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财政局,珠海市财政局领导班子

张强律师 法律咨询 2022-03-23 22:59:34

导读: 民生支出增长5.7%,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9%...“支出增加、收入减少导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这是2020年珠海财政收支的显著特点,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去年,珠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9.13亿元,同比增长10.1%,位居全省第一。 “二月二日,列

珠海市财政局,珠海市财政局领导班子

民生支出增长5.7%、新增减税降费超100亿元、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20.9%……“增支减收导致收支矛盾更加突出,这就是珠海2020年财政收支的显著特点,但我们经受住了考验,去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79.13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居全省第一。” 2月2日,列席珠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的珠海市财政局局长戴伟辉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坚持节用裕民,今年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安排同比增7.7%。

珠海市财政局,珠海市财政局领导班子

连续两年减税减费超百亿元

南方日报:2020年珠海财政面临什么样的形势?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戴伟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和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4.5%,广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8.5%,珠海的税收收入直到六月份才实现彻底转“正”。

在财政收入征收面临很大压力的同时,为了帮助企业克服困难,维护经济稳定,还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增加财政对企业的资金支持、增加卫生、交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一进一出,就是数百亿元的金额,算好财政收支平衡这本账实属不易。

首先是在收入组织上下功夫。一方面加快落实复工复产系列稳增长政策,助企纾困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珠海税收收入自去年6月扭负转正并持续保持正增长,累计完成296.7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加大力度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在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下降的同时,珠海实现了非税收入同比增长36.3%,最主要的原因是珠海各级财政部门树牢底线思维,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取得成效。

其次是强化资金使用效益。对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预算支出进度较低、存量资金规模较大且无正当理由的资金,分类采取收回、撤销、压减、调整等。2020年,调减、回收统筹推进缓慢和因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开展的项目资金超过32亿元;全市存量资金规模从年初的191.96亿元,下降至年底的1.45亿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沉淀资金的使用效益。

最后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珠海市直部门带头精打细算、勤俭节约, 2020年一般性支出较2019年压减超过10%。其中,市级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培训、公务接待、会议、大型活动等经费压减幅度超过60%,全市行政及参公管理事业单位“三公”经费支出较2019年下降17.4%。

南方日报:去年珠海的财政工作有什么亮点?

戴伟辉: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珠海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推动减税降费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等规模性助企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全年财政收支运行主要体现出五个“新”:

财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珠海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总量首次跨越千亿大关,达到1003.45亿元,规模居全省第5位,实现“争先进位”。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79.13亿元,同比增长10.1%,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7.19亿元,同比增长10%,增幅居全省第四。珠海是全省唯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增幅均超过两位数的地级市。

争取新增债券规模创历年新高。2020年市财政积极协调发改、交通等单位,做实做细项目库,争取到新增债券资金113.3亿元。规模创历年新高。截至2020年底我市法定债务率50.67%,债务率水平为最安全的绿色等级,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财政保障能力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支出保障有力,全市民生支出461.0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近七成,教育、科技、社保、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支出增幅居前。累计投入资金超45亿元,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及“暖企十条”“复工复产十条”及稳增长“1+7”政策落地资金需求。增加政府投资力度,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20年财政安排政府投资计划项目资金101.68亿元,较2019年增长81%,有力推动了香海大桥、金琴快线、洪鹤大桥等全市性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财政政策开创新局面。直达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争取抗疫特别国债和特殊转移支付资金等直达资15.36亿元,支出进度达100%,惠及企业8258家,惠及人员14.98万人,完成道路改建26.86公里,改扩建2所学校,新建医院1家、发热门诊8家、污水处理厂2座、污水管网62.7公里。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珠海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08.68亿元,连续两年超过百亿元,通过“免减缓”等一系列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

财政改革发展翻开新篇章。持续推进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市、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制度。优化土地收益分成机制,鼓励各区通过“三旧”改造、盘活闲置用地资源、整合零星用地、“烂尾楼”整治等方式,推动土地高效集约利用。智慧财政改革加力提速,探索大数据应用,挖掘数据价值,做大做强财政系统数据中台,使数据对内优化决策管理、提高业务效率,对外可以数据共享放大价值,提供各种高效的数据服务。

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南方日报:2021年珠海财政面临的形势有什么新变化?

戴伟辉: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及减税降费政策效应持续释放,预计2021年珠海财政收入继续承压,加之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较多一次性因素和新增不可比因素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增长的难度。此外,支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助力珠海“二次创业”加快发展也对财力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计今年珠海财政运行将继续承受“紧平衡”压力。

实施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党中央交给财政部门的重要任务。今年,一方面珠海将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作为一项规范化、常态化的政策措施,作为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促进。

另一方面实施“先谋事,再排钱”的工作方法,牢牢把握住花钱是为了干事这一关键,预算安排前,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该不该由政府来做?该由哪级政府来做?怎么做?要用好预算绩效管理指挥棒,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机制,规范预算绩效事前评审、事中监控、事后评价,坚决减去低效无效支出。

南方日报:2021年预算编制有什么特点?

