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要点(基础、主体结构分部)(一)质量行为部分1.施工前,必须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成立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导小组。2.开工前,施工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要点(基础、主体结构分部)
(一)质量行为部分
1.施工前,必须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方案,成立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导小组。
2.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提供合格的施工图文件、合格证及相应的设计变更文件。
3.施工前,施工单位应组织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涉及主体结构安全、主要功能、节能效果和绿色建筑的设计变更,应当经原施工图审查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
*参照【2010】12号文件《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批准后勘察设计重大变更有关问题的通知》
4.施工总承包方与桩基等分包方签订分包合同,现场准备涉及分包方的工程付款凭证;劳动合同不应包括主要材料、机械等。
*参照《建设工程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和查处管理办法(试行)》。
5.应建立和完善分包商资质、人员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分包方进场检验资料;分包商负责人签名
6.建设、施工、监理、分包单位应提供主要管理人员近六个月的社保、劳动合同、工资支付证明。
7、项目经理和总监履行职责的书面资料。
*交接班记录、监理会议、施工过程资料的签字等。
8.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
*检查合同,获取委托单位的报告
9、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重要构件和关键工序的旁站、巡视、平行检验等职责。*有计划和记录。
10、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
*见证取样的真实性、检测报告的真实性和必要的影像资料。
11.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严格执行混凝土出厂检验制度。
*三方完整及时地签署交货检查记录。
12、现场必须按规范要求配备混凝土试块标准养护措施。
*试块留置房间、标准间或标准箱
13.工地必须配备一套完整的规范、图集和相应的检测仪器,以供工程使用。
14.施工前,项目应签订混凝土供应合同,选定的混凝土供应商应合格。*满足省市相关部门粉尘控制标准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部分(基础、主体结构分部)
15、施工组织设计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专项施工方案必须齐全。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等。有执业印章;包括检验批划分、质量专项治理和质量标准化方案;高大模板需要专家论证。
16.深基坑图纸和设计文件的专家论证和深基坑施工方案的专家论证应当完整。
17.桩基合同、分包单位及主要人员的资质、试桩记录、试桩报告、工程试桩报告及成桩资料应齐全。
*提前测试桩注销问题变更;检查验桩报告的数量、承载力和完整性是否符合设计;桩基分部验收记录齐全,并有签字。
18、土方回填、素土地基、三七灰土等试验报告。
19.基槽检验记录完整,有签字,平面和剖面图符合要求。
20、防水原材料试验报告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地下防水验收规范
21、钢筋原材料质量证明书、进场检验记录、钢筋原材料及配件见证取样记录、试验报告必须真实完整。
*钢材原材料合格证、材料簿应保留原件;
钢筋连接过程检验规范齐全,时间在检验批之前。
22、钢筋隐蔽记录应注明楼层、位置、构件名称和钢筋。
*注意备注中反映的设计变更内容;可追踪性
23、混凝土浇筑单、开盘鉴定、混凝土浇筑记录、隐蔽工程报验申请等资料应齐全。
24.混凝土同养护和同标准养护试块的取样记录和养护记录应完整,试验报告应及时评价。
25、混凝土模板拆除检查资料,经监理认可后方可实施。
26、砌体材料进场质量证明文件、复验报告应齐全。
*预拌砌筑砂浆应参照《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GB/T25181-2010提供型式检验报告、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保水率、抗压强度)。
