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5月17日上海也开始收拾商住公寓,关心此事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上海比北京还严。 我们先梳理一下两者的核心内容:北京:1。经营性项目不得改变为居住用途;2、新建商业项目,最小单元不低于500平方米;3.在建待售项目的销售对象必须是公司。
上海商住,上海商住两用公寓出售
5月17日,上海也开始收拾商住公寓了,关心这件事的朋友可能已经注意到了,上海的严格程度可以说是比北京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来梳理一下二者的核心内容:
北京:
1、 商办类项目不得变更为居住用途;
2、 新建商办项目,最小单元不低于500平米;
3、 在建在售项目的销售对象必须是公司,购买后二次销售对象也必须是公司;
4、 在此之前的商住公寓可以销售给个人,但个人购买资格执行与住宅同样的标准,且名下必须无房无商住,且需全款购买;
上海:
1、 不再批公寓式办公项目;
2、 已批未建的要重新审核;已建未售的要整改;交付前再次审核;已经入住的要主动整改。
3、 商业办公不得参照住宅在人口、户籍、入学、公用事业收费方面的规定。
4、 已入住的项目,未完成改造的,交易受限。
二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大,最根本的区别是,北京仍然开放商住公寓这一市场,虽然严格;但上海则明显不允许这一类产品的存在。
作为个人,想买北京的商住公寓仍然是可以的,个人可以全款买二手的商住公寓,也可以通过公司来买新建商住公寓(仅限于在建在售项目)。
作为个人在上海是无法再买商住公寓了,准确地说是不再新建了。所有的公寓类产品必须改回去。
那么上海的考量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上海对商住公寓的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首先仍然是排除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有资金、零门槛的商住公寓等。楼市的低流动性和高稳定性是上面所希望见到的结果。但如果资金和零门槛的商住公寓结合起来,就是极大地削弱了当前已取得的成果。
其次是上海对商住类项目的调整可能已经超出房地产层面的考量,而是从宜居等更高的视角来考量的。商住公寓的特点是居住密度大,人均配套质量偏低。这对城市的负担是很重的,这一点其实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都深有体会,那些公寓沿线的轨道交通都非常拥挤。
上海的资本是什么?
上海与北京不同,其总人口实际上已经非常稳定,通过产业的优化升级,部分中低端人口也已经逐渐外迁。本地人通过多轮房改,住房需求总体上也已经得到满足。
至于租房,从去年11月开始,总体租金水平还有所降低。4月份东方卫视就有这样一条消息,3月份租金同比降低3.12%,降幅是2009年10年以来的最低值。
进入上海的外地人逐渐减少是上海敢于在这个时候全面清理商住公寓的关键原因。因为从人口的角度来看,目前仍倾向于购买公寓的一般不会是刚需,既然刚需不买,那么还留着这类产品干嘛呢?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上海商住,上海商住两用公寓出售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上海商住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