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淘汰制,

张强律师 法律知识 2022-03-10 22:53:14 25

导读: 末位淘汰制,比“996”还厉害。乔志峰,这几年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实行末位淘汰制,被考核的员工末位会被公司“优化”。 有网友认为末位淘汰制通过压力提高员工效率不人性化;也有网友指出末位淘汰制违反了劳动法,侵犯了员工的合法权益;有网友认为末位淘汰制真的可以存在。

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比“996”更狠的超额压榨

乔志峰

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公司实行末位淘汰制,处于考核末位的员工,将被公司“优化”掉。有网友认为,末位淘汰制通过施压的方式提高员工效率,并不人性化;也有网友指出,末位淘汰制违反劳动法,侵犯员工合法权益;还有网友觉得,末位淘汰制确实能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你认为,公司末位淘汰制合理吗? (中国新闻周刊)

末位淘汰制,

末位淘汰制,是很多用人单位的惯常做法,有的还将其当成了管理员工的“法宝”。

从实际效果来看,末位淘汰制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员工积极性。毕竟,生存压力是最大的压力,可以压榨出人的所有潜能。就如同不少单位挂出的威胁标语那样:“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为了不被淘汰、为了不失业,除了拼命工作“力争上游”,还能怎么样呢。

不过,末位淘汰制所激发出来的所谓积极性和“潜能”,并非来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换句话说,就是不是员工主动的、自愿的,而是被逼无奈的。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员工,往往不堪重负,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压,难以持久,有的还会造成一定伤害,不利于劳动力的休养生息。

甚至可以说,末位淘汰制比比“996”、“白加黑”等加班文化更狠。加班带来的压力是有形的,末位淘汰制导致的压力却是无形的——我没让你加班啊,你爱加不加,只不过,别人都在拼命加班,你不加班被末位淘汰了,那可就是咎由自取了啊。无形的压力,才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催命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公司的所谓末位淘汰制,还涉嫌违反劳动法规,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企业和员工签定了劳动合同,就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遵照执行。在合同期限未满前,任何一方单方的解除合同,都必须有合法依据,否则就构成违法。而在末位淘汰制中,企业与员工解除合同的理由并非劳动者不胜任工作等原因,而仅仅是员工在绩效考核中处于末位。员工原本尽职尽责、胜任工作,可十根手指头伸出来还不一般齐呢,总要有个末位吧,谁末位就谁倒霉。无疑,这样的淘汰理由是不充分的。

更何况,绩效考核的标准不一样,产生的排名就不一样;甚至执行考核的人不一样,打分和排名也会不一样。标准谁来制订?肯定是企业管理者说了算,员工即便有一定话语权和建议权,也相当有限。那么,考核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考核者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有时候,得罪了领导的员工,莫名其妙就“被末位”了。

因此,我觉得公司末位淘汰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对员工过度施压、超额压榨,同时还存在合法性的问题。短期内或者可以收一时之效,但从长期来看,既损害员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企业整合劳动力资源、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应当慎行。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末位淘汰制,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末位淘汰制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