27.植筋后提供锚固力图检测报告,钢筋规格齐全。
28、主体结构实体检验应制定专项方案,检测报告包括墙、柱、梁、板混凝土强度和钢筋保护层厚度。并附结构位置和尺寸偏差检查记录(根据方案,可由建设监理检查)。
29.沉降观测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由第三方进行检查。第一次观测应从基础浇筑开始。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编制沉降观测方案,观测记录与方案一致。
30.对于涉及地下室无梁楼盖的工程,应进行空腔填料的进场检验和物理性能试验。复检指标为:表观密度、浸泡48h后的局部压缩负荷、自然吸水率、抗振动冲击。《现浇混凝土空心楼板技术规程》( JGJ/T268-2012)
31、施工日记、监理日记应详细,应记录见证取样、验收等重要内容。
32、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旁站、巡视、平行检验计划应履行审批程序,有针对性;现场、巡视和平行检查记录与方案内容一致。
3.监理应定期组织监理会议,并现场签到;监督通知应及时回复。
34.地基与基础分部和主体结构分部的验收应及时,且分部的验收记录应完整并有签字。
35.行为部分提到的信息:见证取样记录、混凝土出厂检验记录、试块共养护、试块标样记录等。
按照《建筑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和《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定》(JGJ/T185)的要求收集整理施工资料,做到真实、完整、同步、上交、签证齐全、结论明确、无遗留问题。
(3)部分施工现场
36、施工现场必须在工程开工前悬挂质量责任标牌、节能标牌、承诺书标牌、标准化领导小组标牌,工程竣工后设立永久性竣工标牌。
37.测量控制点应设置在现场并加以保护。
38.施工现场的各种材料、构件、成品、半成品应按品种、规格堆放,并设置明显的材料标志。
39、施工现场的相应部位应设置施工工艺卡。
40.设置图片样本显示区。
根据项目的特点,设置图片模板的展示形式。
重点关注装修安装阶段的主体结构、重要节点和关键工序。
41.现场设置实物样品展示区。
42.现场建立工程实体示范区。
位置:楼内,选择标准户型作为装修模式,至少一面墙,一面天花板。验收后的工程样板作为施工的质量标准。
设定:解剖一层一层,暴露一层一层。
识别要求:在相应的零件上贴上识别牌,以识别工艺实践等。
(四)工程实体(基础、主体结构分部)
43.模板和支架应根据安装、使用和拆除条件进行设计,并满足承载力、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的要求。
44、钢筋连接、绑扎应符合图纸设计和相关图集、规范。
*注意设计变更文件的执行,与隐蔽记录一致。
45.如果同一层的墙、柱、梁、板的混凝土标号不一致,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注意措施与混凝土施工专项方案相一致;相差两个等级以上的核心区混凝土强度检测
46.混凝土浇筑后,墙柱、梁、板应在规范要求的时间内养护,并形成书面养护记录。
47.混凝土试块应安全地放置在工地的相应位置。
48.现场混凝土拆模进度应与拆模检验时间一致。
49.不应有夹渣、烂根、孔洞等质量缺陷。拆模混凝土的截面尺寸和观感质量。严重质量缺陷应按设计单位批准的技术方案及时修复和处理。
50.对于混凝土已达到龄期的楼板,应及时检测混凝土强度,并进行分级。
51.砌体施工应严格按照图纸和砌体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进行,并注意灰缝的厚度和砂浆的饱满度。梁下砌体应用斜砖或砂浆填充。
52、构造柱钢筋不得偏移,箍筋加密区应按图集施工,麻牙叉应留置到位,并检查构造柱和过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53.剪力墙体上的植筋必须采用螺纹钢筋。
54、做好建筑物检查、验收、记录和成品保护。
(1)每层施工完毕后,应进行实测,并将结果如实填写在质量标识标牌上,并进行公示。
(2)主体验收前,在主体房间墙上弹出500mm标高控制线,在地面至墙面200mm处弹出平面控制线;剪力墙螺栓孔完全防水密封及钢筋网铺设。
(3)住宅工程必须在主体结构前进行分户验收,验收记录真实完整,有效减少质量通病。检查垂直度、平整度、轴向位移、截面尺寸、屋面凹陷、裂缝等。关键的墙和柱子。
(4)做好成品保护,如施工操作面、主体结构墙柱角、装修后墙柱角、窗框材料、安装管道等。
成品保护实行分户和验收。
总结:以上内容是对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版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要点(基础、主体结构分部)的详细介绍。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希望对你了解concrete 质量控制标准有帮助和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