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本报记者杜利娟北京报道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企业跨境投资较去年有所回升。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7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在许多投资者看来,出口贸易的大幅复苏已经成为经济复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案例分析
本报记者 杜丽娟 北京报道
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但中国企业跨境投资却较去年出现反弹之势。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7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在多位投资人士看来,出口贸易的大幅回暖成为经济复苏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与此同时,随着“双循环”新格局逐渐形成和推进,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的效果正在显现。
安永国际及并购重组税务咨询合伙人郝进军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从国际市场投资情况看,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表现格外亮眼。根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的海外并购数量同比增长了21%,金额同比大幅增长210%。
一直以来,和其他经济体相比,欧洲在营商环境、技术劳动力供应、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这对外国投资者尤其是中国企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郝进军对此解释,虽然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但和舆论关注热点有所不同的是,疫情并没有减缓中国投资者海外布局的步伐,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以往中国企业比较多关注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但今年在英国、荷兰等新兴市场,也开始出现中国投资者的身影。
“英国《泰晤士报》披露的一份收购报告显示,中资企业200多项收购案件中在英国的就有至少40项,且很多交易发生在2020年,这表明英国作为欧洲新兴市场,正在受到中资企业的关注,同时也显示出英国市场在疫情中仍具有投资韧性。”郝进军说。
一组数据也佐证了郝进军的判断。
根据安永最新发布的数据,中企在荷兰、英国、芬兰和西班牙等国的投资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其中在欧洲宣布的海外并购金额达104.1亿美元,同比增长210%。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热门投资地,比如德国和法国的并购则创近五年来同期最低值。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企业投资偏好转变背后,一定程度也反映着全球经济政策的走势。
一位国际税收研究人士表示,相较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英国的外商投资环境比较宽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英国都属于全球化和自由资本主义的旗手,因此发生在能源、电信、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并购案比比皆是。
不过,在欧盟理事会推动下,目前欧洲各国相继推出一系列法律法规,以提高企业对政策的遵从度。
在郝进军看来,这些政策的发布对外商投资呈收紧趋势,未来企业需要审慎对待跨境并购。以FDI审查为例,众所周知,外国直接投资(FDI)审查是跨境交易的一个重要步骤。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FDI审查规定,这些规定对企业披露信息有一定要求,甚至可能会影响交易完成周期。
“从目前形势看,各国对FDI的管控短期内难有改变,这可能成为跨境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中企在欧洲投资需做好投前规划。”郝进军说。
尽管未来跨境并购的挑战有所增加,但截至目前,今年中企跨境并购的市场表现仍较去年出现好转。同时,随着产业链全球化整合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中企整合海外资源、优化上下游产业布局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重要趋势。
政策层面,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仍是各国重要的贸易方式,虽然中国提出了“双循环”战略,但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在商务部发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中国将进一步支持中企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促进国内外产业协同,推动中国产品、服务、技术、品牌和标准等“走出去”。
对于“双循环”战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曾表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进行开放,通过外循环壮大内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说,内循环是目的,外循环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了外循环而外循环,要充分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形成外循环、出口加投资的新发展格局。”刘尚希说。
(编辑:郝成 校对:颜京宁)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跨国并购,跨国并购案例分析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跨国并购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