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继承法是我国遗产继承规定的指导性法律,一切的继承的执行按继承法的要求执行,例如法律继承人的顺序、被继承遗产的分配等的问题,那么继承法意见中继承时间的规定是如何的?下面
继承法是我国遗产继承规定的指导性法律,一切的继承的执行按继承法的要求执行,例如法律继承人的顺序、被继承遗产的分配等的问题,那么继承法意见中继承时间的规定是如何的?下面由小编为读者进行解答。
一、继承法意见中继承时间的规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继承从被继承人生理死亡或被宣告死亡时开始.
失踪人被宣告死亡的,以法院判决中确定的失踪人的死亡日期,为继承开始的时间。
二、我国继承的方式有哪些
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有哪些
在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分为如下四种:
1、遗嘱继承,即被继承人在生前订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遗产。
2、遗赠,即被继承人生前订立遗嘱,将遗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3、遗赠扶养协议,即被继承人与扶养人订立协议,由扶养人负担被继承人生养死葬的义务,被继承人的全部或部分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该方式主要出现在老人无人赡养的情况下。
4、法定继承,即在上面三种情况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的遗产分配顺序。
三、如何区分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
1、继承的依据不同。
法定继承是指按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行的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被继承人生前所立遗嘱中指定的继承人继承其遗产所进行的继承。法定继承是按法律规定的范围、顺序来进行的。而遗嘱继承则是按财产所有人生前的意思来继承的。
2、确定继承份额的标准不同。
法定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根据所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和赡养扶养情况来确定的。遗嘱继承人的继承份额是财产所有人在遗嘱中确定的。
3、继承人的范围不同。
遗嘱继承人必须是属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而法定继承人不一定都是遗嘱继承人。因为在遗嘱继承中,根据财产所有人的生前意愿,遗嘱继承人既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也可以是法定继承人中的若干人。哪些法定继承人能够继承遗产,这要取决于遗嘱的内容。
4、继承的优先性不同。
我国实行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也就是说,对公民个人遗产的继承,如果财产所有权人生前立有遗嘱,只要该遗嘱是合法有效的,必须按遗嘱继承,而不能按法定继承。
如果读者需要法律方面的帮助,欢迎到进行法律咨询。
延伸阅读: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继承方式有哪几种
婚姻家庭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继承法如何体现养老育幼保护弱者的原则
继承法意见现在还有效吗
一、继承法意见46条的内容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46条的内容是:继承人因放弃继承权,致其不能履行法定义务的,放弃继承权的行为无效。我国法律上明确规定了继承权放弃的构成要件,即必须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作出放弃的意思表示。口头必须是本人承认或有其他证据证明的,认定有效;另外, 放弃继承权的前提条件是 以继承人能够履行法定义务为前提,不能履行显然是无效的。
二、放弃继承权的方式
1、书面方式。这是基本的方式。国为放弃继承是单方法律行为,被放弃的遗产将由其他继承人继承,没有春他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全部放弃或者遗产将由其他继承人继承,没有其他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全部放弃或者丧失继承权的,将按无人继承的遗产收归国家或集体组织所有。
放弃继承用书面方式表达,就更显慎重,而且有利于稳定被放弃的那部分遗产再转移的法律后果。实践中,用书面方式放弃继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到公证机关输放弃继承的公证文书;
(2)亲自书写的弃权声明书;
(3)写给其他继承人的有明确的放弃继承意见表示的信件,等等。
2、口头方式。如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分别或者同时向其他继承人口述放弃继承的意见。在诉讼中,继承人向人民法院口头方式表示放弃继承的,要制作笔录,由放弃继承的人签名。
继承权包括两种涵义,其中一种是客观意义上的继承权。它是指继承开始前,公民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遗嘱的指定而接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即继承人所具有的继承遗产的权利能力。即享有客观意义上的可能性继承权。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放弃继承的具体情况,可以依据上述法律中规定的程序来进行办理,特别是涉及到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放弃继承的,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作出口头表示或者书面表示,但相关情况是不可以对抗法律义务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继承法意见,继承法意见现在还有效吗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继承法意见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