戴伟辉: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更好发挥专项债券作用,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21年预算报告的这些安排的背后,都紧扣一个关键词——“精准有效”。今年,我们将继续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做文章。

首先是继续用政府“紧日子”换人民“好日子”。去年,珠海市财政年中回收非急需非刚性支出超过32亿元,因此今年明确了一个原则:对可干可不干的项目,一律不列入预算。一方面,除部门履职必要的运转性支出外,对部门预算一般性项目支出按不低于10%予以压减;严控“三公”经费支出,2020年珠海“三公”经费较上年下降17.4%,2021年将在此基础上只减不增,另一方面,严控新增支出事项,除中央、省确定的民生政策提标扩围及要求的重点领域支出增长、市委市政府明确保障的项目、疫情防控事项外,原则上不予新增安排。

节省出来的资金将优先投向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2021年,全市财政安排民生支出为448.07亿元,同比增长7.7%(按可比口径),其中教育、社保、节能环保、住房保障支出增幅居前。2021年预算安排转移支付各区资金108.53亿元,连续两年超百亿元,主要支持各区用于前山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万山区海岛基础设施建设、高栏港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乡村振兴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和引进人才等。

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珠海创新建立了跨部门联合推进改革的工作模式,由财政联合人大及审计等部门形成推进改革的“统一战线”,共同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对2019年已实施的356项重点项目全面开展了事后绩效评价,建议58个项目取消下年预算,涉及预算金额3.42亿元,占项目预算总额的4.2%;组织对申请纳入2021年预算的88个重点项目进行了预算绩效评审,涉及预算申报金额14.04亿元,专家建议核减率4.37%。

支出94.16亿元保障重大项目建设

南方日报: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珠海市财政局的主要工作思路是什么?如何发力?

戴伟辉:2021年是珠海建设枢纽型核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的奠基之年,是特大城市立柱架梁之年。珠海市财政局将在新起点上,奋力续写好财政高质量发展这篇文章。今年我们的主要工作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深化“两大改革”。

围绕“一个中心”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这一中心,做好财政收支工作,统筹各类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收入方面,我们聚焦一般公共预算突破400亿元大关,增幅实现8%的目标努力。不仅要用好地方税种协同办税协调机制,推进数据共享,进一步推动税种征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双提升,还要持续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加大专项收入收缴力度,逐步提高国有企业的贡献力度。

在支出方面,围绕“特、大、高、多”四大战略任务做好财政保障。2021年,珠海市财政安排政府投资计划项目支出94.16亿元,全力保障兴业快线、金琴快线、香海大桥、珠机城际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24.1亿元,坚持以发展精细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养精勤农民为方向,进一步抓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安排扩大对外开放资金19.3亿元,强化开放发展政策、资金保障,助力打造层次更高、辐射更强、营商环境更优的开放新高地。

深化“两大改革”,即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和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

前者主要聚焦继续深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改革,进一步增强前瞻谋划和管财理财能力,全面梳理急需财政保障的大事要事,提前谋划储备一批成熟项目,实行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精准度。

后者主要是深化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在巩固现有市区财政体制“四梁八柱”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完善政策修订,扎实推进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完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改革工作。

南方日报:为了让代表看懂预算草案,今年的预算草案是如何编制的?在打通财政服务“最后一公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戴伟辉:为了让预算草案编制更科学、更接地气、更符合代表和群众的期盼,我们主要着力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线下面对面。前往香洲、金湾、斗门及各功能区,召开了五场座谈会,与逾50位市人大代表面对面,听取代表对预算草案的意见;第二是线上全开放。将预算草案报告及部门预算累计超过1200页内容开放给市人大代表查询,并设立反馈热线,及时获取代表意见建议;第三是现场早参与。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专家、市民代表参加现场联审,直接参与到前期的部门预算编审过程中,直接对相关单位进行问询。四是部门广走访。在部门预算编审过程中,大力推行财政服务新模式,前往60多个市直单位和区开展“财政服务行”活动,广泛全面了解各部门和各区对财政预算安排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吸纳和完善预算编制。

与此同时,继续做好预算草案的解读工作,把2241页预算草案及部门预算图片化,对乏味的收支数据进行提炼,整理形成财政成绩单、数读2021和聚焦热点等模块,用24页的预算草案解读将预算草案全面呈现,努力做成让代表读得懂、喜欢读、愿意读的预算解读,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审议预算。

【出品】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珠海市两会全媒体报道团队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何康杰

【摄影】钱文攀

【作者】 何康杰;钱文攀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珠海市财政局,珠海市财政局领导班子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珠海市财政局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