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书格式,

张强律师 法律咨询 2022-03-26 04:05:11

导读: 引言大部分科技书籍的翻译一般涉及多人合作、较长的翻译周期(如果一个人翻译)以及文体、风格、术语的统一等。,由于篇幅和章节都比较大。 很多时候,翻译人员翻译的科技书籍并不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因此,为了保证翻译的专业质量,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验证。 近20年来,作者主持翻译或独译。

确认书格式,

引言

大部头科技图书的翻译由于篇幅和章节较多,一般涉及多人合作、翻译周期较长(如果一人翻译的话)以及体例、风格、术语的统一等问题。很多时候,译者翻译的科技图书并不是自己的专业所长,因此,为了保证译文的专业质量,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技术审定。近20年来,笔者主持翻译或独译了《飞机电气和电子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宝库山可持续性发展百科全书第5卷: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多个大部头,由于在翻译、校对、技术审定等各个环节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这几本大部头翻译出版后都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也对大部头科技图书翻译的流程和技巧进行了研究,现粗拟成文,与大家分享。

1. 确定翻译项目负责人

翻译项目的发起人可以是出版社(出版社根据出版计划购得版权,选定译者进行翻译),也可以是译者(译者发现一本有价值的图书,然后请出版社购买翻译版权)。一旦项目确定,翻译出版计划就可以实施。大部头科技图书的翻译需要首先确定项目负责人(译者),该负责人负责与出版社责任编辑和翻译团队(如果是多人翻译的话)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并对整本书的翻译质量负责。项目负责人一般由翻译水平最高、组织能力较强的人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确定基本格式与体例要求、建立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检查翻译进度、进行统校、组织技术审定等。

2. 确定基本格式与体例要求

确定基本格式与体例要求有助于全书格式与体例的统一,避免译者事后进行格式与体例的大量改动,节省出版社编辑的编校时间。翻译合同签订后,有的出版社会把格式与体例要求发给译者。但大多数时候,翻译项目负责人需要与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沟通,就基本格式与体例进行讨论与协调。比如人名的处理,不同的出版社就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出版社只要求进行人名的翻译(如“德国陆军的沃尔特·多恩伯格上尉获得批准,开始研制军用液体火箭”),而有的出版社则要求译名之后加注原文(如“我们感谢劳埃德·丁格尔(Lloyd Dingle),他最早提出了‘飞机工程丛书’的设想”)。

再如,笔者在翻译《宝库山可持续性发展百科全书第5卷: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时,遇到大量的引文出处和动植物拉丁文的标注问题,这些引文出处和拉丁文标注要不要翻译,都需要与责任编辑进行沟通和协调。最后我们一致认为,这两种标注照搬原文(不翻译)对读者更加方便(如“自然资本在《小即是美》中被首次明确提及(Schumacher 1973)”)。

笔者主持翻译《捷联惯性导航技术》一书时,就在启动翻译之前给各位译者下发了如下的格式与体例要求(这里仅摘录几条):

(1) 章节号都用阿拉伯数字:如“第1章”“2.1

概述”;

(2)

first-order,

second-order

(导数、谐振频率等)用“一阶”“二阶”(不用“

1

阶”“

2

阶”);

(3)

角度用符号,如“

90

°”(不用“

90

度”);

(4)

数值范围应采用中文的表示法,如“

1

10

”(不能用

1

10

);

(5) 采用标准单位,如

km, kg, h, min, s

等等。

基本格式和体例的要求有时需要根据翻译的进展和遇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3. 建立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

对于大部头科技图书的翻译来说,为了确保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的统一,不管是一人翻译还是多人合译,建立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专业术语,还是人名、地名和机构名,它们一般都有多种译法,如在惯性导航领域中,bias有“零偏”和“偏置”的译法,AHRS有“姿态航向参考系统”和“姿态航向基准系统”的译法,scale factor有“标度因数”和“刻度因子”的译法,等等。但对一本书来说,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这样的术语和名称必须统一。笔者的体会是,在翻译的过程中,随时把遇到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确定一种译法后放入一个专门建立的EXCEL表中(以EXCEL文档建表的好处是便于排序和检索),然后每完成一个章节进行一次排序。

对多人合译来说,人们对建立这样的表格很容易理解,其实,对一人翻译来说也是一样,因为大部头科技图书里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没有这样的术语/名词表,你很难记住前面把David译成了“大卫”还是“戴维”,把“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译成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还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建立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的附带好处是知识的不断积累。笔者在翻译《宝库山可持续性发展百科全书第5卷: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时,共收集了3,000多个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表1是其中的一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一本书的每章都有introduction(概述/引言)和summary(小结/总结/要点),为了全书的统一,这样的常用术语也需要确定一种译法后放入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多人合译时,项目负责人需要把不断更新、经过审定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及时发给各位译者。

表1. 《生态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示例)

abiotic factor

非生物因子

abundance

多度

abundant species

优势物种

acacia

金合欢属植物

acclimatization

环境适应(性)

Aceh

(印尼)亚齐省

acetate fermentation

乙酸发酵

acid dissolution

酸溶过程

acidification

酸化

adaptations

适应能力

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ARM)

适应性资源管理(ARM)

additives

添加剂

adhesion

附着力

Adina Merenlender

艾迪娜·莫林林德

Administrative Law

行政管理法

Adrian Jordaan

阿德里安·乔丹

adsorption

吸附(作用)

aerobic organisms

好氧生物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资源对科技图书翻译工作的支撑能力越来越强大,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可以使翻译的效率不断提高。人们对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特别是网页搜索资源)进行翻译的问题已经讨论了很多,笔者不再累述,这里仅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就以下三种资源的利用问题谈些感受。

