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被害人和受害人区别,涉老“八大骗”的诱惑与破解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19 19:14:35

导读:刑事犯罪受害者与受害人区别,老年期涉及的“八大欺骗”的诱惑与破解“桑榆虽晚,人间却晴”。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银发经济”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新型养老骗局

刑事犯罪受害者与受害人区别,老年期涉及的“八大欺骗”的诱惑与破解

“桑榆虽晚,人间却晴”。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越来越高,“银发经济”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新型养老骗局层出不穷。

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召开“养老金诈骗典型案件”新闻通气会,介绍养老金诈骗案件的审判情况和特点。法院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与政法机关的合作,共同铲除养老金诈骗和违法犯罪的滋生土壤。法官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牢记不留名、不参与、不交钱的“六不”原则,提高防骗防骗能力。

教你识别养老金诈骗八大套路。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人口规模已达2.64亿。”西城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琦表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龄消费市场也迎来了蓬勃发展。老年人在追求高品质晚年生活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将目光投向养老领域,老年诈骗犯罪案件呈现出新的特点。

西城法院调查发现,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该院审理的养老金诈骗案件中,受害人和投资者共计1200余人,涉案金额4.6亿余元,诈骗类型涉及投资理财、以房养老、保险代理、万文领取、医疗保健、街头迷信、黄色爱情、关爱救助等

在“投资理财”骗局中,不法分子打着“国家扶持”、“政策补贴”的旗号,编造理财项目或夸大投资收益,承诺“低风险高收益”。招商引资后往往因经营不善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有人直接携款潜逃,导致老人们血本无归甚至倾家荡产。

在“以房养老”的骗局中,不法分子以“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将其财产抵押,然后恶意利用公证、仲裁和诉讼或暴力、威胁等手段,非法占有老年人的财产,致使其无家可归,负债累累。

在“保险代理”骗局中,不法分子冒充医院、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渴望晚年生活有保障的心理,谎称可以缴纳“社保”,代为收取“材料”和“服务费”。

在“万文收藏”的骗局中,有的不法分子以老年人收藏的粮票、邮票、错版人民币等“老物件”为诱饵,编造高价,诱骗老年人委托拍卖,收取“拍卖费”、“服务费”;有的不法分子将公司的劣质工艺品冒充高档收藏品,虚假承诺短时间内会大幅增值,由公司高价出售或回购,诱骗老年人高价购买;有的不法分子还会合并“链套”,先以高价拍卖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到公司面试,再出售劣质工艺品,从而实施“行骗”。

在“保健”骗局中,不法分子以免费体检、奖品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活动,以“祖传秘方”、“特供”等噱头,编造或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理疗仪”。

在“街头迷信”骗局中,不法分子自称“神医”,编造老年人本人或家人会有疾病、灾难,编造可以通过“开坛”给现金、钱财、金银首饰等“趋吉避凶”,再与同伙串通调包或骗取钱财,造成老年人财产损失。

“爱上黄”的骗局是一种“杀猪”。犯罪分子利用单身老人缺乏情感、孤僻的特点,通过网络或短信交友,然后编造各种理由要钱。

在“关爱帮扶”骗局中,不法分子打着“关爱老人”、“帮助弱势群体”的旗号行骗,有的组织旅游参观,通过诱导、捆绑或变相收取会员费等方式行骗;有的冒充煤气、自来水公司员工,或者社区、医务人员,上门维修管道、检测核酸,以此骗人;有的利用老年人的善良和同情心,通过虚假宣传“慈善活动”、“公益项目”等方式非法集资。

“六不”抵御诱惑,提高防骗能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养老金诈骗类型,老年人该如何防范?对此,西城法院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主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到个人信息不具名、陌生境外电话不接听、线下免费健康旅游活动不参加、高额回报不动心、未经充分核实不付款、及时报警,提高防骗防骗能力。

“不透露姓名”是指不随意填写问卷,不点击陌生链接,不与陌生人谈论真实的个人信息和家庭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电话地址、银行账户、家庭成员等。

“不接”,即认真接听陌生号码和越洋电话。如果接到自称是银行保险或购物网站的电话,按照提示要求转账汇款,不要随意听信或冲动转账。可以问孩子或者直接打“110”报警。

“不参加”是指不参加线下健康讲座、健康体检、拍卖、彩票兑换、旅游参观等任何可疑活动。根据传单和电视广告。你不贪图免费的礼物,不接受免费的服务。

“不动心”就是不要相信“保本高息”“高价拍卖”等投资承诺,不要参加“0元购”“全额返利”等购物活动,避免“占便宜”的心态,摒弃“托关系”“走后门”的风气,管好自己的钱袋子。

“不要支付”,即不要轻易支付和转账。在做出任何付款决定之前,请三思。一定要告知配偶和子女,听取他们的意见。

“不要拖延”,即发现被骗后一定要及时拨打110或向12337举报平台举报。不要等、拖,以免耽误公安机关查缉、抓捕、追赃的黄金时间。

同时,法官提醒,这是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投身公益的一种方式。旅游游玩还可以丰富自己的退休生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值得大力提倡的。但同时也要警惕老年人的善良、同情心和爱好被不法分子利用。在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识别知名、正规的慈善组织、旅行社、金融机构,在参加任何机构组织的活动前,一定要通过官网或权威渠道“识别自己”;另一方面,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打消“小钱赚大钱”的念头,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理性,三思而后行。

不要让老年受害者受到二次伤害。

养老金诈骗性质恶劣,侵害对象特殊,难以追回和损害,给老年人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虽然诈骗手段五花八门,但请大家放心,政法机关一直在打击养老金诈骗。”王琦表示,为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由平安中建协调小组牵头的“打击整治养老金诈骗专项行动”已于2022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

“打击整治老年诈骗专项行动”开展以来,西城法院强化线索梳理,做好核查处置工作,立足审判职能,依法严惩老年诈骗犯罪,同时加强法治宣传,揭露老年诈骗套路。此外,西城法院充分利用“12345政法民声热线”、“12368司法服务热线”和信访接待等渠道,拓宽线索来源,畅通收集渠道,及时核实、处理、反馈,高效率、高质量回应群众诉求。

法官提醒,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确定的问题,或者遇到骗局后需要咨询如何索赔时,可以随时拨打“12368”热线。如果他们发现任何诈骗线索,也可以及时提供给警方。

“防范和打击养老金诈骗犯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西城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余建议,民政、住建、金融监管、文化旅游、卫生医疗等政府职能部门应配合政法机关一方面加强对各类养老金诈骗犯罪的分类、处置和执行,对不构成犯罪的,综合运用行政处罚、经济调节等手段促进其整治;另一方面,相互配合,全力追损,全面查清资金来源和去向。既要准确甄别、审查、认定涉案财物,又要及时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坚决防止犯罪分子藏匿、逃匿、转移涉案财物,最大限度地挽回老年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此外,余提醒,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关心和包容老人。当老人求助时,要耐心解答,细心开导;如果老人被骗了,不要指责、抱怨、挖苦,尽可能给予关心和理解,不要让受害老人受到二次伤害。(记者许玮伦)

来源:法治日报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刑事犯罪受害者和受害人区别涉及老年人的“八大诈骗”的诱惑和解决方法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受害者和受害人区别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