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法律分析: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和改造场所逃走的行为。法律依据:《刑法》 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
法律分析: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和改造场所逃走的行为。
法律依据:《刑法》 第三百一十六条规定 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劫夺押解途中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脱逃罪量刑标准
一、脱逃罪法条及司法解释的依据是什么?
脱逃罪法条及司法解释的依据是我国的《刑法》第三百一十六条,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脱逃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从羁押和改造场所逃走的行为。脱逃罪是依法被逮捕、关押的犯罪分子,为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逃离监禁处所的行为。按中国刑法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二、本罪的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限于被依法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非法关押的人谈不上构成脱逃罪;劳教分子、受行政拘留处分的人,不能构成脱逃罪;被司法机关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的人逃走的,不能构成脱逃罪。
关于被关押的嫌疑人脱逃问题,新《刑法》比原《刑法》规定严密。
本罪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其犯罪动机是逃避羁押和刑罚的处罚。犯罪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从羁押、监管场所或者押解途中逃走的行为。
应注意区分脱逃既遂、未遂的界限:逃出了羁押、监管场所,摆脱了看管人员控制,是既遂;如果实施脱逃,在羁押改造场所就被发现的,或者虽然逃出了羁押、监管场所的范围,但在看守人员直接监视下被抓回的,是脱逃未遂。既遂、未遂是量刑的情节之一。
三、关于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
脱逃罪可以以作为方式和不作为方式实行,作为方式即以积极的方式逃出了羁押、监管场所,摆脱了看管人员控制,不作为的方式即依法应当返回羁押场所继续羁押而逾期不返回的。(如:羁押场所因其表现良好清明给予其三天假期,期限已满,仍不返回羁押场所)。
犯罪分子因违法犯罪行为被司法机关判决并服刑期间,应当积极参加思想改造和配合司法机关的工作,争取减刑和宽大处理。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出现犯罪分子有脱逃行为的,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惩罚,另外,犯脱逃罪的显然是罪上加罪,在犯罪子女落网后,应当对重罚。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脱逃罪,脱逃罪量刑标准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脱逃罪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