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经济观察)中国推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意味着什么?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刘亮)近日,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的意见》(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在我国市场监管体系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 官方人士
企业信用分,企业信用分怎么查
(经济观察)中国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意味着什么?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电 (记者 刘亮)近日,中国官方印发《关于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市场监管系统全面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官方人士透露,这项制度将在激发市场活力和提升市场监管效能上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副局长蒲淳日前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是基于企业的信用风险信息开展信用风险状况研判,根据信用风险状况不同将企业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对不同信用风险类别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的一项创新制度,对于构建信用导向的营商环境十分重要。
当前,中国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全国市场主体历史性跃上1.5亿户,其中企业数量达到4800万户。谈及这项制度给市场主体带来的利好时,蒲淳强调,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使监管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简言之,就是针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将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中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并据实际情况可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对信用风险高的企业,则实行严格监管。
蒲淳表示,这种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将为企业打造良好宽松的经营环境,让违法失信企业处处受限,有利于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能够有效防范监管部门对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的过度干预,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
他强调,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是动态调整的,企业可通过主动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重塑良好信用等方式,降低自身信用风险,提升市场信誉和竞争力。
除了对市场主体是利好之外,推进这项制度的建设也是对中国现有监管方式的有益补充。蒲淳指出,近年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监管针对性不强、发现问题比例不高等问题,亟须转变监管方式。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监管效能。
据了解,2019年9月以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11个地区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工作试点。从实际效果看,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结合,发现问题比例大幅提高,监管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大幅提高。
如浙江省已迭代优化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模型至3.0版,对中高风险企业问题发现率提高了87.6%;福建省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后,监督抽查问题发现率提高了57.1%。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冀岩也介绍说,2021年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对市场主体进行日常监管过程中,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的成果开展随机抽查,与2020年相比,在抽查检查企业户数上下降了50%。
展望未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信用监管司司长刘燕指出,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将作为配置监管资源的内部参考依据,主要应用于市场监管系统各业务领域对企业的监管工作,除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之外,还将与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专业领域风险防控有效结合,与探索完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相结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总监王铁汉透露,在食品领域,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建立了四级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并据此确定检查的频次、内容、方式。他强调,中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超大规模的市场、天量的监管对象,借助信用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将有利于更好地保证民众舌尖上的安全。
刘燕表示,近年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它们正处在发展初期,可能会产生潜在问题。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将有利于发挥科学有效监管的作用,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其留出发展空间,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企业信用分,企业信用分怎么查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企业信用分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