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类别指的是什么意思,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张强律师 法律头条 2022-11-02 11:36:44

导读:户籍类别是什么意思?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每经记者:余瑞军每经编辑:刘艳梅图片来源:图片网_500284578近日,一则“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的新闻引起热议。有网友义愤填

户籍类别是什么意思?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每经记者:余瑞军每经编辑:刘艳梅

图片来源:图片网_500284578

近日,一则“建议农民在县城买房”的新闻引起热议。有网友义愤填膺,认为总有人要“打农民的主意”;也有人说,如果给农民在大城市买房的资格,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今天程大爷想和大家聊聊“资格”——能不能落户。

众所周知户籍制度是影响中国人口流动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学术界一直在呼吁户籍体制改革,我们也一直在关注这一改革进程。

早在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体制改革的意见》相继出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已成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

而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定居的意愿整体较低,陷入“愿倒不倒”的困境。导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不减反增,城镇化仍处于“半壁江山”状态。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芳在接受程大爷采访时表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工市民化,“卡脖子”的地方也是农民工市民化。

户籍制度改革关系到市民化的进程。

目前,随着新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这一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正在获批并下放到地方政府,作为“共识最高的改革领域之一”,户籍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

新中国70年的城市化,,杜洋,杨,等。,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试图从、杜洋、杨的《新中国城镇化发展70年》中寻找答案,了解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限制,城市化停滞不前。

截至2021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比1978年提高46.82个百分点。

对此,一个常用的概括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以前,城市化“严重滞后”。

这和当时的战略选择有关。

70年前,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社会。1952年,农业劳动力比重高达83.5%,而二、三产业分别只有7.4%和9.1%。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国民经济格局,中国选择实施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加快工业积累,既要做出加快资本积累的制度安排,又要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这只能靠降低人力成本。相应的,需要降低农产品的价格,同时保证农产品的供应,从而形成农产品统购统销的体系。

如果农业生产得不到合理的收益,农村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就有可能外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有必要对包括资本和劳动力在内的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行制度性限制。”

1953年至1956年,《关于制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关于户口迁移注意事项的联合通知》等一批文件开始初步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迁移。

但这种限制,总体上是担心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没有限制农村劳动力迁移对工业化和城市建设的正常需求。

1958年1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从农村迁入城市,必须持城市劳动部门的就业证明、学校的入学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迁入证明,向常住户口登记机关申请迁出。”

这标志着户籍体系的正式形成。此后,居民按照城市和农村居住地分开管理,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受到限制。

笔者认为,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户籍制度构成了制度安排的“三驾马车”,直接服务于加速国家工业化的目标,却导致了不良后果——抑制了农民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迁移,从宏观层面扭曲了资源配置。

其实施的必然结果是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6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19.7%,之后开始下降,直到1978年,1981年城市化率(20.2%)超过1960年的水平。

激励不相容,改革“推而不动”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产生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有研究表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劳动力有30%~40%是过剩的,绝对数量高达1亿~ 1.5亿。

图片来源:图片网_501553898

如何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改革开放战略面临的新挑战。这种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推动了一系列制度性障碍的逐步清除。

1983年起,允许农民从事农产品长途贩运和自销,首次突破了就业的地域限制;

从1988年开始,政府允许农民自带口粮到邻近城镇就业,首次突破了城乡就业的壁垒;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粮票等票证制度的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入各级城镇生活和工作,并没有实质性的障碍...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70年》指出,劳动力市场信号的自发引导促进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大规模流动。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向农村城市转移成为快速城市化的最强动力。

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不是取之不尽的。特别是中国经济越过刘易斯拐点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放缓。

经过近30年的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未来还会有多少农村人口继续向城市转移?根据蔡芳等人的计算,在目前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和制度条件下,大约有2612万人。

“也就是说,如果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和户籍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没有重大突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速度将逐渐放缓,并可能趋于停滞。”

理论上,推进户籍体制改革已有广泛共识。在实践中,每个省市的改革措施都不一样。书中总结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以小城镇为代表,特点是“最低条件,全面放开”;第二种,以中等城市和部分大城市为代表,特点是“取消配额,有条件接收”;第三种,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特点是“建高门槛,开大闸”。

为什么改革反而被削弱了?