4.1 在线电子词典资源

网上的电子词典资源非常丰富,笔者用得较多的是以下这些:

Merriam-Webster英语词典(http://www.merriam-webster.com):主要用于了解词的准确含义。

Acronym Finder英语缩略语词典(http://www.acronymfinder.com):用于检索英语缩略语的全拼。

有道词典(http://dict.youdao.com):词汇丰富,而且有专业分类释义,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必应词典(http://cn.bing.com/dict/):词库和例句都非常丰富。笔者常常与有道词典对照使用。

4.2 在线综合翻译资源

笔者用得最多的是“谷歌翻译”(http://translate.google.cn/#en/zh-CN/),它可以进行字词、句子、段落和篇章的即时翻译,也就是说,把要翻译的内容粘贴到翻译框内,它就即时地翻译出来,不需要点击任何搜索键,非常方便、好用。笔者主要利用“谷歌翻译”做两件事:一是人名、地名、机构名的批量翻译,二是对自己的译文不满意时,让它提供参考和启发。

例如,笔者在翻译《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一书的“光污染和生物系统”一节时,文章的末尾给出了如下的作者和单位:

Robert DICK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Canada

R. G. S. BIDWELL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Peter GOERING

Muskoka Heritage Foundation

笔者把上述内容整个拷贝、粘贴到“谷歌翻译”的翻译框后立刻得到了如下的翻译结果:

罗伯特·迪克

加拿大皇家天文学会

R. G. S.比德韦尔

皇后大学,加拿大

彼得·戈林

马斯科卡传统基金会

又如,笔者把“Quantification of the resilience of systems is in its infancy”翻译成“系统恢复力的量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后感觉不太满意,就把这个句子粘贴到翻译框,于是得到“系统的恢复力的定量正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感觉“起步阶段”比“初始阶段”要好,于是把自己的译文修正为“系统恢复力的量化仍处于起步阶段”。

4.3 网上咨询资源

网上有各种免费的帮助网站,对翻译过程中碰到的语言、技术等问题,如果不能通过网页搜索直接解决,译者就可以向这样的网站发帖求助。例如,笔者在翻译“Ecosystem services provide a restorative lens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actice”这句话时,对“provide a restorative lens”不太理解,就把这个句子贴在一家网站,结果一位热心人就把这个句子改写成了更容易理解的形式:“Ecosystem services let people focus on restoration when they d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电子邮箱也是一个重要的咨询资源。如果知道(或能够查到)作者的电子邮箱,就可以直接写信求助。笔者在翻译《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性发展》一书时遇到了三个中国人的名字:Gaoming Jiang、Wenjing Bo和Yanli Zhang。前两位是“城市植被”一节的作者,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笔者当时猜测Gaoming Jiang可能是“蒋高明”,于是就用“中国科学院蒋高明”进行网页搜索,得知蒋高明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这样,这一名字就得到了确认。笔者用同样的方式尝试确定Wenjing Bo的名字,但没有成功。幸运的是,网上有蒋高明教授的电子邮箱,笔者于是写信求助,得到的答复是:Wenjing Bo是博文静。Yanli Zhang是“最佳管理实践”一节的作者之一,工作单位是Stephen F. Austin州立大学,笔者到学校的网站搜索,得知他是该大学的助理教授并查到了他的电子邮箱,于是给他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得知他的名字叫“张延利”。如果笔者不做上述搜索和咨询,只是简单地把名字译为“张艳丽(音)”,其准确性不仅大打折扣,甚至有张冠李戴之嫌。

5. 做好自校、统校和技术审定

作为多个大部头科技图书翻译项目的负责人,笔者常常告诫我们的翻译团队:翻译质量是一个译者的脸面,关乎译者的声誉,我们必须始终把翻译质量放在第一位。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翻译、自校、统校和技术审定的流程,确保了翻译的高质量。

译者完成翻译任务、提交审校之前必须先进行自校。自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格式和体例是否满足基本格式和体例的要求;

(2) 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是否与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保持一致;

(3) 译文是否完整、准确、通顺。

统校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承担,主要审校内容也是上述三个方面,重点是在翻译的准确和通顺上进行把关,另外还要使全书的语言风格尽量保持一致。为了说明问题,下面列举几个译例。

例1. A device developed in France by ONERA 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

原译:法国ONERA研制的器件特别有趣。

此句中,译者没有正确理解“is of particular interest”的意思。

改译:法国ONERA研制的器件特别值得一提。

例2. Normally, the test rig is limited to angular rotations.

原译:一般来说,测试夹具受到角运动的限制。

此句中,译者没有正确理解“is limited to”的意思。

改译:一般来说,该测试夹具仅限于做角运动。

技术审定一般由科技图书所涉及领域的专家承担,审定的重点是技术术语和技术描述是否准确、专业。审定专家一般不超过两人,人员过多不利于全书技术描述的一致性。

6. 结语

多年来的翻译实践表明,确定基本格式与体例要求、建立专业术语/专有名词表是大部头科技图书翻译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只要译者和翻译项目负责人珍视自己的声誉、始终把翻译质量放在第一位并严格执行翻译、自校、统校和技术审定的流程,大部头科技图书的翻译质量一定能够经得起出版社和读者的检验。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确认书格式,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确认书格式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