:“中国已经把邹平县发展成为美国学者的研究场所,其价值已经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3)提高了邹平的国内外知名度,促进了他的发展。
美国学者通过向美国和世界介绍邹平,大大提高了邹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在调查研究中,美国学者针对邹平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使邹平得到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在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据《邹平年鉴》记载,1997年10月,由奥克森伯格安排、中国美国商会承办的“邹平县北京推介暨经贸合作洽谈会”举行。美国工商界、政商界人士,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大使馆代表近百人出席。也对邹平人的开放意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王峰写的
(参考文献:王兆成主编,杨雪峰副主编,《乡土中国的变迁》,张庆庆《美国学者邹平乡村社会调查研究述评》)
往事(1)
黄河断流严重影响生产和生活。
黄河断流了。把这四个字放在天平的一端。规模的另一端是西北、华北地区约1.4亿人口、1.1亿亩耕地、50多个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
自1987年10月2日至17日,惠民地区黄河每年断流十余年,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黄河下游于1972年首次断流。
黄河下游于1972年首次断流。此后,黄河不断断流,直至20世纪末。从1972年到1999年的28年间,利津站有21年停水,占总年数的79%,共1091天,平均每年停水50天(停水年平均值)。其中,1997年是中断天数最多的一年,为226天,占全年的62%;断流年份最长的是1995年和1997年,断流达到河南陈桥附近,长度分别为683和704公里,占下游全河段长度的85%和87%。大部分断流发生在济南以下河段。
黄河断流的特点是:断流年份增多,断流时间增多,断流次数增多,首次断流时间提前,断流河段不断延长。
黄河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城乡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
黄河断流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1992年黄河断流时,滨州有1258个村,71.69万人口。缺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27.48万头大牲畜饮水严重困难。1995年,停水持续了很长时间,滨州的水源得不到补充。依赖黄河水的10万人严重缺水。为保证居民生活供水,6月12日起全市停止工业供水,居民生活供水比平时减少一半以上。建筑物上没有水,居民每天在公共水龙头前等待。农村有80个村,4万人口,1.5万头大牲畜,饮水极其困难。沿海地区的人们不得不饮用海湾池塘里残留的又苦又咸的污水,导致许多人患上肠胃疾病。占县李佳乡人畜饮水的8个防渗坑塘全部干涸,群众只好喝含盐量极高的地下水,乡政府到15公里外去拉水。
黄河断流给农业带来了严重损失。据统计,1972年至1996年,由于断流,黄河下游农业共受旱70.4亿亩,粮食减产98.6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1992年断流期间,滨州590万亩农田全部干旱,63.5万亩农田断流。全区农民人均收入减少2.675元,共损失8亿多元。1996年5月14日至7月11日,黄河断流57天。滨州420万亩小麦全部受旱,棉花、水稻无法播种。到1997年,黄河下游沿岸有2500个村庄,130万人饮水困难。大多数城市采用了定时定量供水,有些甚至用汽车为居民拉水。滨州从7月份开始限制城市供水,居民用水量减少了2/3。
1987年,滨州沾化电厂因黄河断流被迫停产。1992年黄河断流期间,115家大中型企业停产或半停产,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亿元。1995年黄河断流,滨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缺水。自6月12日起,所有工业供水停止,大部分企业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许多企业为了维持生产,不得不投入巨资开采深层水质达不到标准的地下水,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造纸厂生产的纸存放一周,颜色变黄。工厂生产的白布印染一周后出现斑点,染布颜色不清晰。
干旱和断电不仅影响居民生活,还会造成不稳定。1997年,该省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黄河利津站断流226天,缺水极为严重,人心不稳。
黄河断流导致近海鱼类资源减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萎缩,沿海地区侵蚀,土壤盐碱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刀鱼年产量达100万公斤,到90年代末几乎绝迹,鱼种从149种减少到86种。
在从枯水到断流的过程中,泥沙淤积在河道中,使河道变浅、萎缩。2000年比1986年高1.4-1.6米,加剧了“高槽低滩低堤”的局面。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从2000年开始,黄河就没有再断流过。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发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计划》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并授权黄河委员会负责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管理。1999年3月1日,黄河委实施统一水量调度,3月11日利津站恢复溢流。从2000年1月1日开始,黄河就没有停止过流淌。
作者:田正
往事(2)
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已全面铺开。
惠民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中小学校舍失修,办学条件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校改”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1987年,95%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六个配套”
1987年3月1日,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农村中小学改造表彰会。动员全党和全区人民打好学校改革攻坚战。会上,25个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先进单位和49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1984年至1987年三年间,全区共投资3.15亿元,新建校舍5.75万栋,修缮维护2.71万栋,单套课桌椅44.35万套,新建大门5124个。95%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围墙、大门、操场、厕所、课桌椅“六配套”,普及初等教育。1988年,我们抓紧重建城市中小学。年,我们筹集了1516.7万元,修建了5万平方米的校舍。
1989年以前,全区小学、初中分散,规模小,班额小,办学效益低,小学多。初中多为“区办”,条件很差。为了加强学校管理,减少投资,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1990年4月15日,行署批准了地区教育局关于调整学校布局意见的报告,开始调整全区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布局。这一决定加快了学校建设的进程,也满足了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
1989年,行署发布《关于重建公办学校的意见》,提出了三年努力完成城镇中小学重建的目标,并明确规定了十条筹资渠道。到1993年底,全区共投资1.83亿元,完成了城市中小学校的改造。新建校舍49.4万平方米,课桌椅2.4万套,大门36个,围墙1.5万米,硬化道路18.6万平方米,绿地10万平方米。66所市区学校在规模、校舍、课桌椅、操场、校园环境等方面达到“五标”要求,并通过省政府验收,成为全省17个地市中第三个完成市区校舍改造任务的学校。
加快学校实验室建设。
1984年,地区仪器站配合全区校舍重建,指导学校建设低标准仪器室和实验室,为学校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促进了实验教学的发展。自1985年起,全区已按省教育厅颁发的
1994年,当地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评估活动的意见》,制定了详细的评估内容和标准。年,全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综合完成率达到47.8%,其中实验楼44%,仪器楼55.7%,科学仪器67.2%。到1995年底,全区共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新建或改建中小学实验室1200个,仪器室1300个,为实验教学和改善实验条件奠定了基础。
2000年,中小学校舍得到明显改善。
1994年全民动员实施“两基”,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舍建设。到1997年底,全区已全面实现“两基”,累计投资5.2亿元,新建校舍96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260多栋。小学和初中平均校舍面积分别达到3.8平方米和4.5平方米。
到2000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中小学建设者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广大农村,出现了“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的喜人现象。截至2000年底,全区中小学总面积达到326.3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41.49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11.82万平方米。
作者:葛常雷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山东省邹平县隶属于哪个市的详细介绍,1987年宾县建制被取消。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邹平县属于哪个城市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