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钱江晚报小时记者詹1951年3月1日,杭州城市工人文化宫在西湖成立。 不久,它将迎来70岁生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人文化宫一直被称为杭城文体活动的风向标,尤其是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相对短暂的年代,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诗和远方”。 嗯,在你的记忆里。
杭州工人文化宫,杭州工人文化宫培训报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
1951年3月1日,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在西子湖畔成立。
很快,它就要迎来70岁的生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人文化宫都被人们称为杭城文体活动的风向标,特别是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相对短缺的年代,它更是承载了一代人的“诗和远方”。
那么,它在你的记忆里留下过什么?
有人拿出了一只泛着斑斑铁锈的搪瓷杯,这是当年来之不易的奖励。他说,这只杯子陪伴了他40年的光阴,从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直到霜染青丝。
有人拿来了当年的借书证,在那个追逐梦想的年纪,是工人文化宫那个不算大的图书馆,让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还有当年的文艺骨干翻出微微泛黄的老照片。回忆起相片里的那些故事,他眼眶有些湿润。那一张张温暖的笑容的背后,闪耀着的,是明媚而又纯真的年华啊。
前几天,杭州工人文化宫发起征集,征集老物件。
小时新闻记者从目前征集到的“私家珍藏”中找到了这些故事。
1】工人文化宫当年是杭州文体届的风向标
一毛五分钱看个电影,可时髦了
这只白色的搪瓷杯,有不少地方,已经泛起了斑斑铁锈,但杯子上面的红色字体,依然清晰可见,在杯子的最下方,还写着“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的字样。
70岁的杨维新说,这只杯子是1980年得来的,那是他们积极参加工人文化宫活动的一个奖励,“在那个时候来说,能有这样一个杯子,还是很奢侈的,而且要得到这份奖励,也非常不容易的,必须得经常参加活动才有资格。”
杨维新回忆,收到这份奖励他都舍不得用,把杯子收藏起来,直到三四年后,才拿到办公室喝茶。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好了,这只搪瓷杯‘退居二线’,但我还是舍不得扔掉,拿回家里当牙杯,每天用它来刷牙,一用,就用到了现在。”
上世纪70年代,杨维新在杭州市糖业烟酒公司工作,当时,他是公司的团委负责人。
“那时候,我们和公司的工会联系很密切,是在一起办公的,只要工人文化宫发出通知,要举办文体活动,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去参加。”
杨维新翻出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他们当年参加比赛的点点滴滴,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公司当年参加了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组织的杭州市职工乒乓球等级赛,因为公司没有球场,他们所有的训练都是在工人文化宫进行的。
“1980年10月份的比赛。我们的女子组很厉害,一下就冲到了甲级队,男子队稍弱一些,进入了乙级队。“杨维新说,公司领导也很重视这个比赛,觉得男子队也应该去招兵买马,壮大一下实力,就派他去完成这个任务,”我后来从少体校招了几名员工,到我们公司里来工作,有了这些力量的补充,到1981年比赛的时候,公司的男子队也冲到了甲级队,后来,还多年保持了杭州市职工乒乓球等级赛的冠军。”
杨维新说,当时的工人文化宫,就是杭州文艺体育活动的一个风向标。因为参加活动多了,他对工人文化宫的感谢也越来越深。“单身那些年,只要晚上没事,就会跑到工人文化宫的大剧场去看电影。大剧院平时每天晚上都会放电影,故事片一般都是两小时以内,票价是1角5分钱。有时候还会有一些现场的文艺演出,票价稍微贵一点,差不多两角五分钱一张票。我那时一个月的工资36元,这样的消费水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2】他曾是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常客
一本老旧的借书证,记录着那段逐梦岁月