首先,我们得回到户籍系统本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的功能不是人口登记那么简单,而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工具,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管理的核心。

笔者把计划经济下的户籍制度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人口的登记和管理、劳动力的配置和广泛的福利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公共服务等。).

这样户籍体制不仅涉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涉及地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这样的内涵决定了对其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必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笔者看来,作为共识最高的改革领域之一,过去户籍体制改革之所以“推而不动”,是因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激励不相容,改革的收益和成本不对称。

根据他们的计算,全面彻底推进户籍体制改革,将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每年达到1~2个百分点,相当于超过1万亿元的GDP。但是,这部分经济增长很难具体核算,也很难在各个地方明确分享。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这部分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外部性。

鉴于中国城市的行政性质,规模越大,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户籍体制改革的政府成本越高。“不解决成本分担和红利分享的问题,大城市政府就没有合适的动力接纳新市民。”

从“边缘”到“核心”

4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率是前所未有的,但户籍的体制改革却是渐进式的,两者节奏并不完全同步,从而形成了“差距”——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与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之差。

到2021年底,中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8.0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常年外出的农民工及其随行家属算作城镇常住人口,但他们并没有取得城镇户口。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70年》一书指出,无论是发挥农民工作为劳动者还是消费者的贡献,决策者都意识到其重要性,因此提出“户籍加快人口城镇化率”的要求。

此后,各地采取了一些统计招数,即推动行政区划(城乡)定义的变化,如将“村”改为“居”,“乡”改为“镇”,“县”改为“市(区)”等。,以至于一些原本户籍意义上没有城市化的人变了/[/k2/

他们通过进一步分析城市化的方式,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只有16%来自城市本身,即“自然增长”,84%是从非城市地区迁入,即“机械增长”。机械增长的城市人口包括26%的农民工,5%的从农业转为非农业的人,53%的“就地转移”的人。

这也意味着,虽然大量农村居民成为市民,获得了城镇户口,但其本身并不涉及就业类型和居住地的变化,也不重新分配劳动力,更不能实质性增加劳动力供给。这不是典型的库兹涅茨过程。

作为背景知识,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分析各国统计数据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变动的本质是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部门(农业)向高生产率部门(非农产业)转移。

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地区(农村)向高生产率地区(城镇)的转移。因此,劳动力转移或人口城市化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库兹涅茨过程”。

蔡芳等人强调,真正符合库兹涅茨过程的城市化因素是农民工,而这一来源“已经开始下降”。

笔者认为,虽然户籍系统本身依然存在,但其历史传统功能已被大大削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现在迫切需要从外围走向核心,重点是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支出责任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只要城市人口仍然分为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农民工就不能完全平等地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社会保险、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虽然很多城市都采取了居住证加积分制的方式,但积分制的标准毕竟是地方政府制定的。只要存在激励不相容,“平等”就很难落实。

他们建议,在新一轮改革中,中央政府应该提出农民工市民化的改革目标。“只有直接聚焦户籍体制改革,才有可操作性、可监督性、可评估性。”

此外,直接提出农民工落户目标,可以使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的对应性更强,那么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改革成本的制度安排就不会再过于模糊而停留在文字上。

根据《新中国城镇化发展70年》,在当代社会,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简单聚集,更重要的是创造力的聚集。

以学历、职称、技术等级限制城市人口发展,本质上不利于城市创造力的培养。“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是未来的创造力。它们不仅是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来源,而且促进社会流动和公平正义。”

国家商业日报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户籍范畴是什么意思的详细介绍,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户籍类别是什么意思有所帮助和参考。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