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3年前,我们在南斯拉夫的同胞在我们的大使馆被残酷杀害。 高举“人权”和“和平”大旗的美国,直接把轰炸自己的飞机定义为误炸。 虽然中国最终靠的是强硬外交,但美国做出了补偿,付出了代价。 但所有中国人都知道,美国付出的代价远不能抚平中国人的悲痛。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一个国家。
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电话
23年前,我们远在南斯拉夫的同胞在我国使馆中惨遭杀害。
高举“人权”、“和平”大旗的美国直接将自家飞机的轰炸行为定义为误炸。
虽然我国最终依靠强硬的外交手段,让美国做出了赔偿,付出了代价。
但所有国人都知道,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远不能抹平国人的悲痛。
没有国家能通过外交手段获得国家实力以外的东西。
幸运的是,如今我们已然强大。
那时无法获得的真相,如今我们或许依旧无法得知,但当时无法告慰的英灵,如今我们正在用奋进来纪念他们曾做出的贡献。
血染南斯拉夫
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一直处在紧张的局势当中。
美国本土反华反共浪潮层层涌起,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计划频频受阻,在美国凭借“一超”地位大兴经济仗时,巴尔干半岛的炸药绳也燃起了火花。
1998年,随着北约为自身利益大举介入巴尔干半岛局势,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和科索沃双方矛盾彻底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为了解第一线消息,我国开始选调记者前往南斯拉夫进行一线报道。
得知消息后,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立即主动申请选调名额:
“我是学塞尔维亚语出身的,能作为战地记者对前方进行报道是我的荣耀,无论有多危险,我都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1998年7月,获得选调名额的许杏虎便与妻子朱颖登上了飞往南斯拉夫的飞机,此时这对光明日报的记者夫妻刚刚完婚不到两个月。
许杏虎夫妻到达不久后,因美国强行干预南联盟与科沃夫的谈判,双方谈判彻底破裂,本有望和平的巴尔干半岛成为了烂摊子。
随着美方虚伪至极的一句:
“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来维护和平,为保护人权,我们不得不对南联盟实施轰炸。”
北约早已蓄势待发的轰炸机群如飞蝗般铺天盖地地扑向了南斯拉夫。
在许杏虎发出报道《离轰炸还有多远》以此揭露美国虚伪嘴脸的第二天。
一枚枚重达数百磅的炸弹便落在了南斯拉夫的国土之上,飞蝗所到之处皆成废墟。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打着“为了和平”的名义将南斯拉夫犁了一遍。
“……北约的科索沃政策早已是‘军事干预为主,和谈为辅’,霍尔布鲁克的访问也只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想在世人面前表现出的和平的虚假姿态,岂能成功!”
许杏虎夫妇预言了这次战争,通过这八个月在前线的所见所闻。
可惜知晓未来的他们也只能眼睁睁看着,南斯拉夫的人民们成为一具具焦黑的尸体,原本温馨的居所变为一个个破败的废墟。
此后,在长达78天的饱和轰炸下,在北约1100架飞机入侵下,在投放的2.5万吨炸药毁灭下,南斯拉夫成为了一片残破的焦土。
在这次“为了和平”的轰炸下,近3000名平民在炮弹中失去了生命,一万多人受伤,20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据战后统计,这次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近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在轰炸期间,许杏虎夫妇依旧没有忘记祖国的任务,不顾安危地前往前线进行深入报道,揭露战争的惨烈与北约的虚伪。
自1999年4月5日起,许杏虎夫妇便联名连载战争纪实报道《亲历炮火》。
在这次报道中,他们用43篇前线报道、3万多字的战争纪实将北约“为了和平”口号下的虚伪面具彻底扯了下来。
一个个因战争流离失所的孩童、一所所因炮弹毁灭的医院、一具具因战火烧黑的尸体,通过报道的文字向着世界倾泻而出。
在《亲历炮火》连载之时,光明日报社考虑到前线的危险性,决定安排许杏虎夫妇回国。
但对于报社的这个安排,许杏虎夫妇选择了拒绝。
他们知道前线的危险,他们也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在炮火下死去。
但相较于回国求存,他们更想留在前线替世界张开双眼。
他们想让世界看看美国与北约的真实嘴脸,想让世界知道为什么中国一直反对北约的介入行为。
毫无疑问,许杏虎夫妇是英勇的、可敬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次可敬的拒绝,他们彻底将自己的英魂留在了这片饱受战争折磨得异国他乡。
1999年5月7日晚,一架美方派遣的B-2隐形轰炸机来到了南斯拉夫,随后它们便将5枚导弹投向了贝尔格莱德樱花路的3号建筑——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
“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
“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武器,我们的行动经过最精心策划,我们的部队受过最优良的训练,我们能确保科沃夫事件将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和平解决……”
当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培根在五角大楼吹嘘“美国和平”时,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已经成为了焦土上的又一座废墟。
当时侥幸逃生的环球时报记者吕岩松回忆时说道:
“晚上潘占林大使让我们早些休息,于是大家回了楼上房间,大使这句话救了我们的命,因为北约随后发射导弹正好落在我们刚刚坐过的地方,如果我们晚一步上楼的话,大家肯定都没命了。”
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
在这次袭击中,我国大使馆大半倒塌,新婚不到一年的许杏虎、朱颖夫妇与新华社记者邵云环都不幸遇难,其余受伤者超过二十人。
对于这起惨案,美国方面没有丝毫愧疚。
面对采访,美方发言人毫无愧色地说道:
“战争造成意外是难免的,这只是一起误炸。”
误炸?!