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有一场报告,让85岁的沈建华至今都记忆犹新。
“我记得那是1954年吧,那时候我年纪还很小,当时有个白求恩大夫的翻译,到工人文化宫来作报告,给大家讲白求恩大夫的故事,就在工人文化宫的礼堂里,当时的礼堂里全部坐满了,至少有几百人吧。”沈建华说。
这是沈建华第一次听到如此大场面的报告,他很激动。“我是农村来的,参加工作的时候,文化水平也不太高,听了这场报告,可以说,也点燃了我对学习的渴望。”
后来,只要有时间,沈建华就会跑到工人文化宫去学技术学文化,他办了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图书馆的借书证,成了那里的常客,经常在那里借阅各种各样的书籍,给自己充电。
当年的借书证,沈建华也一直保留着。他很珍惜。他说,一直很感谢那个小小的图书馆,在那个追逐梦想的年纪里,让他看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当时的图书馆和现在杭州市的图书馆完全没法比,但在那时候,有这样一个图书馆已经很了不起。”
除了借书证,沈建华还珍藏着杭州市工人文化宫诊疗所的一本诊察证,同样已经老旧,上面的字迹也略有些模糊,不过依然可以看到,上面写着初诊日期:一九五三年八月廿五日。
沈建华说,当年他在杭州铁工厂工作,有时候,难免会有一些铁屑不小心掉到眼睛里。
“我们厂区很小,没有独立的医务室。好在厂离工人文化宫近,走路过去只要十分钟,遇到这种情况,就会去工人文化宫的诊疗所,请那里的医生看看,帮忙清洗一下眼睛。”
3】几乎每个夜晚都排练
那时的演出市场都是工人文化宫独当一面
今年65岁陈宝海,拿出了两张当年演出的照片,有些微微泛黄。
照片里面的那些人,每一个都很投入,精气神十足。看着照片,他笑了,说起了很多当年的故事。“这一张张温暖的笑容背后,是多好的年华啊。”
陈宝海一直深爱文艺,最擅长的就是唱莲花落,最初他在绍兴,活跃在当地的宣传队里。
1979年,陈宝海来到杭州,到了杭州丝绸印染厂工作,因为喜欢文艺,他加入单位的文艺宣传队,成了文艺骨干。就在单位组织的一次文艺汇演中,他因为出色的表演,被挑选进入工人文化宫的曲艺队。
“曲艺队一共有20多人,都是各个单位里的文艺骨干,被挑选上来的,都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大家在一起排练演出,很开心。”陈宝海说。
自从进了工人文化宫的曲艺队,陈宝海每个晚上几乎都泡在工人文化宫里。
“晚上吃完饭,差不多6点就去文化宫,一般情况下,会排练到晚上9点才回家,要是第二天有演出,可能就要提前走台彩排,练到十一二点也是有的。”陈宝海说,那时候也就20多岁,少睡点觉无所谓,精神好得很,因为喜欢也不会觉得累。
他们在文化宫的剧场里演出,每场几乎都是爆满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人气很高,也有了自己的粉丝”。
曲艺队也经常参加省里和市里的演出,包括下乡以及到各个单位去慰问,还参加过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地举行的职工业余文艺交流演出。
“那时候的邀约也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日,还有一些工厂的周年庆,一些单位都会邀请文化宫的演出团队去演出,因为那时候社会上的演出团体很少,在演出市场,基本上都是工人文化宫独当一面。”陈宝海说。
现在,陈宝海也会和当年的队友们一起聚。
“真的很感谢工人文化宫给了我这个平台,让我有了那么多锻炼的机会,没有把文艺的特长给落下,可以说,我靠着唱戏走过了我的大半辈子,这已经是我生命里很重要的一件事情。”陈宝海说。
新闻+
期待更多的你,说出属于你的回忆
你是否也珍藏着和工人文化宫相关的老物件?你是否还记得关于工人文化宫的故事?
杭州市工人文化宫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继续面向全城寻找那些工人文化宫的老朋友们。
一起来说说你和工人文化宫的故事,再现记忆中的工人文化宫的模样。
征集对象:
1、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相关的老物件;
2、杭州市工人文化宫培养的职工文体骨干;
3、有故事的你和有才华的你。
届时,还将举办70周年庆系列活动,所有报名人员都有机会到现场参加活动,更有机会参加“70周年庆”文艺演出和展示活动,穿越时空回到记忆中的那个“学校和乐园”。
联系电话:82926926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杭州工人文化宫,杭州工人文化宫培训报名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杭州工人文化宫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