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说明法律对“冒名顶替”仍然缺乏约束力。
首先,冒名顶替事件究竟是如何“成功”实施的?纵观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并没有交代冒名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公众来说,只能从9名责任人的时
首先,冒名顶替事件究竟是如何“成功”实施的?纵观调查组的调查报告,并没有交代冒名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公众来说,只能从9名责任人的时任职务中,通过“想象”拼凑出事件的些许线索。但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一起冒名事件都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就能策划实施的。换句话说,“成功”需要闯过一道道管理关卡,但凡其中的一道守住了,事件也断然不会发生。而冒名事件恰恰说明,所有的关卡都失守了,从毕业的那所高中到大学,从高考招生部门到户籍管理部门,等等。不管是故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抑或将错就错,程序失守的结果就是让假“王娜娜”们“得手”。招生录取是一件极其严肃认真的事情,关乎公民教育的底线公平。为了防患未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招录公平,因此需要认真审视“王娜娜事件”,厘清每一道关口的权责,尽早堵上可能发生的程序漏洞。
其次,如何给予被冒名者有力的权利救济?毋庸置疑,冒名事件给王娜娜造成了严重伤害。而且,可以看到现有的救济渠道和力度仍是部分欠缺的。在事件发生之初,王娜娜迟迟等不到有关部门的答复,冒名者甚至一度叫嚣“闹到联合国都不怕”,直到被舆论密集关注。到现在,可以说王娜娜终于被正名了,但已经造成的伤害如何补救呢?从法律层面讲,冒名者明显侵犯了被冒名者的姓名权和受教育权,但并没有具体规定对冒名者如何处罚、对被冒名者如何救济。从实操层面看,姓名权的恢复相对容易,但受教育权却很难再恢复,现行的做法更多是根据民事填补损害赔偿原则进行适当的精神赔偿,但金额普遍较低。可以说,对于冒名事件,责任认定容易,但惩处难,救济也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违法成本,如果不能让冒名者得到严厉的法律惩处,不能让被冒名者得到有力的正义伸张,同样不公平。
再次,“王娜娜事件”会不会为后来者鉴?尽管我们都希望这是最后一起冒名上大学事件,但如果不能够震慑住那些潜在的蝇营狗苟者,一些人势必还会铤而走险。而决定震慑作用的一个关键就是处理结果,如果处理只是隔靴搔痒、应付舆论,那么只会让人更加失望。遗憾的是,从现在的调查报告看,事实有太多的语焉不详,问责有太多的浅尝辄止。正如新华社《“王娜娜事件”调查不能烂尾》一文的分析,“目前的调查,虽给事件一个总体定性,却不足以穿透‘细节迷雾’,找出关键操纵者。所以,责任人人分担,漏洞似是而非。如此,所谓的反思也就流于形式,所谓的问责便如隔靴搔痒。”冒名事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每一个失守失责者都必须付出应有的代价,如此才能给王娜娜和全社会一个正义和良知的交待。否则,极低的违法成本,只会助长违法事件的发生,只会让公平正义层层失守。
“王娜娜事件”应该成为一个新契机,一个杜绝冒名顶替事件再次发生的契机。
王娜娜事件结果如何
总结:以上内容就是对于王娜娜事件结果,王娜娜事件结果如何的详细介绍,文章内容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希望对您了解王娜娜事件结果有帮助和参考的价值。
版权声明
本站搜集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