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飞行员的美国会误炸一座标识着中国国旗的使馆?
这个荒唐的说法,彻底点燃了中国人民的怒火。
当晚,得知消息的中国人民便将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求美国给一个交代。
美国无端轰炸他国大使馆的恶劣行径也遭来了国际各方的谴责,中国政府也派出大使对此事进行强硬的交涉,要求美国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
面对重重压力,美国方面不得不收起傲慢进行了解释:
“原定目标是大使馆附近的南联盟电视台,是导弹偏离导致了这误炸”。
然而这个说法完全立不住脚。
离大使馆最近的电视台也在两公里之外,美国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好的飞行员”,他们的目标会偏离到两公里外吗?
原定目标有误的说法,不但没有平息中国的怒火,反而让美国陷入了更焦灼的局面之中。
看到自己的谎言被识破,美国又连忙拿出一套新的措施作为应付:
“本次误炸是因为使用了旧地图导致的。”
对此,日裔美国记者岛津洋以一篇发表在《亚洲周刊》的报道《炸中国使馆绝非意外》狠狠地打了美国的脸。
在文章中,岛津洋通过各类采访形式,证明了美方掌握着最新地图。
美方一次次的推脱之词彻底磨灭了我国政府的耐心,时任外交部长的唐家璇斩金截铁地向美方提出了四点要求。
第一、向中国政府、中国人民以及受害者家属公开道歉。
第二、针对北约军队用炸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事件进行详细的调查。
第三、公开宣布调查结果。
第四、严惩这次轰炸袭击行动当中的肇事者。
与此同时,刚上任一年的中国驻美国全权大使李肇星也担起了交涉责任,前往白宫与克林顿进行谈判。
对于美方宣称的误炸,李肇星丝毫不买单。
在记者见面会上,他铿锵有力地说道:
“你们说用了过时的地图,这种解释能让全世界的人相信吗?美国一直在全世界标榜人权和法治,可是到现在美国都没有任何的迹象来表明要处理这次事件当中的肇事者。”
看到李肇星的强硬态度,美国总统克林顿知道自己必须给出个交代了。
两人会面后,克林顿主动上前表示歉意:
“我代表美国政府衷心地向遇难的三位中国人民的家属、亲人道歉。”
对于克林顿的伏低认小,李肇星没有丝毫动摇。
他肩负着为死难同胞与祖国人民讨回公道的责任而来,怎会被区区小礼迷了心智。
瞧着面前一脸歉意的克林顿,李肇星不卑不亢地说道:
“总统先生,这三位无辜死去的同胞是中国全体人民的亲人,你应该先向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道歉!”
