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知识产权法的渊源是指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国内立法渊源和国际公约两部分。⒈知识产权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⒉知识产权行政法规。其主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是指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国内立法渊源和国际公约两部分。⒈知识产权法律,如《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⒉知识产权行政法规。其主要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专利法实施细则、商标法实施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等。⒊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⒋知识产权行政规章,如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规定。⒌知识产权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专利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第五条
因侵犯专利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被诉侵犯发明、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产品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专利方法使用行为的实施地,依照该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的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外观设计专利产品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进口等行为的实施地;假冒他人专利的行为实施地。上述侵权行为的侵权结果发生地。
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
关于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这样讲,实际上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非常多。包括我国制定的商标法,实际上也是属于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制定的一部法规,具体涉及到不同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当中,需要参照不同的法规进行。下面我们可以大概的来了解一下,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一、中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第一百二十三条 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权利人依法就下列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
(一)作品;
(二)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三)商标;
(四)地理标志;
(五)商业秘密;
(六)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七)植物新品种;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
二、民法典首次明确规定知识产权保护客体
知识产权作为民事权利的一种,是指权利人依法就知识产权客体享有的专有的权利。为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民法典》在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对作品、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客体依法享有知识产权。对比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中的商业秘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均为新增内容。
“现代技术使得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简单易行、成本低廉。这种‘专有的’立法表述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义重大,彰显了国家对知识产权的充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坚强决心。”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侵权行为地和侵权人所在地均难以确定。大量的网络行为都是跨地域、跨国界的,而互联网上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管辖权未有定论,这都导致知识产权监管、举证、制裁难度很大。
有关专家表示,民法总则中对知识产权等民事权利的规定,凸显了对民事权利的尊重,加强了对民事权利的保护,为民法典各分编和民商事特别法律具体规定民事权利提供了依据。
以民法总则作为领导性的法规。《民法典》第123条当中就规定我国的民事主体都享有知识产权的相关权利,可以申请的知识产权的专利包括商业秘密,作品发明,植物新品种等,就比如说专利权如果被侵犯的话,实际上人民法院在审理专利权侵犯的时候,除了要遵循《民法典》以外,我国制定的也有关于专利权的相关法规的。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