看着李肇星丝毫不让的态度,克林顿又心知理亏,于是再次代表美国向中国政府与全体人民道歉。
看到克林顿再次道歉后,李肇星并没有就此打住,反而抢身上前,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放在了克林顿面前。
“总统先生,我们中国人向来讲究白纸黑字,你得把你的道歉写下来才作数。”
被李肇星吓了一跳的克林顿见事已至此,于是只好拿起钢笔,用英文写下了道歉信:
“对死难者家属表示深深的哀悼,对全体中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歉意。”
拿到道歉信后,李肇星扬长而去,只留克林顿尴尬地呆立在旁。
1999年12月16日,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发表了谈话,宣告美国已经与我国政府就轰炸事件达成了赔偿协议。
美国将赔偿三位遇难同胞家属450万美元,并单独向大使馆赔偿2800万美元,涉事的6名情报人员都将革职查办,本次轰炸负责人则直接被中情局解聘。
负责人之死
2004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出版了自传《我的一生》。
在这本自传里,克林顿讲述了许多执政期间历经的大小政治风波,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遭炸事件也在他的自传中占据了不小篇幅。
在自传里,克林顿称这起事件是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最大挫折。
因为此事使得美国不得不将注意力从巴尔干半岛转向中国,让本来顺利地抢占利益的行动蒙上了一层阴影。
对于轰炸事件,克林顿在书中承认了错误:
“我对这个错误感到坐立不安,于是立即打电话想向当时中国最高领导人道歉,但他没有接通我的电话。”
根据克林顿的描述,在一周后他才拥有了与中国谈话的机会。
在这次谈话中,克林顿表示自己并非有意轰炸。
我国领导则表示,这或许是美国内部有人不满中美关系走进,于是动了手脚,但他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美国这样的大国会因为技术犯这样的错误。
在自传中,克林顿承认了美国的错误,但他始终将轰炸事件认定为误炸。
这种说法实在是经不起推敲。
在那时,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超”国家,科技与军事实力极其雄厚。
在科索沃战争中,美国在战区中布置了超过50颗卫星,能够对战区地域进行厘米级别的观测与定位。
这些卫星中还含有特殊卫星,能够通过技术对地下目标进行透视探测。
可以说在美国的卫星大阵中,战区中每个建筑,甚至每个人都处在美国的监视之中。
在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军对目标实施打击时,得益于先进的技术,其最大误差都未超过13米,怎么到我国使馆这里便可以误差到公里级别了呢?
美国所言误炸,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更何况,美国投放导弹的方式本身就极具目的性。
在此次轰炸中,美国投放的五颗导弹的目标都极其明确。
根据大使潘占林在《战火中的外交官》的记录,除了四颗导弹飞向大使馆外,还有一颗直接轰向了大使府邸中央,直接穿过楼层穿到了地下。
这是一颗有着明确目的的穿地弹。
大使府邸与大使馆是分开建筑的,五颗导弹各司其职瞄,各具威能的发挥效果,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巧合。
令人庆幸的是,这颗穿地弹最终没有爆炸,否则遇害者名单上不知道又会添上多少同胞。
传言称,美国此次轰炸目的是为了摧毁之前被击落的F-117飞机残骸,据说残骸在大使府邸地下进行保管。
这样也就能解释为何飞向大使府邸的会是一枚特制穿地导弹了。
除了轰炸中的疑点外,在事件过后,美国的一些行为也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场巧合的误炸。
2009年3月22日,57岁威廉班尼特在与妻子散步途中遭到暗杀身死,死时距离家门不到两公里。
班尼特的邻居们都表示,班尼特平日待人较好,并未与谁结仇。
班尼特身死后,来此处理的并非美国警察,而是中情局。
一个老人的突然死亡能引发中情局的关注,其身份自然不一般。
这起案件最让人关注的便是班尼特过去的身份——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责任人。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班尼特便是当年被开除的轰炸负责人。
他曾担任美国陆军中校军官,退役后受中情局雇佣,在被明面开除后依旧在军中担任顾问,曾参与伊拉克战争,为士兵们提供情报训练。
一位并无仇家,却又与轰炸事件挂钩的老人几年后突然横死,其中原因很难不让人想入非非。
随着班尼特的死去,或许我们无法揪出背后的真正黑手,进而得知最终的真相。
但是令国人慰藉的是,通过这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走向了强大,不再如过往一般处处受人掣肘,面对外敌,如今已然强大的中国可以不惧威胁的大喊一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死者安息,英灵安息,我们的祖国正在用强大与跃进来告慰各位付出的血汗。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缅怀!驻塞尔维亚使馆凭吊北约轰炸中牺牲烈士》
成都商报《美国前军官遭暗杀 曾是北约轰炸中国使馆责任人》
国务院公报《中美就美国轰炸中国驻南使馆的赔偿问题达成协议》
明安香.美国新闻自由历史性沉沦的里程碑:科索沃战争一周年回顾.[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电话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美国驻北京大使馆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